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刷新AI认知,这本书真的被低估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09:03 2

摘要:前段时间,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教授的不少文章在网络广泛传播,他在其中澄清了许多对AI的常见认知偏差。这些观点,他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反复强调,并系统出现在他主编的《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中。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关于它的误解与神话也层出不穷。

前段时间,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教授的不少文章在网络广泛传播,他在其中澄清了许多对AI的常见认知偏差。这些观点,他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反复强调,并系统出现在他主编的《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中。

立心之约

早在2023年5月,北大就推出免费AI微课,视频课程经过编辑和优化,最终出版为《立心之约》。

朱老师指出,对算力的片面强调造成算力资源浪费,更束缚了我们的认知。正如《立心之约》中就特别指出的,通用人工智能一直存在两种核心范式的竞争:乌鸦范式与鹦鹉范式

乌鸦范式强调“小数据、大任务”,而当前主流的“鹦鹉范式”人工智能则依赖“大数据、小任务”,通用智能的未来应从高效、低耗、类乌鸦式的学习机制中汲取灵感,而非一味扩大数据与算力投入。

乌鸦没有大量的数据训练,但要完成大量的任务;鹦鹉可以说人话,但不解话意。

他还指出,不能因为短期的产品化成效忽视了底层研究和创新人工智能的突然热门,实际上是长期积累和技术突破的结果。

另外,他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性的强调,也刷新了许多人的认知。他强调,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未来科学的重大前沿之一正是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交汇

这也是《立心之约》中“立心”的内涵,在这个科技高速演进的时代,理解人工智能的机制和本质,比崇拜它带来的“奇迹”更重要。

这本书由十位以上来自北大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等机构的教授与研究者合力完成,内容设计体现出系统性与思辨性兼具的特点。

这本书最大特色在于其跨学科视角与循序渐进的结构,每章都围绕“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的理念展开,既涵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关键领域(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认知推理、智能机器人等),也引导读者思考AI背后的哲学、人文与社会问题。

第一关:人工智能的现状、趋势与战略

什么是“智能体”与“智能”?人的智能是特殊的、终极的吗?人工智能背后有哪些历史和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在我国的战略定位是什么?什么是通用人工智能?如何创造通用智能体?智能时代人和机器如何相处?这一讲将带大家详细讨论这些问题。

第二关:机器眼中的大千世界——计算机视觉

什么是视觉?视觉是简单的看见吗?人类习以为常的视觉有哪些强大而神奇的能力?我们又应当如何通过计算模拟这些能力?这一讲将带大家走进神奇的计算机视觉,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

第三关:语言与机器的火花碰撞——自然语言处理

什么是语言?文字是如何产生的?计算机如何表示和理解文字?这一讲以语言和文字的基本知识为基础,讲解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向之自然语言处理的概念和主要任务,并以对话为例,介绍自然语言处理的前沿研究问题。

第四关:认知科学与AI世界的邀约——认知推理

如何赋予人工智能体由感知到认知的能力?这是人工智能研究要解决的问题。这一讲从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出发,探索人类最根本的认知基础和由此展现出的有趣现象,迈出让机器走向认知智能的第一步。

第五关:机器自我成长进步——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如何使计算机模拟或实现人类学习活动。这一讲介绍了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有趣的应用例子、重大的理论问题等,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图画带领大家领略机器学习方向的概貌。

第六关:未来生活离不开的伙伴——智能机器人

为什么机器人还没能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伙伴呢?机器人的相关研究,只是针对“机器”吗?当前机器人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机器人?

第七关:机器世界不孤单——多智能体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智能体之间的交互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大家应该已经基本了解智能体的概念了。那么,什么是以智能体之间交互为基础的多智能体系统呢?如何为智能体赋予社会智能?这一讲从自然界、模拟世界、博弈论、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两个问题,带大家认识人工智能中的多智能体系统。

第八关:机器生活的世界——物理世界仿真模拟

“实践出真知”成就了人类的高级智能,也是机器获取智能的有效途径。但与人不同,机器在真实场景中的探索实践非常费钱、费时、费力。是否可能为机器构建一个类似于现实世界的“玩耍”空间?

第九关:舞动科技的音符——人工智能音乐

人工智能续写的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与贝多芬想要的作品相差远吗?一首歌是怎么创作的呢?音乐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人工智能是怎么听懂音乐的?这一讲我们就这些问题和大家一起揭开音乐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第十关:人工智能在北大

怎样认识智能学科?人工智能当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大致如何?投身智能学科有哪些理由?这一讲我们结合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通过简要分析学科发展的基本形势,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帮助大家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并使大家能对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不恰当的公众认知做出正确的判断。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此外,书中引入仿真世界的概念、展示AI在艺术领域的可能性,并结合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历史与布局,拓宽了读者对AI发展路径与应用前景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步内容在2023年以直播课程形式推出时便收获上千万次观看,后续更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平台“名师教AI”专栏。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在从多个学科交汇的基础上走向独立。随着人工智能逐步渗透至社会各领域,对其系统学习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北京大学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引领性地位:早在2002年成立全球首个智能科学系,之后陆续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并获批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国际合作平台。

近十年来,北大人工智能学术成果的发表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北大不仅在前沿研究(如三维重建、人工耳蜗、自由视角视频)上取得突破,还推出了“通通”这一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以及正建设的大型社会模拟器平台,推动AI从认知模型到社会实践的深入转化。

朱松纯携“通通”亮相央视《开学第一课》。“通通”是中国原创、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的原型。

人工智能正逐渐从一种前沿技术,演变为重塑社会结构与人类认知方式的基础设施。从日常生活到生产决策,从文化创作到社会治理,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与智能系统共存的时代。

在《立心之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演进图谱,也是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路径。在今天,理解人工智能,不仅是为了适应未来,更是为了参与未来的塑造。

你怎么看待朱教授提到的这些误区

你如何理解智能世界的底层逻辑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在人工智能时代领先他人一步

用通俗又准确的语言

读懂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End-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