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悲歌:45万亡魂下的战国格局之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1:01 5

摘要:战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时代,犹如一幅波澜壮阔又充满血腥与权谋的画卷。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威严扫地,曾经维系天下秩序的分封制土崩瓦解 ,诸侯们纷纷撕下伪装,在华夏大地上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怀揣着称霸天下的野心,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战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时代,犹如一幅波澜壮阔又充满血腥与权谋的画卷。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威严扫地,曾经维系天下秩序的分封制土崩瓦解 ,诸侯们纷纷撕下伪装,在华夏大地上展开了激烈角逐,都怀揣着称霸天下的野心,一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在这场残酷的争霸游戏中,秦国和赵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战国舞台上的主角。秦国,原本只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在秦孝公时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秦孝公深感秦国积贫积弱,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广纳贤才,重用商鞅,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以雷霆手段推行,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让秦国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实行军功爵制,使得秦军士气大振,士兵们为了获得爵位和赏赐,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尚首功” 的风气让秦军成为了令六国胆寒的虎狼之师;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秦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凝聚力大大增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从一个被六国轻视的弱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犹如一头苏醒的猛兽,开始觊觎天下。

赵国,同样也有着辉煌的崛起历程。赵武灵王,这位极具远见卓识的君主,敏锐地察觉到赵国在军事上的短板。当时,赵国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传统的车战和步兵作战方式在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于是,赵武灵王果断推行 “胡服骑射” 改革,命令军队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这一改革犹如一场军事革命,让赵国迅速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骑兵身着轻便的胡服,骑在矫健的战马上,行动迅速,作战灵活,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赵国凭借着这支精锐的骑兵,不仅成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还不断向外扩张领土,实力大增,成为了山东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随着秦国和赵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秦国一心想要东出函谷关,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而赵国作为秦国东进路上的最大阻碍,自然成为了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两国在领土、资源等方面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而长平,这个位于赵国边境的小城,即将成为两国命运的转折点,见证一场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惊天大战。

公元前 262 年,秦国名将白起再次出征,目标直指韩国。白起,这位在战国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 “战神”,一生征战无数,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指挥作战如臂使指,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常常能以少胜多,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此次出征韩国,白起率领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 。野王的失守,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韩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因为野王是韩国的战略要地,它的丢失,使得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上党郡瞬间成为了一块孤立无援的飞地,仿佛是一座被遗弃的孤岛,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吞噬。

韩国国君韩桓惠王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吓得惊慌失措,深知以韩国的实力根本无法抵挡秦国的铁骑。为了避免亡国的命运,韩桓惠王决定向秦国求和,他忍痛割爱,打算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希望以此来换取秦国的退兵。韩桓惠王的想法很简单,在他看来,上党郡已经难以保全,与其被秦国强行攻占,不如主动献上,还能落个顺水人情,或许秦国一高兴,就会放过韩国。于是,韩桓惠王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向秦昭襄王表达了割让上党郡的意愿。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是一位忠义之士,他对秦国的残暴行径早已深恶痛绝,不愿将上党郡拱手让给秦国。当他得知韩桓惠王要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冯亭心想,上党郡的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辛勤劳作,建设家园,如今却要被韩国抛弃,成为秦国的子民,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于是,冯亭决定违抗韩桓惠王的命令,他召集了上党郡的官员和百姓,向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秦国攻占野王,切断了我们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国打算把我们献给秦国求和。但秦国狼子野心,我们一旦归秦,必将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赵国与我们相邻,且实力强大,我们不如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赵国若接受,必定会出兵对抗秦国,这样我们就能借助赵国的力量抵御秦国的侵略。” 众人听了冯亭的话,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冯亭派人前往赵国,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收到冯亭的献城请求后,顿时喜出望外。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十七座城池,这可是赵国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赵孝成王也并非没有顾虑,他深知秦国对这十七座城池志在必得,赵国接受上党郡,必然会引起秦国的不满,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于是,赵孝成王召集了赵国的大臣们,商议此事。

朝堂之上,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争论得异常激烈。平阳君赵豹认为,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郡。他说:“秦国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才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眼看就要到手了,却被我们赵国截胡,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这十七座城池就像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我们拿了它,必然会引火烧身。所谓‘无故之利,祸之媒也’,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利益,而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灾。” 而平原君赵胜则持相反的意见,他认为,赵国应该接受上党郡。他说:“大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我们赵国多年来征战不断,为了夺取一座城池,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如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主动送上门来,我们若不接受,岂不是太傻了?秦国虽然强大,但我们赵国也不是吃素的。我们有廉颇、赵奢等名将,还有英勇善战的赵军,难道还怕秦国不成?而且,上党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得到了上党郡,就等于在赵国的边境上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对赵国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赵孝成王听了两人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既想得到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又担心秦国的报复。最终,在平原君赵胜的极力劝说下,赵孝成王还是没能抵挡住诱惑,决定接受上党郡。他派遣平原君赵胜前往上党郡,接收了这十七座城池,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赵国接受上党郡的消息传到秦国后,秦昭襄王勃然大怒。他觉得赵国这是在公然挑衅秦国的权威,是对秦国的羞辱。秦昭襄王发誓,一定要让赵国付出沉重的代价。于是,秦昭襄王任命王龁为大将,率领秦军浩浩荡荡地杀向赵国,目标直指长平。一场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惊天大战 —— 长平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公元前 260 年,秦赵两国的大军在长平地区对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赵国这边,老将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其士气正盛,战斗力不容小觑。而赵军在前期的交战中,已经遭受了一些挫折,损兵折将,士气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如果此时贸然与秦军正面交锋,赵军很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于是,廉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坚守策略。

廉颇充分利用长平地区的地形优势,他命令赵军在险要之地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将赵军牢牢地守护在防线之内。长平地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这些天然的屏障为赵军的防守提供了有利条件。廉颇将赵军主力部署在防线的核心位置,形成了一个稳固的防御体系。同时,他还派出小股部队在周边地区巡逻警戒,防止秦军的偷袭。

秦军这边,主将王龁求战心切。他原本以为赵军会与秦军展开一场激烈的决战,这样秦军就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迅速击败赵军。然而,廉颇的坚守策略让王龁的计划落空了。秦军多次向赵军发起挑战,他们在赵军防线前耀武扬威,大声叫骂,试图激怒赵军,使其出兵迎战。但廉颇却不为所动,他严令赵军不得出战,坚守阵地。无论秦军如何挑衅,赵军都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阵地上,纹丝不动。

双方就这样陷入了长期的对峙状态。日复一日,秦军始终无法突破赵军的防线,而赵军也坚守不出。这种僵持的局面让秦军感到十分无奈和焦虑,他们远离本土,后勤补给线漫长,每拖延一天,就意味着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赵军虽然占据着地利优势,但长期的对峙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赵国的粮草供应逐渐出现了问题。战争的持续消耗使得赵国的粮食储备不断减少,而国内的农业生产又因为战争的影响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障前线的粮草供应,赵国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后方运输粮食。然而,由于交通不便,运输过程中又时常受到秦军的骚扰和袭击,粮草的运输效率十分低下。这使得赵军的粮草供应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士兵们有时甚至不得不忍饥挨饿。

在外交方面,赵国也陷入了困境。赵国试图寻求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和援助,共同对抗秦国。然而,秦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对其他诸侯国进行威逼利诱。秦国向各国表明,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即将被秦国击败。如果其他诸侯国敢援助赵国,秦国将在击败赵国后,第一个向他们开刀。在秦国的威胁下,其他诸侯国纷纷选择了观望态度,不敢轻易出兵援助赵国。赵国就这样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独自面对强大的秦国。

就在赵国陷入困境之时,秦国丞相范雎开始施展他的反间计。范雎是秦国的一位杰出谋士,他足智多谋,善于运用各种计谋来达到秦国的战略目的。他深知廉颇的坚守策略给秦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果不尽快打破这种局面,秦军很可能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对秦国极为不利。于是,范雎想出了一条毒计 —— 反间计。

范雎派人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潜入赵国,他们在赵国的都城邯郸以及赵国的军队中散布谣言。这些谣言声称,廉颇之所以坚守不出,是因为他年老怯懦,害怕秦军,根本不敢与秦军交战;而秦国真正害怕的人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如果赵括担任赵军的主将,秦军必定会闻风丧胆。这些谣言就像病毒一样在赵国迅速传播开来,很快就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

赵王原本就对廉颇的坚守策略感到不满,他认为廉颇过于保守,不敢主动出击,导致赵国在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如今听到这些谣言,赵王心中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他开始怀疑廉颇的能力和忠诚度,认为廉颇真的是因为胆怯而不敢出战。同时,赵王对赵括的能力却寄予了厚望,他认为赵括既然熟读兵书,就一定能够带领赵军击败秦军,扭转战局。于是,赵王决定临阵换将,用赵括替换廉颇担任赵军的主将。

赵括,这位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对兵法理论倒背如流。他常常与父亲赵奢谈论兵法,赵奢有时都难以反驳他的观点。这使得赵括自认为天下无敌,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充满了自信。然而,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他却缺乏实战经验。他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洗礼,对战场上的复杂情况和瞬息万变的局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他的军事理论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赵括一到长平,就立即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部署。他认为廉颇的坚守策略过于保守,根本无法发挥赵军的优势。于是,他下令赵军主动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他将赵军的防线向前推进,试图与秦军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决战。同时,他还更换了许多赵军的将领,将那些不认同他观点的将领全部撤换,换上了自己的心腹。这些新将领大多与赵括一样,缺乏实战经验,只懂得纸上谈兵。

赵括的这些举动,无疑是将赵军带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他的盲目自信和对战争的无知,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而此时的秦军,得知赵括担任赵军主将后,却暗自欣喜。他们知道,赵括的到来,将为秦军带来一个绝佳的机会。

就在赵括准备与秦军展开决战的时候,秦国却悄悄地进行了一项重大的人事调整。秦昭襄王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他决定派遣秦国最杰出的将领白起担任秦军的主帅,全面负责长平之战的指挥工作。白起,这位在战国战场上威名赫赫的 “战神”,他的到来,让秦军的士气大振,也让赵军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白起上任后,并没有急于与赵军交战。他深知赵括急于求战的心理,于是决定采取佯败后退、诱敌深入的战术,来对付赵括。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向后撤退。秦军的士兵们故意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丢弃了许多武器和装备,让赵括误以为秦军已经不堪一击。赵括看到秦军败退,心中大喜,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不顾部下的劝阻,亲自率领赵军主力,向秦军展开了猛烈的追击。

赵军一路追击秦军,不知不觉中已经离开了自己的防线,深入到了秦军的腹地。就在赵军追击秦军的时候,白起悄悄地派出了两支奇兵。一支由两万五千名轻骑兵组成的部队,他们迅速绕到赵军的后方,切断了赵军与后方的联系,将赵军的退路彻底截断。另一支由五千名精锐骑兵组成的部队,则从赵军的侧翼发起攻击,成功地将赵军分割成了两部分。此时的赵军,前有秦军的主力阻挡,后有秦军的奇兵截断退路,侧翼又被秦军分割,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赵军被包围后,赵括才意识到自己中了秦军的圈套。他急忙组织赵军进行突围,但秦军的包围圈如同铁桶一般,赵军多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赵军被困在包围圈中,粮草断绝,水源也被秦军切断。士兵们饥饿难耐,士气低落,陷入了绝境。在这种情况下,赵军坚持了 46 天。在这 46 天里,赵军士兵们忍受着饥饿和干渴的折磨,不断地发起突围行动,但都被秦军无情地击退。

赵括眼见突围无望,决定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进行最后一次突围。他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手持长枪,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赵军士兵们看到主将如此英勇,也纷纷鼓起勇气,跟随赵括一起向秦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然而,秦军的防线实在是太坚固了,赵军的冲锋最终还是失败了。赵括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的乱箭射中,当场身亡。赵括的死,让赵军彻底失去了斗志。剩余的赵军士兵们见主将已死,纷纷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

白起看到赵军投降后,心中却充满了忧虑。他深知,这四十多万赵军战俘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如果将他们全部放回赵国,他们日后必定会成为秦国的敌人;如果将他们收编为秦军,又担心他们会在秦军内部发动叛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白起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坑杀赵军战俘。于是,秦军将四十多万赵军战俘全部押解到一个山谷之中,然后用土石将山谷填平,将这些战俘全部活埋。一时间,山谷中哭声震天,四十多万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夕阳的余晖洒在长平的土地上,却无法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与绝望。赵军投降后,白起望着这四十多万赵军战俘,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在他眼中,这些战俘就像一颗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让他感到无比的担忧。

白起深知,这些赵军战俘虽然暂时放下了武器,但他们心中对秦国的仇恨却丝毫未减。赵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国家,赵军将士们一直以勇猛善战著称,他们对赵国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如今,他们虽然被迫投降,但只要有一丝机会,他们就有可能重新拿起武器,反抗秦国。而且,这些战俘数量庞大,秦国根本无法将他们全部收编。如果将他们放回赵国,他们必将成为秦国未来统一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白起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坑杀赵军战俘。这个决定虽然残酷,但在白起看来,却是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着想。于是,秦军开始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他们将赵军战俘们押解到一个事先挖好的大坑旁,然后用武力逼迫他们跳入坑中。赵军战俘们面对秦军的屠刀,惊恐万分,他们纷纷跪地求饶,哭声、喊声、咒骂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但秦军却毫不留情,他们手持武器,对着坑中的赵军战俘们疯狂地砍杀。一时间,大坑中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大地,四十多万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这场屠杀中,白起还特意挑选了二百多名年龄尚小的娃娃兵,将他们放回赵国。白起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的。他希望通过这些娃娃兵,将长平之战的恐怖和秦国的强大传递回赵国。让赵国的百姓们知道,秦国是不可战胜的,任何敢于反抗秦国的人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些娃娃兵回到赵国后,他们的讲述让赵国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赵国的百姓们听闻自己的亲人、朋友被秦军残忍坑杀,悲痛欲绝,对秦国的仇恨也达到了顶点。赵国的军队士气低落,士兵们对战争充满了恐惧,整个赵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长平之战的硝烟虽然渐渐散去,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如涟漪般在战国的大地上不断扩散,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战国的格局,开启了秦独强的时代。

赵国,这个曾经能与秦国分庭抗礼的强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四十多万精锐部队的覆灭,几乎让赵国的军事力量瞬间归零。那些年轻的士兵,他们本是赵国的希望,是赵国军队的中坚力量,却在长平的战场上永远地倒下了。赵国的军队编制被彻底打乱,军事指挥体系也陷入了混乱。曾经威风凛凛的赵军,如今只剩下残兵败将,士气低落,战斗力锐减。

赵国的经济也因为这场战争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战争的巨大消耗,使得赵国的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支持战争,赵国不得不征收高额的赋税,这让本就生活困苦的百姓雪上加霜。大量的劳动力被征调到前线,导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赵国的百姓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在外交方面,赵国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曾经,赵国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在战国的舞台上拥有着一定的话语权,与其他诸侯国保持着相对平等的关系。然而,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其他诸侯国看到赵国的衰落,纷纷选择与赵国保持距离,甚至有些国家还趁机落井下石,对赵国进行侵略和掠夺。赵国在国际上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它已经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也失去了其他诸侯国的信任和支持。

与赵国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国在长平之战后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战国诸侯中的霸主地位。秦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白起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让其他诸侯国闻风丧胆。秦国的疆域也因为这场战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它夺取了赵国的大片领土,控制了更多的战略要地,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的经济也因为战争的胜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国从赵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这些财富和资源为秦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秦国利用这些财富,加强了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秦国的政治制度也在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大大增强。

其他诸侯国在看到赵国的悲惨下场后,都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他们深知,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自己。于是,各国纷纷调整外交和军事策略,试图在秦国的威胁下寻求自保。一些国家开始加强自身的军事建设,招募士兵,训练军队,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一些国家则积极寻求与其他诸侯国的联盟,试图通过联合起来的力量来对抗秦国。然而,这些努力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秦国凭借着其强大的实力,在战国的舞台上纵横捭阖,逐渐将其他诸侯国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长平之战成为了战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秦国独强时代的开启。从此以后,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其他诸侯国则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逐渐走向衰落。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秦赵两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战国的格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平之战虽然已经远去两千多年,但它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无数的血与泪,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这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残酷战争的缩影,其血腥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四十多万赵军战俘被坑杀,这不仅是赵国的悲剧,更是人类文明的伤痛。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胜负之争,它意味着无数生命的消逝,无数家庭的破碎。每一个倒下的士兵,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每一滴流淌的鲜血,都饱含着亲人的悲痛与泪水。从长平之战的惨烈中,我们更应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只有珍惜和平,努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让世界充满安宁与祥和。

从战略决策的角度来看,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赵国在战争初期,对秦国的实力和战略意图判断失误,过于轻视秦国,盲目自信地认为可以通过一场决战击败秦国。这种错误的判断,使得赵国在战争中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同时,赵国在战争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和灵活的战略调整。当廉颇采取坚守策略时,赵国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策略的合理性,反而轻易地被秦国的反间计所迷惑,临阵换将,改变了战略部署,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复杂的局势,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用人之道也是长平之战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赵国任用赵括为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他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战争相结合。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的指挥失误连连,他不顾战场实际情况,盲目出击,最终导致了赵军的全军覆没。这让我们明白,在选拔人才时,不能仅仅看重其理论知识和出身背景,更要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同时,人才自身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长平之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但它所蕴含的启示,却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在未来的道路上,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