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吗?电影里周润发的脸被换成你同事的模样,或者某明星突然出现在你家客厅的合影中。这些让人会心一笑的AI换脸作品,正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但你可能不知道,同样的技术,已经让浙江一位女士莫名成了"色情视频女主角",也让广州某公司被骗走200万。
你刷到过这样的视频吗?电影里周润发的脸被换成你同事的模样,或者某明星突然出现在你家客厅的合影中。这些让人会心一笑的AI换脸作品,正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但你可能不知道,同样的技术,已经让浙江一位女士莫名成了"色情视频女主角",也让广州某公司被骗走200万。
这把技术双刃剑比我们想象的更锋利。去年杭州法院审理的案例显示,有人通过自学AI换脸技术,在一年内制作了上千条伪造明星视频非法牟利。更可怕的是,现在连实时视频通话都能造假——诈骗团伙利用"动态换脸"技术冒充企业高管,让财务人员乖乖转账。
娱乐和犯罪的界限正在被技术模糊。打开手机应用商店,输入"AI换脸",你能找到上百款操作简单的软件。有些甚至打着"一键脱衣"的噱头吸引用户。北京某中学就发生过,学生用这类软件伪造同学不雅照在班级群传播的事件。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显示,这类"深度伪造"内容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
但技术本身没有原罪。在影视行业,AI换脸拯救了无数拍摄事故。当演员突发状况无法完成拍摄时,技术团队可以用数字替身完美收尾。医疗领域更用它来生成病例图片,帮助医学生直观学习。这些正向应用证明,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而在握刀的手。
目前全球都在探索治理之道。欧盟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打上水印,美国则将恶意深度伪造定为联邦重罪。我国最新出台的《生成式AI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提供者必须对生成内容进行标识。但仅靠立法远远不够,平台的内容审核、用户的技术素养同样重要。
下次看到"明星绯闻视频"或"领导借钱短信"时,不妨多留个心眼。检查视频中人物的耳垂是否对称,注意声音与口型是否同步——这些细节往往是AI的破绽点。正如网络安全专家提醒的:在这个眼见未必为实的时代,我们需要重建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
技术的列车不会倒开,但我们可以决定它的轨道通向何方。当AI让"造假"变得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时,或许该重拾那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技术进步,永远应该让真实更珍贵,而不是让虚假更容易。
来源: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