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热闹的还在掰扯谁先低头,聪明人早看透门道了。这俩人就像菜市场的鱼贩和刀工师傅,你负责捞活鱼,我负责刮鱼鳞,吵归吵,生意来了立马配合得天衣无缝。
看热闹的还在掰扯谁先低头,聪明人早看透门道了。这俩人就像菜市场的鱼贩和刀工师傅,你负责捞活鱼,我负责刮鱼鳞,吵归吵,生意来了立马配合得天衣无缝。
有回董大姐介绍空调性能卡壳,小孟顺嘴接茬:"就像咱东北大姨的貂儿,越冷越显本事。"弹幕瞬间被"哈哈哈哈"淹没,库存秒空。
当代职场哪有什么恩怨情仇,全是价值交换。孟羽童在直播间玩梗说"董姐的空调比前男友还贴心",董明珠接话"至少不会漏氟"——你看,老江湖和小狐狸早把剧本写好了。
那些说"破镜重圆"的纯属戏多,人家压根没碎过镜子,顶多是镜子暂时蒙了灰。
现在这组合就像螺蛳粉配冰美式,看着离谱喝着上头。董明珠负责镇场子,孟羽童负责耍宝,直播间人均观看时长从2分钟飙升到15分钟。最绝的是家电区硬是整出脱口秀效果,观众边笑边剁手,格力市场部估计连夜给编剧加鸡腿。
95后整顿职场早过时了,现在流行"职场联名款"。老牌企业需要年轻血液当活体广告,新生代需要老字号当跳板。
你看孟羽童现在的抖音认证还是"前格力带货主播",这title可比"百万网红"值钱多了。就像星巴克猫爪杯,没了星巴克logo就是普通玻璃杯,但加上联名款就能炒到四位数。
这出戏最值得玩味的是观众反应。当初撕破脸时网友忙着站队,现在看她们同框带货,弹幕清一色"真香"。
商业世界哪有什么打脸不打脸,都是利益置换的游戏。就像火锅店吵架的食客,闻到隔壁桌的牛油香,转头就能拼桌涮毛肚。
说到底,这届年轻人早把职场看透了。孟羽童在直播间喊董明珠"董妈",董大姐回怼"叫姐",这哪是上下级对话,分明是直播间限定版《家有儿女》。
当代打工人早就修炼成精——只要钱给够,别说冰释前嫌,让我给前老板当伴娘都行。毕竟在搞钱这件事上,面子是最不值钱的配菜。董明珠这两年过得不算舒坦。格力2024年营收下滑7.3%,老对手美的、海尔却蹭蹭涨,连小米都放话要“三年冲进空调前三”。
当年她骂孟羽童“只想当网红”有多狠,现在求合作的姿态就有多低。毕竟,格力的直播间里,董明珠穿着高定西装讲参数,年轻人刷着弹幕喊“退退退”——数据不会骗人:90后买空调首选率掉到12%,孟羽童一条家电改造视频却能刷出2.3亿播放量。
这哪是董小姐“打脸”?分明是传统制造业被流量逼到墙角后的绝地求生。她嘴上说着“没有策划、没有KPI”,转头就在直播间挂出“明珠羽童精选”的招牌——这波操作,像极了家长一边骂孩子打游戏,一边偷偷用他的账号上分。
当年孟羽童被董明珠骂“写不出文章”,离职时还被扣上“接私活”的帽子,愣是没回怼一句。你以为她怂?人家早看透了:在互联网上,沉默才是最高级的反击。
她闷头把小红书粉丝干到146万,广告报价冲到28万/分钟,连雅诗兰黛都追着投钱。这姑娘的聪明在于,把“董明珠前秘书”的标签玩成了流量杠杆。离职后每提一次“感恩前老板”,粉丝就涨一波,硬是把“打工人逆袭”的人设焊死在身上。
如今杀回格力直播间,她不再是“董明珠的影子”,而是自带400万粉丝的网红合伙人——董明珠需要她的Z世代号召力,她需要格力的品牌背书,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各取所需的商业联姻。
两人能握手言和,关键在“利益算盘”打得精:
董明珠算的是年轻化:格力直播间观众平均年龄40+,孟羽童的粉丝67%是25-35岁女性,正好补上格力最缺的“网生代”。
孟羽童算的是升咖位:单干再火也是“网红”,和格力合作就成了“品牌战略伙伴”,身价直接翻倍。
粉丝算的是热闹:谁不爱看“霸道总裁和前员工相爱相杀”的戏码?弹幕刷着“董姐大气”“小孟出息了”,GMV(成交额)自然蹭蹭涨。
这场合作最讽刺的是:当初董明珠骂孟羽童“用格力当跳板”,如今自己却要靠对方的流量跳进年轻人的购物车。而孟羽童嘴上说着“感恩贵人”,心里门儿清——流量江湖里,前老板也是生产资料。
有人嘲讽这是“塑料师徒情”,但商业世界里,能一起赚钱的关系才是最硬的交情。董明珠和孟羽童的“破冰”,本质上和苹果找高通合作、腾讯牵手京东没区别——前者要技术,后者要市场,哪对不是曾经互撕的冤家?
这事的启示录简单粗暴:
对企业:别跟流量过不去,哪怕对方是你骂过的人;
对打工人:挨骂时别急着对线,把本事攒成流量,老板迟早求着合作;
对吃瓜群众:直播间里的眼泪和笑容都是演技,唯一真实的是你下单时跳动的数字。
说到底,董明珠和孟羽童的“和解”,不过是流量经济的一堂公开课:在算法统治的江湖里,昨天的敌人,今天就能变成刷屏的CP。至于观众?嘴上喊着“不信”,手指却很诚实地戳进了购买链接——毕竟,谁能拒绝一场“前任暴富后带我赚钱”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呢?
来源:明月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