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提醒:新冠感染还在反复,出现这些症状,干万别盲目用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0:48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感冒了,吃点药就好。”你是不是也在这样安慰自己?但如果我告诉你,这种“自我判断+随手吃药”的习惯,可能正在悄悄拖延你的病情,甚至让你陷入更大的健康风险——你还会这么轻描淡写吗?

《门诊提醒:新冠感染还在反复,出现这些症状,干万别盲目用药!》,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别把新冠“当普通感冒”处理,尤其在它反复出现的当下,轻率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在我门诊坐诊的这些年里,从未像这几个月这样频繁听到患者抱怨:“医生,我是不是又阳了?”而这句“又阳了”,背后藏着的是反复感染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新冠没有彻底离开,只是换了马甲悄悄回来。

“不是说新冠都‘流感化’了吗?怎么又反复?”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确实,新冠的致死率和重症率整体降低,但这不等于它变得无害了。

奥密克戎之后的XBB、JN.1、KP.2等变异株,就像是病毒界的“换皮怪”,不断挑战人类的免疫系统。

我得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给你敲敲警钟。去年冬天,我的大学同学老赵,高烧三天不退,喉咙疼得像吞了刀片。他没去医院,直接翻出上次感染时剩下的药,一通猛吃。

结果第三天晕倒在家,紧急送医,才发现是病毒性肺炎合并心肌炎,滥用药物掩盖了症状,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药不是糖,不能随便吃。”这是我那次探望他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新冠感染后的症状不是一个模板,每一轮变异带来的情况都可能不同,不能用上一次的经验来判断这一次的病情。

最近的KP.2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但引发的症状不太典型。有的人只咳嗽、有的人没发烧、有的人只是嗓子干——看起来像感冒,实际是新冠。

你判断得再准,也不如确诊来得靠谱。如果你出现这些症状:

发烧超过38.5℃超过两天,剧烈咽痛、持续性咳嗽、全身乏力、呼吸困难、味觉或嗅觉减退——别自作主张吃药,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检测。

盲目吃退烧药、止咳药,不仅可能掩盖病情,还可能引发副作用,甚至损害肝肾功能。

“不是感染过一次就有抗体了吗?”这是很多人误以为的“护身符”。

病毒变异后的抗原结构发生变化,原来的抗体识别不了新病毒,就像钥匙换了锁。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当前流行的变异株中,XBB系列和KP.2占据主流,而这几种病毒株对既往感染和疫苗产生的免疫屏障都有较强“免疫逃逸”能力。

换句话说,二阳、三阳,并不是“你体质差”,而是病毒更聪明了。

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堆“常备药”:感冒灵、退烧片、止咳糖浆……但这些药物未必适用于新冠感染。

新冠的症状并不总是由病毒本身引起的,也可能是免疫反应过激造成的。你吃了退烧药,体温是降下去了,但如果原发问题没解决,身体可能会陷入更深的疲劳和炎症状态。

有些药物之间还会“打架”,比如同时服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可能会超量伤肝。

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不少病人,因为“同时吃了三种感冒药”,结果不仅退不了烧,反而拉肚子、肝功能异常,最后还得住院观察。

用药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对症下药”。

你以为新冠只是“咳咳拉拉”?不,很多基础病患者在感染后,原有病情可能会急剧恶化。

比如糖尿病人,感染后血糖波动剧烈;心血管病人,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哮喘患者,轻则呼吸困难,重则有生命危险。

我曾接诊一位65岁的老先生,本身就有高血压,感染新冠后持续咳嗽,结果导致血压飙升,诱发脑供血不足。

这些看似“不是新冠的问题”,却是新冠带来的连锁反应。所以感染后要特别警惕基础病的变化,不能只盯着“咳不咳、烧不烧”。

第一,确认是不是新冠:做核酸或抗原检测,确认病因,比你凭感觉吃药更靠谱。

第二,记录症状变化:什么时候开始发烧?温度是多少?有没有咳痰?有没有胸闷?这些都是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第三,保持充分休息和水分摄入:别硬撑,身体不是机器,休息是最好的“初级治疗”。

别小看这三步,很多患者就是因为忽视这些基础操作,导致病情走向复杂。

新冠变异之后的最大变化是“症状多样化+隐匿性增强”。

以往我们熟悉的“高烧、干咳、乏力”三件套,已不再是新冠的统一标配。现在更多的是:

咽痛为主、发热轻微、持续咳嗽、容易疲劳、肌肉酸痛、轻微腹泻——这些症状和普通感冒、流感、甚至过敏都容易混淆。

这就需要我们比过去更“细心识病”,而不是靠经验“盲猜”。

很多人以为“转阴就等于康复”,这是个大误区。

新冠感染后的恢复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复位,身体还在“后勤修复”阶段。

你如果这时候就急着上班、熬夜、过度运动,可能引起“复阳”或“重症后遗症”。

我建议感染后的两周内,哪怕已经转阴,也应该维持低强度生活节奏,尤其是保持睡眠、营养摄入、情绪稳定。

身体不是开关,不能“啪”地一声就恢复如初。

因为我见过太多“本来是轻症,结果吃成重症”的例子。不是药不好,是用错了时间、错了方式、甚至错了药种。

药物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帮手,用得不好是隐患。

而你最该依赖的,不是家里的药箱,而是科学知识+医生判断。

新冠反复不是谁的错。它就像一个不速之客,偶尔换个面孔又来敲门。我们不能控制它来不来,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怎么应对。

别让一时的“图省事”,变成事后的“后悔莫及”。

如果你最近又开始咳嗽、发烧、喉咙痛——请先停一停,想一想,不要盲目吃药,找准方向再调整。

照顾好自己,也是在照顾身边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信息通报[EB/OL].[2024-12-31].https://www.chinacdc.cn/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趋势的通报[EB/OL].[2025-03-01].http://www.nhc.gov.cn/

[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新冠病毒感染后居家健康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