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8月28日晚,张伯伦给自己的贴身顾问打电话,叫他深夜到唐宁街10号开战略会议。这时,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刚一年多一点儿。他以前是个商人,是个讲求实际、直言不讳的人,其个人利益和家庭背景与英国内政密切相关。但现在他面临着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外交政策危机——希
1938年8月28日晚,张伯伦给自己的贴身顾问打电话,叫他深夜到唐宁街10号开战略会议。这时,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刚一年多一点儿。他以前是个商人,是个讲求实际、直言不讳的人,其个人利益和家庭背景与英国内政密切相关。但现在他面临着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外交政策危机——希特勒不断发表越来越好战的言论,扬言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讲德语的苏台德地区。
如果德国出兵,就意味着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这正是张伯伦想极力避免的。但希特勒在最近几个月里特别离群索居,别国无从得知德国的意图,这使得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紧张和焦虑。张伯伦决心打破僵局。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提交给顾问,作为最高机密,他们称之为“Z计划”。张伯伦后来写道,这个想法“是如此标新立异和大胆,以至于让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大吃一惊”——张伯伦想飞往德国与希特勒见面。
△1938年,哈利法克斯(左)和张伯伦(右)。图片来源:《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20世纪30年代末,当希特勒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深渊时,非常古怪的事情之一就是,真正了解希特勒这个德国元首的别国领导人太少了!希特勒是个谜。他在德国逐步登上权力巅峰的时候,美国当政的罗斯福总统从未见过希特勒;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没有见过希特勒;1932年,丘吉尔在慕尼黑为一本书做研究时,差点儿见着希特勒,他两次和希特勒约定见面喝茶,但希特勒两次都失约未到。
战争爆发之前,在英国,真正同希特勒交往过的人只有那些对纳粹分子友好的英国贵族,他们有时会穿过英吉利海峡去表达他们的敬意或参加希特勒的聚会。米特福德经常在慕尼黑和希特勒一起吃饭。“在某些情况下,他非常有趣,”她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会模仿绝妙的滑稽表演。”但那都是社交活动,张伯伦可是要去试图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看来,了解清楚希特勒的真正意图是有好处的。希特勒是个讲理的人吗?他可信吗?张伯伦想得到答案。
9月14日上午,英国驻德国大使给希特勒的外交部部长里宾特洛甫发了一份电报,问希特勒可否会见张伯伦。里宾特洛甫当天给了肯定的答复。张伯伦是个老练的政治家,极尽表演之能事。他巧妙地让自己为了避免战争去德国与希特勒见面的消息走漏了。不列颠顿时举国欢庆,民意调查显示,70%的英国人认为他的访问是“有利于和平的一件好事”;各地的报纸纷纷发文道贺。
9月15日早晨,张伯伦离开伦敦,他以前从未坐过飞机,但当飞机在慕尼黑附近遭遇恶劣天气时,他却仍能保持冷静。数千人聚集在机场迎接他,然后由14辆奔驰轿车组成的车队护送他前往火车站。张伯伦在希特勒专用的餐车里吃了午饭,到达时已是下午5点。希特勒走过来和他握了手。后来,张伯伦在写给妹妹艾达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对希特勒的第一印象:
元首在台阶的中间站着。他没戴帽子;穿着一件卡其色的阔呢外套,上面有一条红色的臂章和一个纳粹符号,胸前戴着一个十字军功勋章;穿着黑色的裤子,就像我们晚上穿的那种;脚上穿着黑色的漆皮系带皮鞋。他的头发是褐色的,不是黑色;眼睛是蓝色的;面部表情相当令人不快,默不作声时尤其如此。在人群中,你绝不会注意到他,你会以为他和刷房子的粉刷工没什么两样。
希特勒带着张伯伦去了楼上的书房,他们只带了一名翻译。两人的谈话有时很激烈。“我已经准备好面对世界大战了!”希特勒一度对张伯伦大喊。他明确表示,不管世人怎么想,他都要占领苏台德地区。张伯伦想知道苏台德地区是不是希特勒想要的全部。希特勒说“是的”。张伯伦仔细地看了希特勒很久,然后决定相信他。
张伯伦于次日上午飞回英国。在赫斯顿机场,他迫不及待地在飞机跑道上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昨天下午我和希特勒先生进行了长谈。”他说,“现在我感到很满足,因为我们彼此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据在场的人们回忆,当时大家都欢呼雀跃。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与希特勒会面后,降落在伦敦赫斯顿机场。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人们普遍认为,张伯伦与希特勒的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愚蠢的事情之一。张伯伦被希特勒迷惑了,在与希特勒的谈判中,他陷于被动,误读了希特勒的意图,而且他没有警告希特勒,对方如果食言将会有严重的后果。张伯伦因此在历史上备受批评。
张伯伦此后又两次飞到德国,和希特勒座谈了好几个小时。两个人交谈、争论,一起吃饭,一起散步。回到伦敦后,张伯伦告诉自己的内阁成员,他没在德国元首身上看到任何“疯狂的迹象”。恰恰相反,他看到的多是“兴奋的迹象”。
是张伯伦太天真了吗?也许吧。
哈利法克斯勋爵也深受其苦。哈利法克斯后来成为张伯伦的外交大臣,他是贵族出身,是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的优等生。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印度总督,曾与圣雄甘地进行精彩的谈判。
1937年秋,哈利法克斯去了柏林,在贝希特斯加登会见了希特勒。一开始,哈利法克斯还一度误以为希特勒是个男仆,他几乎把自己的外套递给了希特勒。在接下来的整整5个小时里,希特勒就是真正的希特勒了:不时地生闷气,大喊大叫,离题,谴责外界。
△1937年,哈利法克斯(左二)在希特勒位于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的贝格霍夫“夏宫”。图片来源:《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据当时的另一位英国外交官所说,哈利法克斯是带着一种“混杂着惊讶、厌恶和同情的心情”观看了希特勒的“演出”的。但哈利法克斯的最终结论是什么呢?希特勒不想参战,愿意通过谈判达成和平。没有人认为哈利法克斯是个幼稚的人,但与希特勒会面后,他也像张伯伦一样被蒙蔽了。
令人困惑的是,被欺骗了的人往往是那些你认为不会被他人欺骗的人,而那些看清了真相的人恰恰是那些你认为会被他人欺骗的人。例如,丘吉尔一直深信希特勒是彻头彻尾的奸诈小人,丘吉尔称张伯伦造访希特勒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事情”,但希特勒只是丘吉尔在纸质读物上读到过的一个人。
张伯伦的内阁大臣库珀也有同样敏锐的眼光,他惊恐地听完张伯伦讲述他与希特勒会面的经过后,便辞职以示抗议。库珀认识希特勒吗?不。在英国外交部门的高层中,只有一人——在哈利法克斯之前担任外长的伊登——既见过希特勒,又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但其他人呢?他们要么对希特勒个人知之甚少却看清了他的本质,要么和他谈了几个小时却仍被他蒙在鼓里。
来源:领导文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