摘要:在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提起钱振蕾,老人们总会说:“她是我们的亲闺女”;社区工作者会竖起大拇指:“她是残疾人自立自强的标杆”;志愿者们会动情地说:“她是我们的榜样”。多年来在街道养老服务岗位上默默付出,钱振蕾赢得了身边人的高度肯定。
在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提起钱振蕾,老人们总会说:“她是我们的亲闺女”;社区工作者会竖起大拇指:“她是残疾人自立自强的标杆”;志愿者们会动情地说:“她是我们的榜样”。多年来在街道养老服务岗位上默默付出,钱振蕾赢得了身边人的高度肯定。
一、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在角色转换中传递爱
今年48岁的钱振蕾是新闸街道前进村村民,由于先天残疾,患有软骨病和脑积水,身高不足一米,初中毕业后她便没能继续上学。后来,家人开了家干洗店,交由她打理,周边的居民不仅经常关顾小店,还帮助她照料家庭,钱振蕾感觉很暖心,跟周围的居民打成了一片,干洗店成为邻里的茶话室。几年后,干洗店的房屋被拆除了,钱振蕾失业在家,但她始终对那些给予她善意的“老朋友”心怀感激。
2018年,钱振蕾接到新闸街道的电话,请她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上班,她没问工资,就一口答应下来。刚刚走上这个公益岗位时,钱振蕾发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角落偶有人抽烟,烟灰散落一地,给大家不好的观感,她耐心劝诫教导,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了标准的无烟场所、文明空间。她还发现,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由于生活习惯差异经常发生摩擦,她细心讲道理、引导老人之间破冰融冰,用了半年之间打造出了一个和谐的“老年社区”。
从接受帮扶到主动付出,钱振蕾用行动证明,身体的残缺从不是自怨自艾的借口,而是催生大爱的沃土,曾经的受助经历不是枷锁,而是激励她传递温暖的动力。
二、以“微行动”筑“爱心巢”,多年如一日贴心守护
在新闸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钱振蕾的日常是由无数个“微小却滚烫”的细节组成的。“蕾蕾,你今天又给我们准备加餐啊?前几天才刚刚吃过糖芋头、绿豆汤。”“门口的绿植越长越茂盛,还得是蕾蕾养的好。”老人们喜欢围在钱振蕾边上,跟她聊天。徐大爷、姜阿姨夫妻虽不住新闸,但仍习惯每天早上9点坐车到这里活动。“我们家门口也有活动中心,但感觉不如这里好,蕾蕾的服务是五星级的。”这是姜阿姨常挂嘴边的话。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一台大型落地空调扇也是钱振蕾从家里带来的,“看到中心的空调制冷效果不够,她和丈夫把家里价值几千元的空调扇搬了过来。中心的饮水机、拖把、热水瓶、垃圾桶、84消毒液、花架、花盆都是她自己带来的。”在老人们看来,新闸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硬件好,钱振蕾的服务更贴心、热心。老人不会网购,她先是帮着买,大到空调扇、净水器,小到鞋子、袜子、膏药、凉席,后来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在手机上淘货。
今年钱振蕾在新闸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的第8个年头,她把这里当成自己家,全心全意为老人们服务。中心负责人说:“钱振蕾到岗前,每天只有零星几个人来中心,现在平均每天有100人左右。”
三、从“个体善”到“社会暖”,微光成炬的文明共振
崇高未必遥不可及,平凡也可成就不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要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钱振蕾的影响下,丈夫和母亲也常做义工和志愿者,如今的新闸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暖心驿站”,老人们在这里唱歌、下棋、学手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钱振蕾居住的小区里,她也是出了名的热心人,经常到孤老家中陪伴聊天亦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钱振蕾说:“算上养老服务中心和小区,我的‘老朋友’有160多个,和他们相处,我很开心也很满足”。
近年来,钱振蕾先后被评选为“常州道德模范候选人”、“常州市最美扶残助残志愿者”、“常州市优秀志愿者”、“常州市十佳好儿女”等称号。
钱振蕾就是这样一位“小人物”,却传播着“大文明”。
来源:江苏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