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交易火热背后:银行大甩卖,买家为何不敢接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02:32 2

摘要:最近金融圈有个怪现象:一边是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疯狂甩卖”坏账”,银登网上天天刷屏转让公告,平安、浦发这些大银行动辄挂出几十亿的不良资产包;另一边却是买家市场冷冷清清,大量资产包降价都卖不掉。这种”卖家急得跳脚,买家稳如泰山”的反差,揭开了个人信贷市场深层的伤疤

最近金融圈有个怪现象:一边是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疯狂甩卖”坏账”,银登网上天天刷屏转让公告,平安、浦发这些大银行动辄挂出几十亿的不良资产包;另一边却是买家市场冷冷清清,大量资产包降价都卖不掉。这种”卖家急得跳脚,买家稳如泰山”的反差,揭开了个人信贷市场深层的伤疤。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冰火两重天的交易迷局。

一、甩卖现场:银行含泪大促销

走进这个特殊市场,你会看到极其魔幻的场景。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把7个多亿的消费贷坏账打包成”福袋”,浦发银行拎出27亿信用卡烂账搞”双十一大促”,中原银行甚至把逾期500多天的”古董级”坏账都翻出来清仓。消金公司更夸张,中银消金单日挂出20个资产包,活像直播间里喊着”家人们最后20单”的主播。

这场甩卖盛宴成交量确实惊人——今年前三个月就卖掉370亿,消费贷坏账成交量暴涨785%。但仔细看成交明细,买的没有卖的精。某银行信用卡坏账包,平均借款人年龄41岁,恰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负债高压期;某消金公司资产包里,单人最高欠款615万,这种”大额老赖”谁敢接手?

二、买家心理:不是不想捡漏,是真怕烫手

面对银行的”挥泪大甩卖”,专业处置机构却捂紧了钱包。浦发银行两个资产包降价500多万还是流拍,中银消金某包降价6次都没人要,这些现实暴露出买家三大顾虑:

第一怕定价虚高。虽然平均成交价打到4.1折(相当于100万债务卖4.1万),但市场预期还在下探。某AMC从业者坦言:“现在3折以下才敢出手,谁知道明天会不会跌到2折?”

第二怕催收无门。某消费贷包里有2000多个借款人,分散在30多个省市,光差旅费就能吃光利润。更别说那些失联多年的”僵尸账户”,找人都要动用私家侦探。

第三怕政策变脸。去年某机构刚接手个贷包,转眼遇上催收新规,合规成本直接翻倍。现在谁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出新规,自然不敢轻易接盘。

三、市场困局:堰塞湖正在形成

这种供需错配正在制造危险堰塞湖。一季度银行端不良贷款新增规模是转让量的3倍多,处置速度远远跟不上坏账产生速度。更麻烦的是资产质量持续滑坡——本金回收率从去年9.4%跌到6.9%,意味着同样100万债务,去年能收回9万4,现在只能拿回6万9。

深层矛盾在于市场发育畸形。卖方市场闭着眼睛定价,某银行员工透露:“我们定价主要看领导脸色,有时为完成指标随便定个价就挂牌”;买方市场鱼龙混杂,有家新成立的处置公司连催收团队都没建好就敢举牌竞价。这种混乱导致好资产被贱卖,烂资产反而高价成交的怪相。

四、破局之道:从菜市场到拍卖行

要解开这个死结,需要整个生态链的升级改造。对银行来说,不能把转让市场当垃圾场,要学会给资产”化妆”。比如把有抵押物的消费贷和纯信用贷分开打包,给投资人清晰的”产品说明书”;利用大数据给每个资产包标注”催收难度系数”,让定价有据可依。

买方市场则需要专业选手入场。现在有的地方AMC开始组建心理学催收团队,用AI建模预测失联借款人活动轨迹,甚至联合社区网格员实施精准催收。这种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回款率,更能把处置周期从12个月压缩到6个月。

监管部门也在悄悄布棋。近期银登中心正在搭建资产信息共享平台,未来每个资产包都将有完整的”体检报告”;个人破产制度试点扩大,让”诚实而不幸”的负债者和”老赖”区隔处置。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终将把野蛮生长的菜市场升级为规范运作的拍卖行。

站在2025年年中这个节点回看,这场交易困局恰是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必经的成人礼。当银行学会不再简单甩锅,当处置机构真正掌握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这个万亿级市场才会从当下的混乱走向成熟。毕竟,没有永远的不良资产,只有还没被发现的价值。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