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韩国韩华与隆基绿能之间旷日持久的专利博弈,再到美国First Solar近期对晶科能源发起的TOPCon专利诉讼,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在全球地缘格局重构与贸易竞合加剧的背景下,外商企图通过专利封锁遏制中国光伏企业发展的策略,越来越难以奏效。
从韩国韩华与隆基绿能之间旷日持久的专利博弈,再到美国First Solar近期对晶科能源发起的TOPCon专利诉讼,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在全球地缘格局重构与贸易竞合加剧的背景下,外商企图通过专利封锁遏制中国光伏企业发展的策略,越来越难以奏效。
Maxeon Solar在荷兰海牙法院向爱旭股份发起的专利上诉,5月13日以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告一段落。此次裁决源于Maxeon未按期缴纳上诉保证金,诉讼请求被法院撤销。而早在一年前,荷兰海牙地方法院就已明确判定爱旭产品未侵犯其专利权。
近年来,光伏产业知识产权竞争激烈,专利战屡见不鲜。由于该专利诉讼案为BC技术领域近年的首次,因此备受业界关注。这是中国光伏企业首次在欧洲专利诉讼中获胜,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里程碑意义。
BC技术曾因制造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而长期处于冷门赛道。然而2023年12月,一场专利纠纷将其推向行业风口: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光伏电池制造商Maxeon以爱旭股份ABC产品侵犯其欧洲专利EP2297788B1为由,向荷兰海牙地方法院申请临时禁令。这一举动恰逢爱旭、隆基等头部企业加速BC电池商业化进程,标志着光伏行业的技术竞争焦点首次延伸至这一领域。
这家号称是N型IBC电池“鼻祖”的公司,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美国新能源企业SunPower。作为全球最早投入IBC(交指式背接触)电池研发的公司,SunPower开创了背接触电池技术先河,故Maxeon承接了IBC电池技术体系及专利组合。
此项专利纠纷,本质是技术代际竞争的缩影。然而,Maxeon在BC领域起步虽早,却未能利用专利钳制竞争对手。归根结底,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已实现质的飞跃,从曾经“跟跑”国际先进水平,转变为如今在诸多领域“领跑”全球,核心技术储备日益雄厚有目共睹。
5月21日,Maxeon发布声明称,在综合考虑了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案件审理速度的优势以及本案的判决能够基于欧洲单一专利直接在包括荷兰在内的多个UPC成员国生效后,决定不再继续进行在荷兰的上诉案件。
业内人士评价,爱旭在技术专利方面的优势,归功于其对N型时代技术方向的精准判断。作为国内最早布局BC类电池的“少数派”之一,爱旭在2016年就启动了BC电池技术的预研工作,较行业提前3年锁定技术路线,前瞻布局使其具备了先发优势。
如今,BC技术已经被爱旭、隆基在内的头部企业定位为“单结硅太阳能电池的终极形态”。从上述技术迭代可以看出,效能边界的突破依赖材料科学与结构设计的协同创新,而非对传统IBC结构的简单复刻。
在BC电池制备环节,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如何在电池背面制备出质量较好、呈叉指状间隔排列的p区和n区,以及如何形成金属化接触和栅线。过去,行业传统惯用的“一步法”,无法满足p、n区对隧穿层实际上的不同要求,p、n区的钝化接触性能只能折中考虑,而爱旭采用了“两步法”制备钝化接触膜层,消除了p区更高温制备对n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p、n区隧穿层和掺杂层的分别制备,方便实现p、n区各自的钝化接触的最优化。
现阶段,BC电池规模化应用仍需解决成本、良率和市场接受度等问题。当前BC电池成本较TOPCon高10%-15%,需通过工艺简化与良率提升实现平价。
通过工艺改进和规模效应,截至目前,爱旭ABC电池量产效率已突破26.6%,较TOPCon组件发电量增益达8%,ABC组件生产成本较2024年下降23%,毛利率回升至28.7%,预计未来将进一步降低,目标与TOPCon电池成本持平或更低。
爱旭ABC组件凭借其优异性能,正迅速收获海内外市场的认可。2025年3月,爱旭以第一中标人身份中标大唐集团2025-2026年度光伏组件框架采购“N型BC光伏组件”标段,容量1GW;4月,爱旭中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100MW BC光伏组件标段,应用于复杂工况场景。在海外市场,爱旭在2025年5月的欧洲国际太阳能展上与Krannich Solar、WATTKRAFT等15家欧洲企业签署1GW分布式组件订单。
事实证明,爱旭的ABC已成为目前BC技术中的最优技术方案,并率先实现了N型BC的大规模量产和商业化应用,成为全球N型BC出货量最大的企业,从而推动BC生态链的构建及BC市场份额的扩大。
随着PERC电池进入淘汰周期,BC技术正从“小众路线”走向“主流选择”。伍德麦肯兹预测,BC电池的市占率有望在2026年达到15%-20%,2030年有望提升至30%-40%。这一趋势之下,以爱旭为代表的企业无疑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来源:能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