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完成生态修复约123平方公里 雨燕数量增长到超1万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0:24 2

摘要: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陈少琼在5月22日举行的《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北京下大力气推动减量发展,给自然生态留下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已完成生态修复约123平方公里。随着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北京雨燕数量从原来3千多只增长到现在1万多只

人民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李博)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陈少琼在5月22日举行的《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北京下大力气推动减量发展,给自然生态留下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已完成生态修复约123平方公里。随着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北京雨燕数量从原来3千多只增长到现在1万多只。

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陈少琼说,全市1.64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国土空间,是人类与万千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空间载体。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空间治理的核心要素,系统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创新建立了从底线约束、格局优化、系统治理到和谐共生的生态空间规划与实施体系,将生态优先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国土空间治理方略,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对于生态功能重要区,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理念。陈少琼介绍:“我们将全市27.5%的国土空间划为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占比是较高的。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我们加强严格保护,严格限制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比如将百花山、野鸭湖等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对重要生态空间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整体性、原真性保护。

“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生态优先之下的可持续利用路径,比如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地、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舞台。”陈少琼表示。

北京市在国内率先编制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将生物安全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以269种鸟类、11种兽类作为典型物种,识别重要生物栖息地、廊道及节点,通过“点—线—面—网”相结合,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体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统筹推进绿化隔离地区等大尺度绿色空间和生态廊道建设。在公园绿地、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打造城市中的自然野境,增加生物迁徙与觅食过程中的生态踏脚石。规划建设约2000公里市级绿道,打通关键堵点,串联山水城林,实现全域贯通。

北京市整体统筹建设空间“减量瘦身”与非建设空间“增量提质”,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体推进“拆违—腾地—修复”,缝合城市受损生态肌理。十年间,北京鸟类种类增加近百种,珍稀动植物回归城区。陈少琼举例说,作为拆违修复后京城最大的“绿肺”,温榆河公园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观测到鸟类物种达32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也现身于此。

北京市强化山前及浅山区保护修复,大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高标准实施“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将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2万余公顷,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恢复华北豹、黑鹳等重要物种栖息地。

“我们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体谋划、一体实施、一体见效。”陈少琼说,昌平区废弃采石场变废为宝,成为山水人文有机融合的国家版本馆;房山区曹家坊废弃矿山修复后,转型为百瑞谷景区,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北京市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编制花园城市专项规划,打造8大类花园场景、15片精华示范区,构建“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生物多样性共生网络。

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健康宜居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陈少琼说:“我们拆除了凉水河的水泥护岸、恢复自然岸线后,野生鱼类达30多种,鸟类达40多种,成为市民乐享自然的亲水乐园、网红打卡地。”

在乡村地区,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挖掘乡村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特点,推动生态资源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观鸟经济、露营经济等新业态,让生态保护成效切实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探索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复合利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机制。北京市在门头沟区清水镇、怀柔区喇叭沟门乡等地区,探索将暗夜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看萤火虫”、“数星星”不再成为奢侈品。

“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要找准‘平衡点’,建立差异化、精细化生态治理体系。”陈少琼表示,北京正通过精准施策,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融入城市发展肌理的“共生实践”,努力打造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都样板。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