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房企与险资合作简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22:40 2

摘要: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资产证券化工具的完善,以及双方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联合探索,险资与房企的合作,有望为房地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房企与险资深度合作,大约有15年之久。

十多年来,合作已从早期的短期资金合作升级为更深层的资源整合与战略协同。

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资产证券化工具的完善,以及双方在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联合探索,险资与房企的合作,有望为房地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合作模式变迁

第一阶段:资本输血(2010-2019)

主要方式是险资通过股权投资获取房企分红和资本增值,这段时期,这种模式风靡市场。

比如,2010年开始,中国人寿不断增持远洋地产并最终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

2013年,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通过二级市场,接连举牌金地集团。

2015年,平安以约63亿港元持股碧桂园9.9%,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

2016年,泰康人寿以60亿元战略入股保利发展,成为第二大股东。

险资大量资金的注入,加速了房企的规模化发展,但也埋下股权纠纷隐患,典型的是“宝万之争”。平安通过股权渗透进入万科董事会,也一度引发控制权之争。

即使没有纷争,在2020年“三道红线”实施后,房企高杠杆模式难以为继,险资对房企信用风险的担忧也在加剧,开始退出。

2023年起,泰康系连续减持保利股份至5%以下,大家人寿减持金融街5%股份,平安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

第二阶段:资源整合(2020-2023)

险资对房企的“财务投资”热情,在房地产行业下行期明显降温。

与此同时,险资的年化收益率也在下降,需要找到年收益在4%以上的稳定资产。

房地产仍然是不错的选择。于是,就有了新的合作尝试。

一个是项目共投,比如平安不动产与旭辉合作开发北京海淀地块。

一个是轻资产输出,比如华润置地联合太保发行商业地产REITs。

无论是项目共投,还是轻资产输出,局限性都在于房企仍依赖险资“输血”,未能解决房企根本性的现金流问题。

这期间,典型案例是,2023年远洋集团债务违约,友邦人寿以49.895%股权接盘北京颐堤港项目。险资的注资置换了项目的高息债,利率从12%降至5%。同时引入仲量联行进行资产管理,租金提升了23%。

整体看,当房地产行业利润率从2019年的10.5%降至2024年的5.2%时,险资也需要寻找与房企新的合作模式了。

第三阶段:生态共建(2024至今)

从房地产政策看,保障性租赁住房、城市更新是长期稳定发展的赛道。

这两个领域,都被纳入险资投资白名单。

2024年,国寿投资已发行56亿元华润万象城ABS、参与上海城投保租房REITs,累计不动产投资规模超8000亿元。

平安与万科2023年联合设立“平安-万科城市更新基金”,规模100亿元,共同开发深圳盐田旧改项目,平安提供资金,万科负责运营。

建信人寿通过战略配售认购华润保租房REITs,占比12%。华润负责资产运营,建信提供扩募资金。该REITs上市首日涨幅12%,险资浮盈超5亿元。

“生态共建”模式下,资金闭环,风险共担。

险资提供开发贷+REITs退出渠道。设立劣后级基金,险资承担优先级收益保障。

未来展望

1. 政策驱动下的新机遇

保障性住房2025年计划筹建650万套保障房,险资可通过REITs参与。

城市更新北京、上海等城市试点“险资+国企”联合开发模式,预计释放万亿级市场。

2. 合作模式的深化

从单项目到生态链险资可参股房企旗下物业公司,形成“开发-运营-金融”闭环。

数字化赋能区块链技术应用于REITs分红、资产确权等环节,降低合作摩擦成本。

3. 风险与挑战

退出机制不完善国内REITs流动性不足,险资可能面临“退出难”;

盈利平衡难题保障房项目平均租金回报率仅3.5%,需政策补贴维持险资收益。

来源:往事只能让自己回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