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河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涌动着一股"红色暖流"——在新乡市委社工部和长垣市浦西街道向阳社区党组织的全方位引领下,冀羽社工和志愿者组织16对社区母子走进河南师范大学校园,开展“心向阳,爱相随——亲子大学游”活动,以“党建红”领航“教育蓝”“文化金”,绘就家
5月10日,河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涌动着一股"红色暖流"——在新乡市委社工部和长垣市浦西街道向阳社区党组织的全方位引领下,冀羽社工和志愿者组织16对社区母子走进河南师范大学校园,开展“心向阳,爱相随——亲子大学游”活动,以“党建红”领航“教育蓝”“文化金”,绘就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温暖画卷。
一、非遗盛宴:敲开传统文化的时空之门
“咚咚锵”的鼓点声中,中州大鼓的雄浑、旱船表演的灵动、二鬼摔跤的诙谐次第登场。来自新乡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带着“会呼吸的文化”扑面而来——舞龙队鳞片翻飞如浪,汉服走秀衣袂间流淌千年雅韵,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10岁的李小明摸着旱船道具兴奋地说:“原来姥姥讲的故事都藏在这些表演里!”
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打鼓节奏、指导舞龙手势,让孩子们从“旁观者”变身“传承人”。社区工作者王芳观察到,当孩子们亲手敲响小咚鼓时,眼睛里跳动的不仅是欢乐,更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之光。
二、科学探秘:触摸自然王国的生命脉动
在河南师大生物资源博物馆,3米翼展的秃鹫标本凌空“翱翔”,金斑喙凤蝶的翅纹在灯光下流转虹彩,大熊猫标本憨态可掬仿佛下一秒就会起身。志愿者化身“自然讲解员”,用“南北动植物过渡带”的生态密码,解开孩子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好奇。9岁的张玉强隔着玻璃轻触羚牛标本,转头对妈妈说:“我想当动物学家,让这些‘大朋友’永远不消失!”
馆内“可触摸标本角”成为热门打卡点,家长们跟着孩子蹲在显微镜前,看蝴蝶翅膀的微观世界。标本馆负责人感慨:“当孩子们的指尖触到300年前的植物标本,科学就不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有温度的生命叙事。”
三、【专家对话】面对面交流启迪成长智慧
活动特别设置了与大学专家教授的互动环节。生命科学学院的李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亲子们讲解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非遗研究中心的丁永祥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去年获得“中国好人”荣誉称号的全国非遗保护专家热情的和亲子们分享了他进行中国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心路历程,以及怀梆戏曲的传承故事。
6年级学生12岁的王欣欣勇敢提问:"怎样才能像您一样成为非遗传承人?"丁教授鼓励说"从兴趣出发,在自己的身边发现民间故事,坚持学习积累研究"。丁教授还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问问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小时候所知道的民间歌谣、戏曲和故事,把这些记录下来发给我,我带你们一起研究。”这种零距离的交流打破了学术高墙,让大学教育资源真正惠及社区青少年。
两个男孩的妈妈石女士感动地说:"专家们不仅解答了孩子们的疑问,更为他们指明了努力方向,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是课堂上不可替代的。"活动现场还建立了微信群,便于后续持续交流,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四、【成长回响】文化浸润下的亲子共成长
夕阳掠过校园共享单车,亲子家庭骑行在梧桐大道上,母亲指着教学楼对孩子说:“这就是你说的‘未来教室’”。这场从非遗展演到科学探秘、从专家对话到校园漫游的旅程,不仅让孩子们眼中有光——有的偷偷记下博物馆讲解词,说要回去教同学。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家长们感慨万千。通过一天的大学校园之旅,亲子关系在共同学习中更加紧密,青少年的视野和格局也得到了显著拓展。
这场由省委社工部项目引领的活动,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鲍霞亲自带队,全程参与活动并热情表示:"此次活动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让亲子在共同学习中增进感情,让青少年在文化浸润中树立远大志向"。
在党建引领的育人矩阵里,河南师大的钟楼钟声与社区的欢声笑语遥相呼应,共同谱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新章。当孩子们挥手作别校园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非遗手作、标本明信片,更是一份“心向朝阳、逐梦前行”的勇气——这,正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最动人的注脚。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校园参观,更是一次精神播种:让文化自信在非遗体验中萌芽,让科学理想在标本馆里扎根,让亲子温情在共同探索中生长。
来源:冀羽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