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将“同甘共苦易,共享富贵难”这句俗语,用在历代开国帝王的身上,可能更加的恰当。因为,历代开国帝王的左膀右臂,其结局大多都难有善终。
若将“同甘共苦易,共享富贵难”这句俗语,用在历代开国帝王的身上,可能更加的恰当。因为,历代开国帝王的左膀右臂,其结局大多都难有善终。
伯益是大业之子,又称伯翳或大费,也是舜禹时代的一位风云人物,因其协助禹治水有功而被舜赐姓嬴。
禹死后,其子启继王位,也有说是伯益推让,启才有机会继位。
反正就是在启继位的这一过程中,因伯益与启发生权争而被启所杀。
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天帝帝喾嫡长子,在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被称周朝始祖。
▲大禹
当时的伯益、后稷都是禹的得力助手,伯益助禹治水,后稷则教导人们播种五谷,改良耕作技术,对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小米)和小麦的人。
不过,遗憾的是,或许由于史料遗失,也或许是没有记录,暂时还无后稷死亡的相关记载,只有他死后安葬之地的记载。在《淮南子》中曾提到,后稷死后葬于都广野,其坟墓周围充满了神秘和生机,暗示其死后仍具有某种力量或象征意义。
伊尹与仲虺是商汤的左、右丞相,伊尹才能多在智,仲虺才能多在军。
根据战国时期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是说,伊尹是被商汤的嫡长孙太甲领兵所杀。
▲伊尹
虽然,《史记》中说伊尹是正常病死的,但因其记载的内容存在太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许多学者并不认可,反而认为《竹书纪年》的记载可信度更高。
仲虺,奚仲后裔,薛方国君主,辅佐商汤完成大业。
目前,暂未有史料记载仲虺死亡的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南征北战,建立周朝,于公元前1053年逝世,活了105年。
至于其具体死因,目前的史料暂未有明确提及,相对来说属于结局比较好的一位贤臣。
▲姜子牙
散宜生,通过用美女和奇珍异宝贿赂商纣王身边的权臣费仲和尤浑,最终将纣王囚禁于羑里的姬昌给救了出来。
随后,又辅佐武王姬发灭了商朝。
对于散宜生的死,暂时没有史料记载,只有一些传说认为,他可能死于周朝建立后的某次战役,或者是自然去世。
相对来说,他的结局应该也是比较好的。
可以说,对于整个秦朝历史,若没有吕不韦,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秦始皇。
吕不韦是秦始皇继王位后的首位丞相,也是秦始皇继位的有力支持者。
结果,因为种种原因,于公元前237年被秦王政免去了相位,次年收到秦王的一封信,信中问他:“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去蜀地吧。”
随后,吕不韦就喝下毒酒自杀身亡。
继吕不韦之后的秦国丞相是昌平君,他为相12年,在平定嫪毐叛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又在清巢吕不韦的势力中,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在李信攻打楚国时,昌平君突然叛变,导致李信的秦军大败。
再后来,秦始皇启用老将王翦,击败楚军,项燕战死,昌平君也被所杀。
▲王翦
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秦始皇所灭六国,除了最先灭亡的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不是被他带兵所灭,就是被他的儿子王贲所灭。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在取得重大胜利后,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并通过请求大量封地和财富,消除了秦始皇的疑虑,从而得以善终。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对李斯尤为看重,并在他的主导下制定了秦律,统一了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同时,他的政治主张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可惜的是,在秦始皇驾崩后,他勾结赵高伪造遗诏,导致公子扶苏自杀,而他也因赵高所忌,最终父子皆被腰斩,三族被诛,结局相当悲惨。
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恬做将军后,曾大败齐军,屡立战国。
秦朝建立后,他又率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修筑万里长城,并驻守上郡十余年,威震匈奴,深受秦始皇信重。
谁知,在秦始皇驾崩后,却遭赵高陷害,其兄蒙毅与他均遭杀害。
张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被后世誉为“谋圣”,而且他也是一位非常懂得急流勇退之人。
在西汉政权逐步稳定后,张良深知自己的用处也不太大了,同时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他急流勇退,向刘邦提出告老还乡,最终得以安享晚年(《史记·留侯世家》)。
▲韩信
但是,另有一种缺乏确凿史料证据的说法,是说张良因担心被吕后怀疑其忠诚,被迫害致死。
韩信,有“兵仙”、“神帅”等诸多称号,但最终死得却异常惨烈,而且不值,竟然是被一群宫女用竹签活活给捅死的。在他死之前,曾大喊 “我不服”,足见其内心之悲愤。
邓禹是刘秀最主要的决策参谋者,有“张良”之誉,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而且,他还非常的有识人之能,“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许多将领都是他推荐给刘秀的。
在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间,曾担任重要职务,于公元58年去世,享年54岁,没有相关的死亡史料,应该是正常死亡。
▲邓禹
耿弇,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其家族在在东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弟耿国、耿广、耿举都担任了重要职务,显示了家族的军事才能,而他在23岁的时候便征服了四个国家,更是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享年56岁。
应该说,邓禹与耿弇是历代开国帝王左膀右臂中结局最好的一对左膀右臂。难怪,刘秀完美到令史学界都不知道怎么评价他了,反而给人存在感不高的错觉。
可以说,若没有荀彧,很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曹操。
荀彧在二十九岁那年投靠曹操,并被其称为“吾之子房(张良)”。
虽然,荀彧很少随军出生,但他却始终是曹操的坚强后盾,无论是调度筹划,还是后方稳定,都能做到“居中持重”。
尤其,他也非常有识人之能,曾为曹操举荐戏志才、郭嘉、陈群、杜畿、司马懿等大才。
▲荀彧
遗憾的是,在后来曹操想要进爵魏国公、加封九锡时,二人产生了分歧,并遭到了荀彧的反对。
最终,曹操在征讨孙权时,给荀彧赠送了一个空食盒,荀彧打开看后,惨然一笑,然后服毒自尽,时年50岁。
“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说的就是夏侯惇。由此可见,曹操对夏侯惇之信重。
同时,夏侯惇也是曹操起家班底中的重要一员。
220年3月曹操病逝,同年6月夏侯惇病逝,也算是平安了此一生。
孙策在临终前曾交待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由此可见,孙策绝对将周瑜与张昭当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可惜的是,周瑜英年早逝,时年仅35岁。若仔细分析刘备、孙权与鲁肃三方的交流,则不难发现,很可能周瑜就是被他们逼的进退两难,这才突然瘁死。
虽然,在孙权掌权后对张昭并不怎么器重,但总体而言,张昭也算是结局比较好的一个左膀右臂了。
虽说,《三国志》中说鲁肃是因病去世,享年46岁。但是,另有两种观点认为:一是一些史学家认为鲁肃的死亡可能与长期的劳累和心理压力有关,特别是在处理与刘备的荆州问题上;二是怀疑鲁肃可能遭到孙权或其他权臣的暗算,只是缺乏确凿证据支持。
吕蒙在帮孙权夺取荆州后,就突然因病去世,年仅42岁,但具体病因不明。
▲陆逊
不过,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因长期劳累或瘟疫而死,理由是东汉末年瘟疫多发。
《唐会要》将顾雍等八人评为“魏晋八君子”。
225年,顾雍被孙权任命为丞相、平尚书事,为相十九年。
243年病逝,享年七十六岁,也算是结局较好。只不过,他的儿子顾济无后,相当于绝后了。
陆逊追随孙权四十余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但是,最终在“二宫案”中差不多是被孙权给直接骂死的(气愤卒死),终年63岁。
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吴将马忠活捉,最终双双被斩首。
死后,孙权将其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因此,民间有“(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之说。
张飞闻知关羽被害后,每日痛哭,因醉酒鞭打将领范疆和张达,而遭到二人刺杀身亡,并且二人还把他的首级送给了孙权。
《三国志·张飞传》:“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如果说司马昭是西晋篡魏的重要一环,那么钟会与卫瓘就是司马氏成功篡魏的重要基石。
毕竟,若在司马昭这里出了问题,西晋想要代魏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若钟会伐蜀失败,司马昭当街弑杀魏帝曹髦带来的恶劣影响就很难平息了。
就因钟会成功伐蜀,从而使司马家的基业更加牢固了。也就是说,在钟会成功伐蜀后,司马氏就已完全具备了以晋伐魏的条件,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也只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
钟会,曾被时人比作“张良”,也是他力排重议,力挺司马昭伐蜀,并提交了伐蜀计划。
只是戏剧的是,一心想要灭蜀的钟会没有完成灭蜀,反而是一力反对伐蜀的邓艾却取得了灭蜀大功。
最终,钟会被乱军所杀,时年仅四十岁。
▲钟会
卫瓘,在曹魏末年担任廷尉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并在司马昭灭亡蜀汉的战役中担任监军,负责监视钟会和邓艾。
也是在他的周旋下,才保证了灭蜀的圆满胜利,并最终导致姜维、钟会和邓艾三员帅才的死亡。
谁知,在“八王之乱”中,卫瓘却被贾南风视为眼中钉,并在他的指使下,伪造诏书,最终导致卫瓘及其家族尽皆被屠。
王导是司马睿的重要支持者和谋主,被视为东晋中兴的第一功臣。
339年去世,享年63岁,应该属于正常死亡。
祖逖,东晋名将,曾率军北伐,立志恢复中原,也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民族英雄,还是“闻鸡起舞”典故的主角。
祖逖在北伐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收复了部分失地,威震中原。
▲祖逖
遗憾的是,在321年,祖逖因受到东晋朝廷的猜忌,得知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忧愤成疾而死,终年56岁。
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史称“周宣帝”,他对杨坚的疑心更大,并多次想要杀死杨坚,甚至还毫不避讳地对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也是他的皇后说:“我一定要消灭你们全家”。
有一次,他在皇宫中埋伏下刀斧手,幸好杨坚应对自如,这才侥幸躲过一劫。
这样的几次经历后,搞的杨坚也是整日提心吊胆。
因此,他找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同学郑译,其正好担任的是内史上大夫,相当于是宇文赟的近臣,并将自己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
于是,郑译找了个机会对宇文赟说,不如将杨坚外放,这样就不用担心他的威胁了。宇文赟听了,深以为然,于是任命杨坚为毫州总管。
杨坚离开后,宇文赟认为自己的威胁解除了,便终日与嫔妃淫乱,生活无度,最终在22岁的时候突然病死。
580年,宇文赟死后,其子宇文阐即位,史称“周静帝”,时年仅有7岁。
这时,杨坚在郑译和大都督、小御正刘昉的帮助下,以外戚的身份控制了北周的朝政,当上了北周的丞相,并于当年杀掉了北周宗室五王,即: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同时,杨坚又任用韦孝宽打败了尉迟迥,从而消灭了对自己有威胁的政敌。
次年,杨坚逼迫八岁的周静帝禅让,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杨坚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自杨坚建立隋朝后,郑译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逐渐疏远,最终在政治上被边缘化。
虽然,没有史料记载郑译的具体死亡原因,但根据他的发展来看,结局应该好不了。
刘昉,狡诈有权谋,深得北周宣帝的宠信,也是他欺骗宇文赟说天下局势稳定,并且进献美女给宇文赟,这才导致宇文赟不理政事,最终22岁早死。
杨坚当上北周丞相后,封刘昉为黄国公、大将军。杨坚建立隋朝事,封其为柱国,但并不重用他。
后来,刘昉心中不服,常与宇文忻、梁士彦二人往来,结果三人因谋反罪而被杀。
也就是说,你对前君不忠,对后君又怎么能忠呢。这样的结局,也是意料中的事吧。
裴寂,唐朝开国宰相,太原元谋的功臣之一。
也是他与李世民合谋,逼的李渊不得不反,还是他将晋阳宫中的九万斛粮草、五万段杂彩、四十万领甲胄充作军用,从而保障了李渊起兵时的所用军需,而他则被李渊任命为大将军府长史,赐爵闻喜县公。
李渊攻取长安后,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任裴寂为大丞相府长史。
▲裴寂
但是,在李世民继位后,裴寂便逐渐失去了信重,最终因受僧人法雅牵连而被免职,尽管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他有谋反之心,却还是被流放至静州,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岁。
这一事件,反映了李世民对其父亲旧臣的不信任和权力清洗。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初期政治斗争的残酷。
李世民,是李渊夺取天下的“天策上将军”,若“玄武门政变”失败,结果绝对也是不难想象的。只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赵普,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主要谋主,也是“杯酒释兵权”的策划者,更是“分化职权”策略的制定者与推行者,还是北宋的首任宰相。
但是,不知怎么回事,到了后来,赵匡胤对他却渐渐失去了恩宠,并且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以此来分夺他的权力。
不久,赵匡胤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相当于逼迫赵普远离朝廷这个权力中心。
▲赵普
如果,赵匡胤能够多活几年,赵普的结局就很难想象了。
就在这时,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继位,为了拉拢勋旧大臣,于是他又任命赵普为宰相。
只是令人费解的是,后来在赵普重病的情况下,曾三次上表想要告老还乡,赵光义总是给他赏赐,却不放他离开,最终病死在了洛阳,终年七十一岁,得以配飨宋太祖庙庭。
王彦升,若非他按照计划率先率领军队赶回京城,控制局势,“陈桥兵变”能否成功可能都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他在赵匡胤建立大宋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他因擅杀韩通,终身未被授予节度使之职,并于974年在乾州病世,终年五十八岁。
李纲是南宋初期的重要大臣,他在赵构即位后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包括宰相等。他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多次上书直言不讳,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虽然如此,他的忠诚和才华依旧得到了赵构的认可和重用。
后来,最终受到打压,被贬到夔州,不久病逝,享年57岁。
▲岳飞
岳飞,就不用多讲了,被扣了个“莫须有”的罪名,于1141年12月29日被宋高宗下令处死,年仅39岁。
同时,关于岳飞的具体死因,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包括中毒、拉肋而死等。
刘秉忠是辅佐忽必烈的重要顾问和亲信,并在其支持下,参与了元朝的政治建设和军事行动,多次提出重要建议,如:建议忽必烈采用“大元”作为国号;改中都为大都,并宣布在此建都。
1274年,无疾而逝,享年五十九岁。
▲刘秉忠
史天泽,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历授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中书左丞相等职。
1274年,奉命与丞相伯颜统军出征南宋,但在郢州因病北还真定。次年,病逝,享年七十四。
李善长,明朝开国丞相,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最大功绩是初遇朱元璋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战略思想。
后来,受胡惟庸案牵连,他与妻女弟侄七十余人,尽被朱元璋处死,时年七十六岁。
徐达,位列国“六王”之首,被称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历任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配享太庙。
▲李善长
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1385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期间因背疽病情加重,随后病逝。
如果,徐达一直活到胡惟庸案发期间,结局可能就难以预料了。也就是说,人的结局好不好,可能也与死的早晚有关。有时,多活几年,可能反而不如少活几年。
范文程是皇太极时期最为倚重的汉臣,曾为清军入关立下汗马功劳,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1666年去世,终年70岁。
对于这样的人,却有这样好的结局,真不知道是该骂还是该赞。不过,内心还是想骂的,这是老天不公吗。
▲鳌拜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尤其在明清的“松锦会战”中因立下大功,而被皇太极拜为护军统领,自此鳌拜成为满洲军事集团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
顺治帝去世后,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但他却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1669年,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将鳌拜逮捕下狱论罪。最终,因念其生前功绩,恳请皇帝“看他为救其祖父太宗留下的伤疤”,而被囚禁至死。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点与小说《鹿鼎记》中的情节颇为一致,那就是康熙暗中培养了十多个小童,并命他们一拥而上,将鳌拜摔倒在地,随后关入大牢。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祥子谈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