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人”的风神和“来者”之信念——读王宁教授《学林追远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00:00 3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师承陆宗达先生(著名的训诂学家和汉语史学家),很好地继承了章黄学派(编者注:民国时期逐渐兴起的一个旨在保护保留文言文的学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先生和黄侃先生)的精神实质,并在积年的岁月中融入了自己的体会,著有《训诂学原理

傅秋水

《学林追远录》 王宁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师承陆宗达先生(著名的训诂学家和汉语史学家),很好地继承了章黄学派(编者注:民国时期逐渐兴起的一个旨在保护保留文言文的学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先生和黄侃先生)的精神实质,并在积年的岁月中融入了自己的体会,著有《训诂学原理》《〈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汉字构形学导论》《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等著作,使章黄学术在新时代有了崭新的发展。而《学林追远录》一书不同于王宁教授以往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它开辟了一种著文的新领域,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窥见名家先辈们坚深的足迹。

全书共由三十六篇随笔式散文组成,王宁教授把这些文章大致分成了五个部分,虽然各个部分略有不同,但其中她对继承发展章黄学术的使命感是一以贯之、始终不渝的。而关于文章蕴含的精神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继承、自持和共济。

继承:赓续师者风神

王宁教授在书中说道:“人到老年(记忆)不知过了多少道筛子……还能留在筛子上的,又十分强烈想说出来的,应当是一些不可磨灭的印象吧!”正因如此,书中记下的每一处细节都是她对师长深深地仰慕和敬重的体现。

王宁教授精心地记录下了每一位老师的嘉言懿行,并以谦逊恭谨的姿态汲取着师辈们的美好品格和广博见解。写到启功先生在面临因为学科分类问题可能会被挂“黄牌儿”时,她用自己特有的谦虚严谨风格表达了合理的观点,也引发了对“钱学森之问”的深沉思考——“想要把中国几千年人文学科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真的需要把每个人都圈到一个小牢里,还规定吃有限的草料吗?”对此,王宁教授虽然说着“该不该忘记的,都会忘记”,但她仍然用最大的努力继承师辈们的美好人格,并在经年累月的尝试中不断地撕去“标签儿”,力求出“格”与破“格”,为学术研究争取更广阔的天地。

王宁教授说自己的老师辈和太师辈都已远去,但这些消逝并没有令人绝望——她把所有的痛苦都抛散在辗转不眠的夜晚,而每一个白天都在用笔写下一句句蕴藏师者期望的箴言。“师生之谊重在学术的传承,更重在人格的延续……”她竭尽所能地让章黄学术中的博大学问和美好品格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自持:坚守学问正道

王宁教授做学问时永远有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定和倔强不屈的“拙劲儿”。在《唯有青山远送君》一篇中,陆宗达先生说永培(宋永培,语言文字学家、陆宗达的第一届博士生)做学问是要先做得傻了,慢慢才能聪明,耍小聪明反而不能成大气候。不只是宋永培先生,王宁教授也肯定是凭借着这种“傻”劲才把学问的“冷板凳”坐了几十年。

在书中,王宁先生总是着重表现学林中人和人的情感联结,而对她为学问吃的苦头则轻描淡写。但即便如此,文章中的诸多细节也让读者隐约窥见学术大家在成功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她写道:“作《说文》系列,前九次我都觉得不够完整,第十次,总算觉得‘字字都有着落’。”实际上,这种看似轻松的“着落”是王宁教授研读一部十三万余字枯燥著作十多遍的艰苦持守;她怀念下放青海时看到的绮丽风光,而在这看似美好的背后是她从野狼口脱险的惊心一幕。在小小的昏暗的油灯下她苦读《说文解字》,孜孜不倦;当晓丽老师因有人挑拨而遭到颖民师(即陆宗达)误解时,读者或许也只看到了王宁教授拿着笔记为晓丽辩白的真诚善良,却忽略了她在电子设备不发达的年代用笔仔细记录下课堂上的每一个字……

王宁教授在书中展现的都是波澜不惊的自然平和,但是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其中每一份“淡然”的背后都蕴含着强劲的生命搏动——那是一种自强不息的自我持守。先生确乎是凭借着这股力量把“冷板凳”焐热,用自己坚实的学问传承章黄学术,并带领它继往开来。

共济:播散章黄学术

如今,血统已不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唯一纽带,“追远”也随之褪去了古旧的外衣,书中的“追远”不再仅是师生间意志传递的象征,更凝结着王宁教授对与友人、朋辈同舟共济时光的怀想。

书中那句“一贫一贱见交情”正是对那时富有正义、刻苦好学的学者们交往场景的最好概括。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每一位学者都可以说是“穷”且“艰”,但是他们仍然“不坠青云之志”。王宁教授的师妹邹晓丽老师患有类风湿病,在下地行动都艰难的情况下也要站上讲台,用早已变形的手牢牢抓住粉笔写板书,说着:“痛,只能忍……”她过去那如飞燕般在体育场上冲杀的身影,如今在无数个熬灯守夜、只为出成果的日子里渐渐消失,直到化作一抔尘土。书中让人潸然泪下的当然不只有晓丽老师一人,还有更多为了播散古典学说、传递信念而努力大半辈子的优秀学者。王宁教授和这些学者同舟共济,一同承担起了彼时“来者”的大任。而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化身为“远人”,让俊逸风神继续在世上流传。

当然,作为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学林追远录》所体现的文学色彩也十分鲜明。王宁教授用最简单易懂的文字,让即便是未曾了解过训诂学的读者也能进行无门槛的阅读。不仅如此,书中篇章都用平实朴素、波澜不惊的语言来叙述,透露出了澹泊恬静的美好语境。虽然书中追忆的都是逝者,但是先生所展现出的情感却哀而不伤,舒缓静怡,她在灵活变幻的行文结构中表达了最深刻、真挚的感怀和期待。(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