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以“文明互鉴 共筑中泰美好未来”为主题,契合今年国际博物馆日重点强调的: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作为中泰人文交流的桥梁,活动开展“自然灾害下的遗产保护”双城对话、“光影中轴
在中泰建交50周年的重要节点,又恰逢国际博物馆日这样具有全球文化意义的重要时刻,5月18日,由华彬文化基金会主办、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协办的“第三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在泰国曼谷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与中国北京华彬生态园连线举办。
本次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以“文明互鉴 共筑中泰美好未来”为主题,契合今年国际博物馆日重点强调的: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作为中泰人文交流的桥梁,活动开展“自然灾害下的遗产保护”双城对话、“光影中轴 古建华风”主题展览与文化展演“三个一”文化工程。
权威认证 夯实中泰人文交流平台作用
开幕式上,中泰友好协会原会长石广生宣布活动正式启动。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梁益祥在致辞中提出:“值此泰中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历经半个世纪构建的经济社会纽带——尤其是文化领域的深厚联结,完美诠释了‘中泰一家亲’的真谛。”
泰国文化部副部长蓬鹏·威帕蒂蓬米帕称此次活动是在纪念泰中建交5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举行的,象征着两国长期紧密、稳固的关系,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始终扮演着连接两国人民情感的桥梁。活动旨在推动文化、艺术以及建筑遗产的保护合作,充分展现东盟文化根脉的深厚底蕴。作为值得我们传承给子孙后代的重要文化遗产,这些成果理应被珍惜与弘扬。
华彬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卢战代表活动主办方在致辞中表示:“期待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推动文化交流从理念迈向实践,从交流走向共建,为中泰友好注入更加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动能。同时通过这个平台,汇聚起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力量,一同探索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灾害应对、教育启迪等方面的深度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文化事务负责人景峰博士呼吁:“这项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并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样的努力不仅对亚洲十分重要,对整个世界亦是如此。坚定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在构建公正、可持续、美好未来中的核心价值。”
双城对话 推动文化交流共建、共创、共享
开幕式后,清华大学吕舟教授发表《北京中轴线历史与申遗》主题演讲,系统阐释历时12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作为“东方文明轴线”的世界遗产价值。
泰国文化遗产专家Hatthaya Siriphatthanakun则以大城府保护实践为例,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传统水资源管理、灾害抵御能力建设几大议题,分享泰国在古遗址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探索。
作为本届活动的重要环节,“光影中轴 古建华风”图片及模型展在北京与曼谷会场同步亮相。展览特邀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袁毅平、世界遗产影像学家梅生和跨界建筑摄影家林铭述三位名家创作,通过呈现北京中轴线百年演变的文化脉络与时代印记,呼应城市与文明在岁月更迭中的韧性与延续。
传承创新 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2023年,中国和亚洲10国发起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由华彬文化基金会发起人、名誉理事长严彬先生提议,华彬文化基金会支持的,以颐和园仁寿殿为蓝本,等比例在泰国复制、由中泰两国工人共同建设的华彬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东盟)项目历时1000天正式落成,成为有史以来在海外建成体量最大的采用中国传统技艺营造的中式木结构建筑。
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5·18世界博物馆日,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从2023年“华彩丝路 匠心筑梦”,到2024年“以传承见未来”,再到今年共赴“文明互鉴 共筑中泰友好未来”,从站在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坐标,到推动青少年教育交流的深度融合,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从内涵到实践持续走深走实。未来,这一“遗产保护+文化交流+平台”国际文化交流模式将致力于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典范。(华 文)
来源:环球时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