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微软正式对外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一轮裁员行动,预计裁员规模约为6000人,这一数字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3%。此次裁员范围广泛,涉及各个层级与地区,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项目管理(PM)岗位与中层管理者(MGR)群体遭遇了批量裁撤。特别是位于
微软近期的裁员计划对技术团队带来巨大冲击!
失业君小编 | 文
公共图库 | 图
2025年5月,微软正式对外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一轮裁员行动,预计裁员规模约为6000人,这一数字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3%。此次裁员范围广泛,涉及各个层级与地区,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项目管理(PM)岗位与中层管理者(MGR)群体遭遇了批量裁撤。特别是位于美国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总部,软件工程师岗位成为了此次裁员的重灾区。消息一经公布,便在科技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而更受瞩目的,则是微软为此次裁员制定的补偿方案——“60天+2n”的复杂计算方式,这一方案在行业内激起了广泛的讨论。
微软此次裁员的直接诱因,是AI技术对传统岗位产生的巨大冲击。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曾公开提及,在某些项目中,AI生成的代码占比已高达30%。这一数据意味着,程序员、测试等基础岗位正面临着被自动化技术取代的风险。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科技巨头们纷纷选择收缩业务战线,微软也不例外。其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支出控制,从侧面反映出其“降本增效”策略的紧迫性。
此次裁员波及了微软的多个部门。具体而言,.NET和Python开发团队成为了裁员的重点对象,核心开发者以及项目经理的离岗,导致多个开源项目(如CPython性能优化项目、MAUI跨平台框架项目)不得不被迫中断。微软方面表示,试图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来提升决策效率,因此部分中层管理者因“与公司战略适配度不足”而遭到解雇。一名被裁的Azure产品经理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吐槽:“公司一方面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创新,另一方面却又以‘业务优先级调整’为由,否定了我们所有的长期规划。”
微软此次裁员的核心目的,在于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据内部员工透露,此次裁员主要针对“非核心业务”,尤其是那些与AI战略关联度较低的部门。例如,在中国区的裁员中,大量技术支持岗位受到了影响,直接原因便是美国政府对跨境数据监管政策的收紧。这种“战略性裁员”与员工个人绩效并无直接关联,更多的是微软基于商业决策所进行的一次资源再分配。
网传本次微软的补偿方案被简化为“60天+2n”,但实际计算规则远比表面复杂。有网友指出,微软这次的遣散费太逆天,60+max(mini(60,2n-60,4周)。就是比如说工作了五年,2n-60=2*5*7-60=10天,但min(60,2n-60)小于4周的时候取4周,所以最终遣散费等于12周(60天+4周)。
根据内部文件,该公式包含三层逻辑:
基础补偿(60天工资):无论工龄长短,所有被裁员工均可获得两个月工资的固定补偿。
工龄补偿(2n):以员工服务年限(n)为基数,额外支付两倍月工资。例如,5年工龄员工可获10天工资补偿。
兜底条款:当“2n”计算结果低于4周工资时,按4周发放;若高于60天,则以60天为上限。
这种设计看似“人性化”,实则暗含精算逻辑。以5年工龄员工为例:按公式计算:2×5×7天(假设月薪按21.75天计)=70天工资,但因超过60天上限,最终补偿为60天+4周(28天),总计88天工资,约合12周薪资。对比行业惯例,国内企业通常按“N+1”补偿,外企如IBM、保时捷曾提供“N+6”至“N+9”,微软的方案处于中等水平。
微软的补偿方案在北美科技圈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外企普遍遵循“商业决策”逻辑,将裁员成本纳入全球预算,以避免法律纠纷和品牌声誉损失。例如,保时捷中国曾为被裁经理支付56万元补偿,并补缴11个月社保;IBM通过股票折现额外支付8-15万元。相比之下,微软的方案虽未突破行业天花板,但合规性远超国内企业。
批评者则指出,该方案存在漏洞:国内企业常以“基础薪资+绩效”模式变相降薪,而微软的补偿基数包含奖金、股票等全部收入。但部分员工反映,协议中要求放弃追溯权利,导致年终奖等浮动收入未被纳入。35岁以上技术岗再就业难度大,但补偿方案未针对此类群体提供额外支持。
失业君小编观察发现,此次裁员不仅影响微软内部,更引发北美科技圈对职场文化的反思:
❶“绩效至上”的质疑:微软宣称裁员基于绩效评估,但员工爆料考核标准模糊,且与战略调整强相关。一名被裁的Python开发者讽刺:“公司需要为AI腾出预算时,突然发现我们的‘绩效’不够了。”
❷工会化呼声高涨:亚马逊、谷歌员工近年推动工会成立的趋势蔓延至微软。部分被裁员工联合发起请愿,要求制定更透明的裁员标准和补偿方案。
❸技术主权讨论升温:荷兰因微软单方面封锁国际刑事法院邮箱引发的“去微软化”运动,进一步加剧公众对科技巨头垄断的担忧,间接推动员工维权意识。
微软的裁员策略短期内或许能提振股价(2024年股价上涨12%),但长期可能面临人才流失与创新力下降的风险。若无法在效率与伦理间找到平衡,其“AI领导者”形象或将受损。正如一名匿名高管所言:“裁掉的是今天的成本,但可能也裁掉了明天的机会。”
这场裁员余波,不仅是微软的转型阵痛,更成为科技行业人力资本重构的缩影——在AI重塑生产力的时代,企业与员工的契约关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议
网友热议
@邰子滕Vanilla(IP沪):
补偿2N听着还行,但股票奖金全砍是真坑!辛辛苦苦攒的期权一夜归零,资本家算盘打得火星都能听见!
@GaYeong996(IP粤):
60天缓冲期就是个笑话!内部转岗?HR自己都快失业了,上哪儿找岗位去?
@小晟霸霸Cameron(IP浙):
北美2N就叫惨?看看中国区N+1的兄弟吧,微软这波全球‘灵活双标’属实玩明白了!
@糖伯虎Rainbow(IP苏):
管理层被裁喜闻乐见!天天开会刷存在感,早该优化了。但为啥VP一个没少?……
@向阳而生James(IP鲁):
说好的元宇宙未来呢?HoloLens停产,Bonsai砍掉,巨头画饼时有多嗨,撤资时就有多无情。
@路婧諠Treasures(IPHK):
现在裁人爽,三年后等着被反噬吧!当年诺基亚怎么凉的?创新不是靠裁出来的!
最后一条,
等着看呗……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