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拜登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后,美国启动针对退伍军人的芯片教育项目。佐治亚理工大学研究科学家Michelle参与其中,她本科就读该校材料工程专业,因机缘巧合回归校内无菌实验室工作,恰逢法案催生的人才培训需求,成为项目实验课导师。
2022年拜登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后,美国启动针对退伍军人的芯片教育项目。佐治亚理工大学研究科学家Michelle参与其中,她本科就读该校材料工程专业,因机缘巧合回归校内无菌实验室工作,恰逢法案催生的人才培训需求,成为项目实验课导师。
项目由大学与社区大学协作:社区大学负责招生并开设线上理论课(内容源自滨州州立大学9学分课程),佐治亚理工提供无菌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该项目每年春秋两季招生,每期12周,Michelle所在地区每期招6-8人,芯片产业集中地招生规模更大,学员需具备基础数理化知识,且项目全程免费并提供1200美元补贴。
(一)压缩式理论学习与高强度实验
线上课程每日直播,内容从基础数理化延伸至纳米材料、芯片原理等,浓缩大学一学期课程量,知识密度极高。实验课每周两次(每次3-4小时),学员需先学习无菌实验室安全规范,再依次掌握显微镜使用、镀膜、光刻、切割芯片等全流程操作。最后一周,学员在导师指导下从空白硅片制作出功能芯片,期间还会接触3D打印技术并参观实验室辅助系统。
(二)退伍军人学员的群体特征
参与者多为非作战岗位退伍军人,如信息技术、仪器维修、文职人员,分布在全球多地。他们纪律性强,对指令执行坚决,实验中常自发竞争(如夹取硅片计时比赛)。尽管多数人需兼顾工作与家庭,仍展现出惊人毅力:有学员身兼三职仍每日准时上课,更有佛罗里达学员每周往返12小时车程参与实验,甚至通过线上同步补学缺席内容。
(三)实践成果与情感联结
结课时,学员可将自制芯片作为纪念品,多数人会通过光刻技术刻上家人名字。他们对成果充满自豪,称其“比商品更珍贵”,甚至计划世代传承。这种“亲手创造科技产物”的体验,成为许多人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部分在校博士生也因行业热度主动申请加入项目以丰富履历。
(一)就业前景:从“入门”到“入行”的鸿沟
项目定位为行业启蒙而非直接输送高端人才。学员结业后,少数人可进入芯片仪器公司担任技工或实验室设备维护员,但多数人难以直接参与芯片制造核心环节。台积电等大厂更倾向自动化生产,对实操经验要求严苛,且招聘标准侧重专业背景。尽管英特尔等企业新建工厂可能释放岗位,但学员需进一步深造或积累经验才具备竞争力。
(二)行业价值:填补产业链人才缺口
美国芯片设计能力突出,但制造环节依赖全球协作(如荷兰ASML光刻机、德国蔡司镜头)。项目旨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弥补设备维护、基础工艺操作等领域的人力空白。例如,光刻机安装与故障排查需专业技工,而此类岗位难以通过传统高校课程快速培养。随着政府拨款增加,更多高校参与类似项目,有望构建多层次人才储备体系。
(三)政策变数:后法案时代的存续考验
项目依托拜登政府460万美元拨款,原定周期4年。若特朗普执政,虽难以完全砍掉(因行业刚需与企业压力),但资金流向可能调整。目前部分资金已用于实验室升级,但若政策转向,社区大学招生、跨校协作等环节可能受影响。业内普遍认为,芯片人才战略具有长期价值,项目大概率以“缩减规模”而非“彻底终止”的形式延续。
(四)华人从业者的观察视角
Michelle作为华人科研人员参与项目,在行业会议中常为唯一华裔面孔。她注意到,美国学界频繁以“中国科技发展”为参照强调本土人才危机,这种矛盾感让她既为祖国进步自豪,也感慨行业竞争的全球化格局。她认为,芯片制造本质是跨国协作的系统工程,美国试图通过本土培训实现“全产业链自主”,短期内仍需面对技术壁垒与人才断层的双重挑战。
美国退伍军人芯片培训项目,既是《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具象化实践,也是全球化产业链背景下的本土人才突围尝试。它以“低门槛、高强度、重体验”的模式,为非科班群体打开科技行业大门,却也在就业现实与政策波动中面临考验。无论最终成效如何,其“跨界育才”的思路与“全民参与科技”的理念,仍为全球人才培养提供了差异化样本——而芯片产业的未来,或许正藏在这类看似“小众”的探索之中。
来源:波波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