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业模式方面,做单品类品牌可以说既简单、又富有挑战。简单仅仅在于可相对快速切入,选对品类是关键,即使品类热门,还需考虑到各种竞争环境,但这已是后话,并不妨碍从0到1的过程;凡事皆有利弊,对应的挑战在于,容错率较低,鸡蛋放进了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篮子里了,另外,突破
商业模式方面,做单品类品牌可以说既简单、又富有挑战。简单仅仅在于可相对快速切入,选对品类是关键,即使品类热门,还需考虑到各种竞争环境,但这已是后话,并不妨碍从0到1的过程;凡事皆有利弊,对应的挑战在于,容错率较低,鸡蛋放进了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篮子里了,另外,突破审美疲劳,不断寻求增量渠道是品牌运营会持续思考的问题,当然这几乎对所有类型品牌都适用,只是对单品类品牌而言,权重更大一些。
先说说我个人的感受,在好多年前我涉足零售业务开店时,与合伙人不约而同瞄准的都是单品类,对于我们这种浅尝还不知道会不会辄止的初始玩家而言,是相对更易入门且便于运营管理的。
事实也基本如预期在进行,2015年,我们作为代理,卖起了芦荟胶。
同年,我们又与品牌朋友合作,开了家雪地靴店。虽然是不同的品类,但在单品性上,两者具有共性。
随之,单品类品牌所遇到的问题也都纷纷朝我们袭来。芦荟胶方面,品牌方虽然对我们作为代理方比较满意,但因为需要有增量以及品牌效应,因此先是要求我们销售除芦荟胶之外的面膜、保湿水等更多产品,此后更是期望我们直接开销售全品类的大店。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品牌是做全品的,并不只是单品,但我们自认为只能运营单品管理,品牌的其他产品缺乏市场认知度,开大店成本也过高,最终我们知难而退,机会留给了品牌公司以及更有实力的其他代理商。
相关阅读:
微型商业血泪史049 | 大芦荟、人形牌和1000罐芦荟胶
雪地靴方面,品牌公司的伙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开发春夏季商品从而使得门店不止做半年生意,而我们作为合作方,站在短期收益视角考虑,运营重心在于继续增加畅销款。但从线性视角来看,已经经营了多年的品牌显然感知更为复杂,他们已经看到了即使是热门单品,也在走下行路线,因此才会有开发春夏季商品的诉求焦虑,这个问题直到品牌撤出市场也都没有解决。毕竟不是人人都是crocs、Havaianas、UGG这些细分品类头部品牌。
相关阅读:
微型商业血泪史050 | 转战雪地靴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经历和感悟,让我想到聊这个话题的始作俑者,是近期接连看到两个个人比较关注、主打单品类的代表性品牌泽田本家和CASETiFY不约而同有比较大的动作。
首先是泽田本家,品牌原先在富民路上有一家沿街店,除了常规产品售卖外,也常用于举办各类跨界、IP营销活动,是品牌形象最好的展示空间。
近日,这里焕新成为了品牌推出的全新品类,布丁品牌PPP的首个店铺位置。PPP的全称是Puding PAPA,除了品类与主打铜锣烧的泽田本家不同外,从店铺形象、运营策略甚至定价等各个层面,会让人觉得两者同出一门是在情理之中。
相关图集:
Pudding PAPA
同期,潮流数码保护壳品牌CASETiFY则在静安嘉里中心打造了一间CASETiFY TRAVEL “韧性出发,由我定义”限时快闪,推出品牌旗下全新品类拉杆箱,同样在产品逻辑甚至企划策略上一脉相承。
相关图集:
CASETiFY TRAVEL “韧性出发,由我定义”限时快闪
此类案例的层出不穷,无一不展现出不同品类的头部品牌,都在为寻找市场增量绞尽脑汁、未雨绸缪。
在多年经营过程中,此类品牌常规策略,包括有连锁化经营、新品迭代、明星代言、IP/跨界合作、DIY等,通过不断推陈出新制造话题,高频出现在年轻人视野,保持活力。
就在CASETiFY推出拉杆箱产品的同期,品牌还在前滩太古里开启着线条小狗IP主题快闪,两手抓、两不误。
相关图集:
CASETiFY “Maltese线条小狗夏日纳凉庭院”主题快闪
POPSOCKETS同样是一个典型案例,从最初的啪嗒(支架),到之后的手机壳,近期又新推出可站立的啪嗒,都是在产品层面与时俱进。
图:来自品牌官微
相对而言,上文所述两个案例在规格和方向性上会有所不同。泽田本家是一次跃进,推出新的品牌和产品,虽然看似与泽田本家本身没有关系,但对公司整体而言,未来有了两篮子鸡蛋,势必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也增加了与商业项目洽谈的议价力和灵活度。当然,这与市场上海量采用多品牌经营策略的公司是类似的战略考量。
CASETiFY推出拉杆箱的举措,我们可以类比为小米推出新能源车,从原先的高频消费单品扩展到了客单价更高但消费稍微低频的单品,但依旧保有品牌产品的关联性和辨识度。
这两个案例只是近期发生的动态,如果要延展本文话题,市场上绝对有更多案例可研究,例如crocs是如何起起伏伏经历多个商业周期的;UGG又是如何弱化其应季标签打造为全年型品牌的。
甚至扯远点,就在本周,见了一位帮商场做共享儿童推车以及宠物推车的朋友,他都和我聊到一个话题,想看看在商场在服务领域,还有什么可以切入的市场空白点。
到这儿其实想说,本文并不会提供什么了不起的观点或者新的洞察,仅仅是聊聊近期见闻并做一些感悟分享,甚至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绝大多数人体验不到一辈子安稳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学习新技能,甚至搞副业,最后虽然会有胜败结果,但好歹努力过。商业以人为本,人在做,也是为人而做,它跳脱不出很多我们对人生本源的思考,因此很多问题我们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就本文而言,无非都是创新不停、折腾不止。
来源:商业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