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连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都能看出来,难道自己的亲生儿子是哪块料自己看不出吗?
蜀汉的后主刘禅,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以善于识人而闻名。
他连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都能看出来,难道自己的亲生儿子是哪块料自己看不出吗?
再说,刘备一共有4个儿子,又不是没得选。
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非要以“扶不起的阿斗”为继承人呢?
刘备一共四个儿子:刘封、刘禅、刘永、刘理。
其中,刘封是继子;刘禅是亲生儿子中最长的一个。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亲生儿子的老大刘禅自然拥有优先继承权。
其实不然。
1、刘封同样有继承权。
在刘备40岁左右时候,还没有子嗣,就先收了罗侯寇氏之子为继子,改名刘封。
值得注意的是:刘封这样的继子,即便不是亲生儿子,也是有继承权的。
汉代时,以正式程序收养的关系叫“继子”,连姓都改过来,进入刘备的宗族,其继承权受到宗法的保护,拥有与亲生儿子同等的继承权。
比如:对门的曹操。
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是“夏侯氏之子”,被宦官曹腾收为继子后,就成了曹嵩封国和地位的继承者。
显然,刘封成为养子,是“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就是备着做接班人来收养的,刘封也改姓刘,刘封在宗法上自然也就有继承权!
2、刘禅、刘永、刘理,其继承顺位可以由刘备直接“修改”。
刘备又有3个亲生儿子:刘禅、刘永、刘理。
其中,刘禅是长子。
然而,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刘禅在继承权上处于优先地位。
古代宗法制下,“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而刘禅、刘永、刘理,其生母都是侧室,也就原本都是庶子。
而刘备的皇后吴皇后,并没有生下儿子。
这种情况下,如果哪位庶子过继给了嫡母,那就能摇身而为嫡子,拥有优先继承权。
说简单一点:如果刘备让刘永过继给吴皇后,那刘永就是嫡子了,也就没有刘禅什么事情了。
所以,刘备四个儿子,都可以成为继承人。
硬要严格按照宗法关系来,那就“立长”,也是立刘封;否则,那就要看刘备自己的意思来操作了!
所以,刘备以刘禅为继承人,与宗法制度等影响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刘备自己选择的结果!
刘备,为何非要选择刘禅,非要选择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呢?
刘备正式确立接班人,是在其做汉中王时。
此前,刘备是豫州刺史、左将军、益州牧之类的职务,都不是世袭的,所以,也就没有以法定形式确立接班人。
刘备做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子,由此确立了刘禅的接班人地位。
当时,刘备及其诸子的情况如何呢?
1、交班的时间已不会太久。
刘备为汉中王时,已经58、9岁了,接近60了。
虽然当时刘备身体似乎还不错,但以当时的人均寿命,刘备交出担子可能不会太久了,大概率在10年之内。
2、刘封战功较多,但已经基本成型。
在取西川之战及汉中之战中,刘封都表现出色,“所战无不克”,算是成长为集团新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
当时的刘封,“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
但是,刘封的能力结构、性情已经基本成型了。
经过长期实践,刘封展现出的“气力过人”、“所战无不克”的特点,但同时也展现出桀骜的性格,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武将。但在其他方面,刘封似乎没有什么表现。
因此,刘备为汉中王后不久,派刘封东下,配合孟达取东三郡去了。
3、刘禅等人年纪都比较小。
刘禅是207年生人,在刘备为汉中王时,才刚刚12岁。
至于刘永、刘理,年纪就更小了。
而这些情况,对刘备最终选择何人为继承人,有着很强的影响。
以宗法关系论,以年龄论,以战功论,刘封都是刘备诸子中最为突出者。
然而,唯一的遗憾是:他不是亲儿子。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三国志.刘封传》
刘备到荆州时,已经40岁了,还没有儿子,关键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亲儿子。这个情况下,收刘封为子的。
而且,刘禅早年也多次处于危险境地:长坂坡因赵云拼死护送才得脱,后来又差点被孙夫人“带走”···
所以,刘封原本是很有希望成为继承人的。
然而,谁能想到,刘备在47岁以后,连续生了三个亲生儿子!而且,这三个儿子也都逐渐长大,渡过了危险期!
如此,刘封“过时”了。
1、刘备自然要以亲儿子为继承人。
宗法上,刘禅确实与刘备的亲儿子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只要是个正常人,谁不希望自己一手打下来的事业由自己的亲儿子接手呢?
2、要继汉正统,非有血缘关系不可。
宗法上,刘封确实是刘家人了。
然而,刘备要留下的基业,不是一个寻常的大户人家,他要留下的是汉室江山!
要继承汉室正统,就需要有高祖留下的血脉呀!
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还不清不楚,如果刘备把基业交给寇氏之子,那你的政权还敢称汉室正统吗?
因此,刘封不能成为接班人,只需要“不是亲生的”这一条就够了!
刘封不能成为继承人,主要是因为“不是亲生”的,但其原因又不只如此!
即便以才能论,刘封也不适合成为继承人。
刘封“气力过人”、“所战无不克”,确实是良将之才。
如果论将才,刘禅连刘封的尾灯都看不到。
然而,如果要继承帝王之位,刘封未必胜过刘禅。
做帝王的,关键能团结众人,和衷共济。
刘禅再是不济,他与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终其一世,蜀汉内部政权都是最为稳定的。
刘封呢?
他坐镇上庸,先是没有处理好配合关羽的问题,然后,又跟与他搭班子的孟达闹翻,夺人家的鼓吹···
虽然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刘禅被确立为接班人之后,但以刘备之明,他恐怕是能早早洞察到的!
刘封,既无汉室血脉,又无帝王之资,自然不可以成为接班人!
刘永、刘理,那也是刘备的亲儿子。
刘备怎么没有考虑过他们呢?
1、年纪实在太小了。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刘永、刘理的出生年月。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208年长坂坡时,似乎还没有他们;而在211年,孙夫人也是要带走刘禅,似乎当时也还没有刘永、刘理。
而211-214年刘备平定西川期间,刘备在西川,其家人都在荆州,刘备应该也没有机会回荆州去“播种”。
所以,刘永、刘理,大概率是215年之后出生的。
也就是说,在刘备为汉中王时,刘永、刘理,大约只是4、5岁的孩童。
而我们前面提到:此时的刘备,大概率10年内就要交班了。即便是10年后交班,二位王子也不过才14、15岁,还是太小了!
2、缺乏基础。
刘禅与刘永、刘理,同父异母,但母亲都是侧室。
不过,刘禅的母亲虽然是侧室,但实际上,自刘备在豫州时就开始常年掌管内事,井井有条,很得美誉。
常年随先主奔波,甘夫人在众人中自然也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而刘永、刘理的母亲吴夫人则十分沉寂,而且跟随刘备的时间比较晚。
子以母贵。
显然,刘永、刘理的母亲在众人中缺乏基础,自然也还来不及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资源!
除非刘永、刘理中,有人能表现出曹冲那样的神童迹象,否则,刘备是不大可能考虑让他们来接班的。
而刘禅,在各方面都是最合适的一个。
1、刘禅虽非嫡子,但地位特殊。
刘禅的地位到底还是比较特殊的。
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刘禅是长子。
何况,甘夫人虽然不是正室,但是是侧室中追随刘备最久的,与刘备及众人颠沛流离、出生入死,并且常常掌管内事。
虽然我们前面提到,刘备可以“搞”一个嫡子出来,但除非刘禅确实太不行,刘备自然不会那么做。
2、刘禅的传奇经历,既得“天命”,又得“人心”。
刘禅出生不久,先是遇到了长坂坡之败。
长坂坡之败中,刘备至少有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
也就是说,只有刘备的子女,只有刘禅被赵云救了出来!
后来,刘禅又差点被孙夫人带去东吴,又被张飞所救。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古代,这种经历天然给人冥冥之中,天命所归的感觉。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赵云、张飞等人与刘禅建立了强烈的羁绊关系,又使刘禅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
3、当时对刘禅的评价不错。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刘禅从小就愚笨,背个书都能气死人的那种。
然而,实际上,刘禅幼时其实得到的评价是不错的。
比如,诸葛亮就赞叹刘禅“智量甚大”。
其实,我们看后来刘禅的表现,他纵然不是聪明绝顶之人,但也绝不是愚笨之人!
最后,从马后炮的角度来说:刘备选择刘禅,没有错。
1、刘禅时期,蜀汉是三国中政局最为稳定的一个。
人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刘禅当了40年天子,诸葛亮只“扶”了10年,后面30年是刘禅自己走的。
几十年间,蜀汉的政局一直比较稳定。
三国之中,蜀汉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血腥政变的。
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刘禅皆能处理好关系,用其能而结其心。
2、刘禅保证了皇权的稳定。
刘禅初期,“政由诸葛,祭则寡人”,放权诸葛亮。
诸葛亮之后,又让蒋琬接班,但逐步收回权力。
“琬死,禅乃自摄其政”,收回了皇权。
无声无息,不杀一人,皇权回收,这在历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
3、刘禅没有大兴土木等奢靡行为。
三国的君王,孙权、曹睿、孙皓等人,都有大兴土木,导致民间抱怨的。
但蜀汉,则始终没有相关记载。
这么说吧,三国时期的君王,除了傀儡皇帝,没有大兴土木的,只有三个人:曹丕、刘备、刘禅。
这是十分难得的!
据《中国人口史》统计,三国时期,蜀汉发生的农民起义是最少的。
要知道,诸葛亮、姜维常年北伐,蜀汉的负担是很大的。
这个情况下,农民起义较少,可见刘禅治下对社会矛盾控制得比较好。
最后总结一下:刘禅是亡国之君。但是,刘禅只是没有力挽狂澜的改命之能,而不是把自己帝国“作死”给“作”掉的。
还是那句话,除非刘备把曹冲借过来给儿子,否则,换了其他“二代”来,恐怕都未必比刘禅做得更好!
刘禅虽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当时的阿斗,已经是刘备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了。
来源: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