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首枚帆船项目奥运金牌获得者到体育媒体人,徐莉佳让世界听见更多青岛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06:42 2

摘要:徐莉佳,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女子帆船运动员。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世界帆船锦标赛OP级帆船比赛冠军。2008年,在青岛获得北京奥运会激光雷迪尔级帆船比赛季军。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激光雷迪尔级帆船比赛中斩获金牌,为中国乃至亚洲夺得首枚帆船项目奥运

让世界听见更多“帆船之都”的故事

——亚洲首枚帆船项目奥运金牌获得者、体育媒体人徐莉佳的“青岛缘”

人物小传

徐莉佳,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女子帆船运动员。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获得世界帆船锦标赛OP级帆船比赛冠军。2008年,在青岛获得北京奥运会激光雷迪尔级帆船比赛季军。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激光雷迪尔级帆船比赛中斩获金牌,为中国乃至亚洲夺得首枚帆船项目奥运金牌,成为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获国际帆联最佳女运动员奖和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特别贡献奖。

201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拿到学士学位,后赴国外攻读体育新闻传媒研究生,此后全面开启体育自媒体人的生涯。2018年年初,开始制作体育精英专访节目《体坛佳音》,成为广受观众喜爱的“徐姐姐”。

核心观点

■我用心向世界推介青岛,这里的变化,正是中国航海精神的缩影。

■老将们在这里寻找职业生涯的“关键帧”,新星们在此获取国际舞台的“入场券”,这种持续20年的价值积累,最终让对青岛的“未到先知”成为全球航海界的集体现象。

■我感觉与青岛的缘分特别奇妙,不仅仅因为青岛见证了我的荣耀时刻。青岛同样见证了我徒弟的成长。这让我感觉,不仅中国帆船事业在一代代言传身教中传承下去,我们和青岛的缘分也在一脉相承。

■青岛的航海基因正通过这种“代际教学”悄然扩散。看看这些少年们,他们中或许就藏着下个奥运周期的“海上黑马”。

■不会停下来的,我热爱帆船,热爱大海,我会一直和它们在一起,直到我必须和它们分开的那一天。所以,我不会说什么退役,更不会说什么离开。若不能参赛,那就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份热爱。

■中国的每一片海浪都藏着故事,我要让世界听见。

“三、二、一,开始。”徐莉佳对着镜头露出标志性的微笑,身后是波光粼粼的青岛奥帆中心海面,“今天,我又回到了青岛,回到这个我首次参加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地方……”

5月10日,2025女子ILCA6级世界帆船锦标赛及男子ILCA7级世界帆船锦标赛在青岛奥帆中心拉开帷幕。徐莉佳,这位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为中国乃至亚洲夺得首枚激光雷迪尔级帆船金牌的运动员,以媒体人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她梦开始的地方——青岛。

帆船是青岛的灵魂,也是竞技、生态、人文共潮生的海洋语言。2001年,14岁的徐莉佳第一次站上青岛的领奖台,以OP世锦赛的冠军之姿开启了她与这座城市的缘分。彼时的她未曾想到,青岛将成为她职业生涯的“福地”与“转折点”。

从青涩少女到奥运冠军,青岛的海风托起了她的荣耀,而她拼搏的身影,也在“帆船之都”的记忆中定格成永恒的“关键帧”。

徐莉佳在青岛现场解说2025年ILCA世锦赛。王 雷 摄

在青岛留下“荣誉关键帧”

5月17日,2025年ILCA世锦赛比赛结束后,徐莉佳在岸边等候参赛选手返回码头,眼中满怀期待。此时,2001年OP世锦赛夺冠时青涩的自己、2008年带伤拼下奥运铜牌时坚毅的自己及2025年作为媒体人用话筒传递航海魅力时自信的自己——3个时空中的徐莉佳的身影在青岛奥帆中心重叠。

“我第一次来青岛参加比赛是2000年。在2001年青岛举行的OP世锦赛上,我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世锦赛冠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中,我夺得铜牌,帮助中国帆船实现了奥运奖牌零的突破,这也是我的第一届奥运会……青岛真的是我的‘福地’。”回忆起自己的青岛比赛经历,徐莉佳如数家珍,毫不吝啬地表达着自己对青岛的特殊情感。

徐莉佳练过的项目不少,“干一行、行一行”成为大家对她一致的评价。10岁开始练OP级帆船,14岁就拿下世界冠军,随后,亚锦赛、亚运会冠军拿到“手软”;年龄增加后,她开始改练欧洲级帆船,并遭遇严重伤病;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欧洲级在奥运会中被激光雷迪尔级取代,伤愈的她又开始在2005年转攻激光雷迪尔级帆船。令人惊叹的是,在训练仅仅7天后,她就在韩国釜山世青赛上夺得该级别亚军,并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更在伦敦奥运会上为中国乃至亚洲拿下首枚帆船项目奥运金牌,成为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

所有光环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难岁月,更何况是想要做出“前无古人”的成就。在训练中,遇到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最严重的一次,徐莉佳的船队险些被两米巨浪吞噬。当时年仅10岁的徐莉佳事后并没有立即告诉父母,而是半年后才无意中和父母提起此事。“我不告诉你们是怕你们太担心了,怕你们不让我练了。”那时,徐莉佳说,“我一定会练下去,争取好成绩。”

为何如此看重青岛?徐莉佳解释:“青岛举办的帆船赛在业内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谁能在青岛拿下一个冠军,就会得到认可。”

从青岛奥帆中心出发后,很快就能去到有大涌大浪的地方,那里流水急,富有挑战性,是高水平运动员想要征服的海域。“业内有这样一个共识:只有具有高超技能的选手才有可能在青岛这片海域成为冠军。”徐莉佳说。

青岛大学水上运动中心主任、体育学院副院长季发担任本次ILCA世锦赛男子比赛国内技术官员。作为相识多年的“帆船人”,季发也见证了徐莉佳的成长。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担任国内技术官员,亲眼见证了徐莉佳在青岛取得铜牌的突破。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我作为中国帆船队翻译也目睹了她的夺冠时刻。”季发说,“10余年过去了,我们依旧为帆船运动作贡献,有幸见证了青岛帆船乃至中国帆船的成长。”

联结世界的“帆船朋友圈”

徐莉佳的“帆船朋友圈”早已跨越国界。赛场内外,徐莉佳用流利地道的英语和众多新老朋友交谈着,而“青岛”始终是对话中的高频词。“我用心向世界推介青岛,这里的变化,正是中国航海精神的缩影。”徐莉佳表示。

2025年ILCA世锦赛共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巴西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报名参赛,创青岛单项帆船赛事参赛国家数之最。这是世界各国高手的“顶级对话”,也是一个以帆船为媒的“文化熔炉”。

“老城区是不是有一条漫画同款的小路?”一位首次踏上青岛土地的澳大利亚籍选手竟能准确地说出这里的最佳拍摄角度,他告诉记者,“在任何一个沿海城市的帆船俱乐部,你都能找到会用中文说‘青岛啤酒’的运动员。”

“从前,我们羡慕欧美国家的赛事氛围,现在,外国选手反而羡慕我们的保障体系。年复一年,青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进步。”徐莉佳如此概括她视角中青岛的发展,“这样世锦赛级别的大型赛事,尤其是男女单人艇的比赛同时举办,对于管理人员、裁判、后勤保障工作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青岛这样大型的场地才有能力去容纳两三百条船一同比赛。青岛多年来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对于这样世界级大赛的赛事组织保障工作都堪称‘信手拈来’,我也很高兴看到大家对于这次比赛的承办、保障、服务都竖起大拇指。”

青岛帆船在全世界“出圈”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青岛能让全球帆船圈“未见其城,先闻其名”?

青岛的魔力在于她总能同时满足职业选手的严苛与旅人的诗意,在那些来自全球各地航海人的口口相传中,青岛的一切美好交织成独特的航海图志:澳大利亚人惊叹于八大关建筑群与悉尼岩石区的神似,意大利人发现训练基地的咖啡竟带着西西里岛的风味,而所有人在谈起青岛奥帆中心时都会提到同一件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在这里举行。

“之前,我对青岛的印象只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地,但现在提到青岛,我还能想到崂山的美景、奥帆中心的灯光秀和这次比赛奇幻又美好的回忆。”来自意大利的皮特罗直言,这是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周期的第一个世锦赛,整个竞赛水平非常高。“来到这座城市之后,我被彻底‘征服’了。”皮特罗说。

而对于爱尔兰选手伊芙而言,这次来青岛的意义更像是“传承”。本次比赛中,伊芙获得女子ILCA6级铜牌,她站在领奖台上的身影却比其他人更显激动:“我的教练曾经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一枚奖牌——就是在青岛,就是在这个码头。如今,我带着教练的希望重回青岛,在他取得荣誉的地方获得了一枚铜牌,更是意义非凡。”伊芙迫不及待地和教练分享着这份喜悦,“我理解为什么很多朋友向我推荐青岛,因为这里有一切美好发生的可能。这里有美景,有善良的人,有历史底蕴,还有帆船运动的代际传承。”

“老将们在这里寻找职业生涯的‘关键帧’,新星们在此获取国际舞台的‘入场券’,这种持续20年的价值积累,最终让对青岛的‘未到先知’成为全球航海界的集体现象。”徐莉佳说,“和水手交流时,大家对青岛好评如潮,都说每年来青岛都有很大的变化。希望青岛未来能够多举办比赛,这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貌的窗口。”

成为后浪的“偶像指南针”

走过比赛全程,徐莉佳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帆船运动员们在本次比赛中的表现感到欣喜:“看到新一代运动员们成长起来,很多年轻人能够在某几轮比赛取得前五或者前十的成绩,我感到非常开心。如今,中国运动员有了更多前人的经验,中国的帆船事业也有了自己的传承。”

徐莉佳介绍,此次世界帆船锦标赛是国际A级赛事,聚集了众多全球顶尖的运动员,女子ILCA6级别中,世界排名前十的运动员有半数报名来青参赛;男子ILCA7级别中,目前世界排名前五的运动员均报名来青参赛。中国的年轻运动员可以与众多高水平选手切磋,有利于竞技水平的提升。

退出竞赛舞台后,徐莉佳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用亲身经验帮助年轻人成长。

曾代表中国队出战巴黎奥运会的运动员顾敏与徐莉佳同属上海队。在接受赛前采访时,顾敏显得十分紧张,但提及徐莉佳,她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徐姐姐’经常来队里指导我们,传授我们比赛经验,这些都是在别人身上学不到的。”同样,提及小师妹们,徐莉佳也对每个人的特点如数家珍,“顾敏的优势在小风天,希望她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我感觉与青岛的缘分特别奇妙,不仅仅因为青岛见证了我的荣耀时刻。”徐莉佳向记者讲述了另一段故事:她的徒弟张东霜是同样优秀的帆船运动员,曾经代表中国出战过东京奥运会。巧合的是,张东霜在青岛的世界杯比赛中获得了4个冠军。“青岛同样见证了我徒弟的成长。这让我感觉,不仅中国帆船事业在一代代言传身教中传承下去,我们和青岛的缘分也在一脉相承。”徐莉佳说。

看着青岛奥帆中心人来人往的场景,徐莉佳笑称,青岛的航海基因正通过这种“代际教学”悄然扩散。“看看这些少年们,他们中或许就藏着下个奥运周期的‘海上黑马’。”徐莉佳说。

在看不到的地方,徐莉佳英姿飒爽的身影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帆船人”。当年那些仰望徐莉佳身影的小朋友,如今已经成长为帆船运动员。

“我是青岛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在‘家门口’举办,令我印象深刻。徐莉佳在儿时的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从那一刻开始,帆船激光级成为我的目标。”在本次ILCA世锦赛比赛期间,帆船运动员王梓言特意赶往青岛奥帆中心观赛,他对儿时发生的一幕幕记忆犹新,“我当时太小,只能从OP级别开始慢慢练,然后再从4级、6级不断加码……如今,我终于成为ILCA7级别的运动员,也终于在青岛再次见到了小时候的偶像。”

本次ILCA世锦赛是来自上海的17岁小将朱宇辰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像徐莉佳一样厉害。她是我的偶像,也是我们上海队的骄傲。”朱宇辰说。

归航后再执“蓝色麦克风”

帆船的传承,在身教,也在言传。如今,徐莉佳以体育媒体人的身份回归,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继续推广帆船运动——网络平台成百上千的双语视频,细致专业的介绍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让她成为网络上大受欢迎的“徐姐姐”。

“不会停下来的,我热爱帆船,热爱大海,我会一直和它们在一起,直到我必须和它们分开的那一天。所以,我不会说什么退役,更不会说什么离开。”这是徐莉佳从接触帆船开始就明确的信条,“若不能参赛,那就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份热爱。”

从奥运冠军到体育记者,徐莉佳以新身份“归航”青岛。在比赛过程中,她手持话筒穿梭于码头与演播室,用镜头记录赛况,用声音传递航海文化。

徐莉佳十分珍视手中的“蓝色麦克风”:用10年时间自学英语、考取学位,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帆船运动;在《体坛佳音》节目中采访孙一文、肖若腾等运动员,以跨界对话推广体育精神;在巴黎奥运会前夕自费赴法报道,向观众推荐新兴帆船赛事——水翼风筝板……

“中国的每一片海浪都藏着故事,我要让世界听见。”从赛场到镜头前,徐莉佳以媒体人的视角,为青岛帆船写下未完待续的篇章。

2025年ILCA世锦赛比赛期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前往奥帆中心观看比赛。“如此高规格的比赛在青岛举办,而且是在奥帆中心这样一个开放且优质的地方举办。这几天,不断有市民游客向现场工作人员提问,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他们对帆船运动的浓厚兴趣。希望更多人关注和喜欢帆船运动。”徐莉佳说。

徐莉佳解说时,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帆船队的小队员们正全神贯注地观看比赛。此刻,他们的师哥师姐正在海上飞驰,他们从小的偶像正在解说比赛,这让小队员们第一次感觉如此接近顶级舞台。

“自奥帆赛后,青岛市体校帆船队便将ILCA作为青少年梯队建设的核心项目,依托青岛‘帆船之都’的天然优势,构建起覆盖小学至专业队的四级培养体系。队伍现有注册运动员60余人,本次4名入选国家队的青岛籍选手均出自该体系。”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章祥锋介绍。

如今的徐莉佳,在青岛完成了身份的蜕变,此刻,她正是锚定未来的“种梦人”。

千帆过尽,青岛依旧。当夕阳将媒体中心染成琥珀色,徐莉佳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合上电脑,海风中传来帆索绷紧的嗡鸣,与20年前OP帆船的声响如出一辙。

2001年的青岛,给了一个初入赛场的少女征服世界的勇气;如今的青岛,正把这份勇气播撒向更辽阔的深蓝——那里,有经济的潮涌、文化的交融,更有一城人与一片海的不朽盟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 实习生 宋沁妍)

来源:青岛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