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小种子撬动农业大发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1:20 3

摘要:种子,作为农业的 “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种业振兴行动,纷纷探寻适合本地的种子产业发展路径,一幅种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种子,作为农业的 “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种业振兴行动,纷纷探寻适合本地的种子产业发展路径,一幅种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种子产业历经蜕变,走出了一条集群式发展新路子。往昔 “小散乱” 的局面不复存在,如今的公主岭市,种子产业布局科学合理,高标准生产设施一应俱全,物流体系也愈发健全。以吉林省鸿翔种业有限公司为例,其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流畅运转,风筛、灌袋、包装等工序一气呵成。从田间培育到实验室基因改良,再到生产线上的精细加工,每粒种子都要历经重重考验。企业负责人透露,为确保种子水分含量精准控制在 12% - 13%,从源头保障种子活力,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近乎严苛的标准。同时,全自动包装线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两台机器 1 分钟就能完成 55 包种子的包装。凭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鸿翔种业已拥有 30 余个种子品种,销售市场覆盖东北、西北、黄淮、西南等 26 个玉米主栽省,在全国商品种子销售收入统计排名中位居第四。

公主岭市坚持将科技研发视为提升现代种业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动力,全力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积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培育特色品种。当地不仅培育了一批 “育繁推一体化” 骨干龙头企业,还成功引进鸿翔种业、宏泽、吉农高新、吉林云天化等一流科研单位及种业新型研发企业,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 15 家科研单位携手合作,选育出 410 个适宜东北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打响了 “公主岭种子” 的品牌。此外,公主岭市已连续 6 年承担国家玉米新品种区域性集中展示评价工作,连续 3 年承办国家东华北区玉米新品种展示示范观摩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种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美誉度。目前,公主岭市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示范面积达 48.6 万亩,玉米种子年用种量 1330 万斤,年生产量、销售量达 9000 万斤;水稻种子年用种量 126 万斤,年生产量、销售量达 3500 万斤,种子产业已然成为公主岭市黑土地上的一张 “黄金名片” 。

同样在吉林省,洮南市也在种子产业上发力。洮南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的优势区域,2022 年被认定为 “国家级制种大县”。车力乡作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制种产业规模大、效益好。为推动产业发展,当地积极应用新技术,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覆膜播种一体机集导航、开沟、播种、施肥、覆膜、封土等功能于一体,省时省力。同时,创新推广 “小垄双行 + 膜下滴灌” 技术,将宽垄改为窄垄并辅以膜下滴灌,每公顷可增产 2000 斤左右,扣除成本后增收 4000 元。“窄密早” 种植模式提高了积温、控制了杂草,还能保墒保肥、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早熟、增加产量,使玉米生长期提前 15 天,有效规避早霜风险,提升了种子质量和产量。洮南市还通过 “公司 + 基地 + 农户” 运营模式,制种企业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和技术服务,签订收购合同保底价收购,带动了 500 多户农民参与种植,开发 120 多个就业岗位,推动了相关行业发展。2024 年,洮南市种子生产面积达 6 万多亩,繁育 30 多个玉米品种,生产优质良种 4000 万斤,可满足 1000 万亩玉米大田种植需求 。

在浙江秀洲区,种子产业同样亮点纷呈。以浙江美之奥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作为省 “育繁推” 一体化培育企业,今年新投资建设 “西蓝花种子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基地建设项目”。西蓝花被誉为 “蔬菜皇冠”,但我国曾 95% 的西蓝花种子依赖进口。2006 年,留学回国人员肖建成带领科研团队创立美之奥种业,致力于种子 “国产化”。一粒西蓝花种子从选种到上市,过程漫长且严谨,常规育种方式每年需配制几百个杂交组合,最终能通过筛选的寥寥无几。2016 年,公司引入生物育种技术,通过基因观察进行分子育种,将育种周期缩短至 2 至 3 年。2023 年,公司销售西蓝花种子约 4 吨,供应多地,可种植西蓝花 20 万亩,保障了菜篮子供应,助力农民增收。秀洲区还有东兴奶牛场联合高校与顶尖育种公司共建奶牛胚胎实验室,培育出优质种牛;禾天下作为水稻 “育繁推” 一体化企业,2023 年销售额超 2 亿元。秀洲区大力支持种业企业引育人才,对研发投入给予补贴,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种业企业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研发人员 18 人,累计取得知识产权和专利数量 81 件,育成(联合育成)品种 68 个,获授权品种 56 个 。

为进一步推动种业发展,秀洲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启动种业强区建设,从多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现代种业体系。2023 年,秀洲区在新塍镇启动建设运河湾现代种业创新园,占地面积近 5 万亩,着力构建 “一心三园十企十院百户万亩十亿” 的种业 “育繁推” 一体化培育新格局,打造长三角区域性 “种业硅谷”。目前,水稻新品种展示中心已全面开工建设,集中展示的 140 多个水稻新品种已完成播种移栽。秀洲区力争通过 5 年左右努力,形成覆盖多产业、制繁种总面积 6 万亩以上、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现代种业产业集群。2024 年,秀洲区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种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

在重庆垫江,水稻制种产业正蓬勃兴起。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垫江研发基地培育出的神农优 228、神农优 446 等优质水稻种子,抗病能力强、产量高,还针对高海拔地区需求培育了专用品种。公司建成种子出口生产基地 2000 亩,高标准制种基地 4000 亩,种子远销国内外。垫江过去水稻制种存在种植基地分散、技术储备弱等问题,发展缓慢。近年来,垫江引进 19 家制种企业,由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技术指导,企业提供品种委托种植大户种植并回购。目前,垫江累计建成水稻制种基地 4.7 万亩,实际开展制种 2.09 万亩,年产种子 400 万公斤,发展制种农民合作社 65 家,培育制种大户 180 余家、引导参与制种农户 2900 余户。为提高制种企业和大户积极性,垫江利用奖励资金等对相关主体进行奖补,设置专项农业保险和自然灾害风险补偿金,解除制种农民的后顾之忧 。

在宁夏平罗县,特色制种产业助力各民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平罗县地处 38 度黄金纬度,农业发展优势独特。从上世纪 80 年代发展传统制种模式,到如今拥有 8 万亩制种面积、90 余个品种、22 个制种企业,总产量达 2100 多万公斤、总产值达 4.2 亿元,宁夏全区 80% 的蔬菜种子繁育在此进行,95% 以上的种子销往全国 28 个省市,菜豆类制种占全国市场的 1/3,部分茄果类杂交种子还出口到 27 个国家和地区。以泰金种业产业园为例,该公司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商业化多抗聚合育种。企业通过公司流转和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方式,发展蔬菜制种基地 2 万余亩,创造 300 余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 5200 农户参与制种,间接带动 2 万多人从事相关行业,让小小的种子在平罗县释放出巨大能量,激活乡村振兴的 “芯” 动力 。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水产相关企业超574.4万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45.1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水产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山东省、湖南省水产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50.3万余家、46.1万余家和41.5万余家。

展望未来,种子产业展现出一系列清晰的发展趋势。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技术融合的 “育种 4.0” 时代已然来临。各国纷纷加大在此领域的投入,如美国出台相关法案推动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研究,欧盟、德国、日本等也将农业生物育种研发列为重点方向。国内企业也在积极跟进,通过引入先进技术,缩短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效率与精准度。例如,部分企业利用基因观察进行分子育种,将原本漫长的育种时间从数年缩短至 2 至 3 年,培育出更具抗病性、高产性与适应性的种子品种 。

在产业整合方面,集团化竞争趋势愈发明显。全球种子行业历经多次大规模并购潮,拜耳、科迪华和先正达等农业科技巨头通过横向与纵向整合,构建种业全产业链,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国内也在加快种业企业的整合步伐,270 家优势企业组成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推动资源、技术、人才、资本向重点企业集聚,逐步形成完善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种创新模式 。

市场拓展上,随着粮食安全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国际种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我国部分种子品种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杂交水稻、杂交小麦、蔬菜种子等不仅在国内表现优异,还成功走出国门,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我国种子产业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提升种子质量、优化配套服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种业市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

然而,在种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种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种业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假冒伪劣种子时有出现,扰乱市场秩序。通过天眼查天眼风险和深度风险来看,涉及司法案件的水产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1.41%。此外,种业人才短缺问题也较为突出,尤其是既懂科研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正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加大种业科研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种业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种业发展,为种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小小的种子,蕴含着农业发展的巨大能量。在种业振兴行动的推动下,各地种子产业正不断创新发展,向着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发力、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种子产业必将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来源:如意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