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我与李少白先生并不认识,但他在摄影界的大名,我一直都知道,尤其是他拍摄故宫的名气就更大了。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邀请我为李少白先生的新书《紫禁之光:从黄昏到黎明》撰写序言时,我欣然同意,这不仅是因为我对李先生的敬仰,更是因为此书主题——故宫的黄昏到黎明,与我
《紫禁之光:从黄昏到黎明》 李少白 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之前我与李少白先生并不认识,但他在摄影界的大名,我一直都知道,尤其是他拍摄故宫的名气就更大了。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邀请我为李少白先生的新书《紫禁之光:从黄昏到黎明》撰写序言时,我欣然同意,这不仅是因为我对李先生的敬仰,更是因为此书主题——故宫的黄昏到黎明,与我心中对这座古老宫殿的情感不谋而合。
故宫,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宫殿,在黄昏到黎明这个时间段中展现出别样的韵味。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红墙黄瓦上,给这座宫殿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仿佛回到了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而到了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故宫的每一个角落,它又焕发出勃勃生机,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李少白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摄影技艺,捕捉了故宫从黄昏到黎明这个特殊时间段的迷人景色。他的镜头下,故宫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存在。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故事,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我深知故宫文化的珍贵与重要。因此,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将故宫的黄昏到黎明之美展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
四十多年来,李少白先生始终将镜头对准故宫,而我,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故宫也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尽管我们未曾谋面,但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信念,使我们成了未曾见面的老朋友。更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李少白先生前往故宫摄影时,常随身携带笤帚,主动清扫所见的垃圾,这份环保意识与我内心的追求不谋而合。总而言之,我和李少白先生是同路人。
尤其是看过这套丛书的第一本《故宫新影:被镜头定格的历史风华》,规格和厚度便于阅读和传播,它不仅展现了故宫建筑群的唯美与壮丽,还通过李少白先生的心得感悟,传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让更多人通过他的照片增加对故宫的了解、喜爱和研究。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中轴线亮起来,也是我在故宫工作期间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当夜幕低垂,北京的中轴线犹如一条璀璨的光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李少白先生用他的镜头艺术性再现了故宫博物院这颗最耀眼的“明珠”。
我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就一直致力于推动故宫的开放与保护,将许多原本不向公众开放的区域逐渐开放,这包括为李少白先生在内的众多摄影师、学者和游客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故宫的机会,方便他们近距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我在任期间,接待过众多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参观故宫,但由于时间限制,他们的游览往往只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故宫的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因为地理空间的距离,参观时的所获所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我非常希望《故宫新影》《紫禁之光》走出国门,成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让全世界的人们爱上故宫,爱上中国建筑,爱上中国文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