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传·中——在栗子花盛开的广场上破茧而出的政客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2 22:44 2

摘要:如果我们泛泛而谈的列举泽连斯基的成长路径,其实是无法解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这其中不单隐没了大量细节,更是因为这种泛泛而谈,会忽略这些历史因素对乌克兰整个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喜剧演员泽连斯基,是怎么变成战时总统泽连斯基的?

如果我们泛泛而谈的列举泽连斯基的成长路径,其实是无法解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这其中不单隐没了大量细节,更是因为这种泛泛而谈,会忽略这些历史因素对乌克兰整个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当我们不考虑这些历史因素的时候,泽连斯基的过往,无非又是一个“戏子误国”的故事。

可一旦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真正沉入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就能看到隐没在这场历史悲剧幕后的寡头,和霸权。

那么,作为演员的泽连斯基,到底是怎么走上从政这条给乌克兰人民带去沉重伤痛和深刻苦楚的路的呢?

今天,我们就用这期文章,拨开历史的迷雾,来为大家揭晓吧。

曾经的乌克兰是足够强大的。

而一个原本足够强大的经济体,在经过十来年的时间滑落到比较尴尬,甚至可以说是弱势的地步时,对身处这个国家的人,特别是有足够见识的人所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如果说一个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可以“开眼看世界”阶段的国家,会天然涌现出一批把“外国月亮必须比祖国圆”当唯一真理的狂信徒的话;那么像乌克兰这样,从原本强大的位置滑落到三流水平,然后长期无法得到发展的国家,恐怕会孕育出一大批在绝望中带有幻灭感的精致利己者。

而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已经是这样的人里面,称得上是还稍微带着一点理想主义的了。

这话怎么理解呢?让我们把时钟拨回1991年吧。

那时候红旗刚刚落地,乌克兰还是苏联众多共和国中第二大的经济体。它从苏联继承了3500多家军工企业、大量的核弹头与战术核武器;铁矿石储量275亿吨、锰矿石储量超过21亿吨、顿巴斯煤矿已探明储量1090亿吨,人均GDP 1500美元,是当时中国的5倍。

同时,乌克兰的农业基础非常雄厚,黑土面积占全球的25%,且土质极其肥沃,小麦单产可轻松突破5吨/公顷,全国农业用地面积为4150万公顷,可耕地面积为3250万公顷,粮食出口占全球的10%。

然而,休克疗法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几乎一举摧毁乌克兰的经济。

自91年到95年,乌克兰GDP以-12%、-12.5%、-7.2%、-24.3%、-12%的速度连年下降,终于成功跌去了接近60%的GDP,人均GDP也成功从1500美元发展到900美元。这期间的通胀率甚至最高可以达到4734.91%。

乌克兰第一任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借着苏联解体的春风,开始着手将国有资产私有化。

他为此成立了乌克兰国有资产基金会,这是一个主管国有资产私有化的机构,为后续乌克兰发展到如今的模样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1995年,克拉夫丘克的继任者,库奇马上台。他接过了克拉夫丘克的接力棒,不单从经济实体上入手,更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证券私有化。为此他修改了多项法律,将私有化推向更高潮。

到1998时,乌克兰一共有5万多个工业、商贸、公共饮食等等企业完成了私有化。当然,这还远远不是乌克兰在那个时段的全部。

私有化的春风继续吹拂着乌克兰,而且愈演愈烈。

到了2000年底,乌克兰非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已经占到企业总数的86.1%,产值约占工业生产总值的58.5%;其中,冶金行业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77.9%,轻工业为73.5%,食品工业70.9%。

这个过程里,和曾经鼓吹市场化是万能灵药的经济学家们嘴里的故事截然不同的,是乌克兰的经济继续痛苦挣扎,从1995年到1999年,乌克兰的GDP继续下降了61%,根本看不到任何起色。98年时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过了俄罗斯来到乌克兰,更是让乌克兰的经济雪上加霜,人民的生活水平再降一个层次。

可即便如此,也有一批人能开展他们的狂欢,犹如一群通过砸坏人民建设起来的宫殿后在里面翻找值钱物品的叛徒和强盗。

乌克兰最初的私有化是非竞争性私有化,简而言之就是虽然允许社会资本购买乌克兰国有资产,但实际上谁能买,并不是通过诸如竞价这样的市场方式来进行,而是通过权力者的批准来进行购买。

这就意味着,谁能让乌克兰的“领导们”点头,谁就能买到这些已经变成白菜价的国有资产。

这种方式和那些经济学家们鼓吹的完全市场化的、政府不得干预的私有化唯一的不同,就是外国资本挑选代理人时,要找那些在政府中有人脉的前国企管理人员、政府公务员以及企业主而已。

这点小小的不同,会让外国资本找代理人的成本增加,但并不会改变私有化下大量的优质资源、资产被外国资本所把持,也不会改变这个国家由于经济依附于外资从而导致这个国家的政治依附于外国,特别是依附于霸权,这些客观事实。

于是,那些在政府中能说得上话的,有影响力的人,借着当时蜂拥而至的海外资本,跟这些资本媾和之后,摇身一变,成了“人民企业家”。

比如库齐马的女婿维克多·平丘克(Victor Pinchuk),“天然气公主”尤利娅·季莫申科(Yulia Volodymyrivna Tymoshenko),“糖果大王”彼得罗·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银行和能源寡头,未来泽连斯基的“好哥们儿”伊霍尔·科洛莫伊斯基(Ihor Kolomoyskyi),都是在那个阶段,借助这样的私有化而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乌克兰真正的主人的。

另一边,寡头们虽然对这个国家予取予夺,但当时外部势力对乌克兰政治的介入和影响还不明显,还只是通过一些传统艺能来实施。

比如IMF会给乌克兰提供贷款,但和IMF对韩国一样,要求乌克兰继续进行“休克疗法”改革,包括紧缩财政、继续扩大私有化等。

又比如美国早在1988年就开始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索罗斯的开放社会基金会等组织,给乌克兰国内提供资金支持,来推动乌克兰的全盘西化。

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但在那时还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措施真正发挥威力,还要等到2004年“橙色革命”和2014年“广场革命”爆发的时候。

这就导致在当时乌克兰这个小盘子里,寡头们还是最强的一股力量,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肆无忌惮。

于是寡头们的对抗一路升级,直至闹出人命。

比如1995年10月15日,顿涅茨克老寡头、乌克兰著名足球俱乐部顿涅茨克矿工队主席沙赫杰尔·布拉金(Шахтер Брагин),在自己俱乐部球场的包厢内连同6名保镖一起被炸死。

又比如1996年10月3日,顿涅茨克老寡头、乌克兰大型金融公司“阿通”(АТОН)负责人、乌克兰议员叶甫根尼·谢尔班(Евгений Щербань),在顿涅茨克机场被枪杀。

这些事件刺激到了寡头们,他们开始自觉地结成联盟,让乌克兰的格局从寡头间的对抗,变成了寡头联盟之间的对抗。

这期间,库奇马经过连任两届的努力,在维持“多元外交”政策的六年后,终于在俄罗斯、欧盟和美国之间保持住了难得的微妙平衡。

历史证明,在当时,库奇马的平衡战略,既不得罪西方阵营,又保持跟俄罗斯的合作,确实对乌克兰是最好的选择,客观上起到了足够好的效果。

其有效的直接证明,就是乌克兰的经济在这么多年的休克之后,竟然停止下滑,开始触底反弹了。

2000年到2003年,乌克兰GDP年均增长7.5%,人均GDP从1999年的最低点缓慢上升,终于重回1000美元的时代,达到1032美元;通胀率在2003年降至8.2%,外汇储备也增至68亿美元。如果不考虑当时106.9亿美元的外债,且乌克兰的偿还能力几近于无,那么乌克兰的经济确实可以说是有好转了。

而在那个历史阶段,这样的增长,在奉西方经济学为唯一真神的各路专家学者嘴里,就成了乌克兰学习伟大制度而获得的惊人经济成就。

像极了一群不知所谓的学究,指着一座在宏伟宫殿的废墟上搭建起来的茅草房,唾沫横飞地吹嘘这是何等的奇迹。让人一时间说不出这情景,到底是滑稽与可笑,还是无奈与可悲。

而这样一个经济骤然滑落、恶化,寡头迅速崛起并在各个方面掌控国家,外债高筑而自己的祖国根本无力偿还的历史过程,相信对当时还是热血青年的泽连斯基,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甚至可以说,后来泽连斯基从演艺领域步步为营、处心积虑地往政治的高地进发,并最终因失控和彻底转变为精致利己者而带着乌克兰人民滑向深渊等等历史的演进,这个历史阶段对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这就要从另一个角度去谈泽连斯基的发展历程了。

得益于他所处的,类似苏联时期的“干部家庭”的原因,泽连斯基的见识并不差。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就读于法学院,是正儿八经的法学高材生。

自91年到03年间,这段乌克兰经济急速下滑,乌克兰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然后整体缓慢恢复的过程里,泽连斯基以学生和社会人的身份,分别经历了下降和回升两个阶段,并于2003年把事业的重心从俄罗斯转回了乌克兰。

这里我们需要插入一个大家可能在别的地方没听过,或者其他人很容易忽略的知识点,方便大家理解泽连斯基后续的行为。

在苏联解体之前,娱乐行业在冷战的互相影响下,其实已经在众多联合共和国之中流行起来,比如当时苏联的摇滚就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和熟悉。

苏联解体之后,这样的趋势并没有随着国家疆域的变化而有太大的变化。

于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的娱乐行业,其实是深度融合的,这些国家的艺人,只要红起来,那就是在整个区域里面红起来。在那个阶段很少出现一个艺人在乌克兰很红,却在俄罗斯默默无闻的情况。

但从市场的角度,当时乌克兰是4800万左右的人口,比91年时的5200万要少,却也比俄乌冲突之前的4000万左右的人口要多得多。另一边的俄罗斯,是1.45亿人的规模。所以很多艺人,会同步发展东欧地区的市场时,重点发展俄罗斯市场。

这也是泽连斯基在97年大三时成立“95街区”表演队,首先选择参加俄罗斯《KVN》节目的原因所在。他只要在俄罗斯打开局面,那么他很快就能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打开局面。如果他能在俄罗斯变成家喻户晓的演员,那么他自然也就能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变成家喻户晓的演员。

事实上,泽连斯基的选择非常正确,他在当时确实成了独联体国家中稍有名气的喜剧演员。

但自身相对来说较为成功的发展,和自身祖国所呈现出来的衰败与滑落,对泽连斯基来说,未必不是一种煎熬。

一如前文所说,他的认知并不差。作为文化人,他跟内娱的那些笑话不一样,他是真有文化的。

而他的家庭,一个由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英雄和将宝贵的青春挥洒在了社会主义援建上的父母,对泽连斯基的影响,尽管泽连斯基本人几乎避而不谈,但从举止上是能看出端倪的。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不难理解,在那个阶段,泽连斯基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国家的,且还保有一个红色遗民对其它过去的“兄弟国家”的好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1年,一次《KVN》的节目上,23岁的泽连斯基和49岁的普京同台。

泽连斯基知道普京和自己的名字都是“弗拉基米尔”,于是他故意大喊:“弗拉基米尔,你在吗?”

随后镜头很配合地给到普京。

那时还很显年轻的普京微微往后一靠,面带微笑。泽连斯基则在台上用手捂住胸口做出虔诚的样子,对普京说:“普京你带我走吧,就当给乌克兰抵债了。”

此话一出,台下轰然。在观众的笑声中,泽连斯基出色的完成了他的表演。

彼时的背景,上一期和前文也提到了,乌克兰正面临高额的外债,几乎无力偿还,而俄罗斯在当时由于库奇马的平衡策略,跟乌克兰是保持着不错的关系。

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泽连斯基于一场自己的演出中,由于普京的到来而刻意加戏,是的,这一段演出是泽连斯基临时加上去的,那么其表达的意味,恐怕就不是什么“为了节目效果”就可以解释的了。

哪怕是为了节目效果,泽连斯基能为了自己祖国的债务,通过临时加戏这种很可能把自己演出搞砸了的方式,朝一个当时还能深刻影响乌克兰的他国领导人喊话,其背后要说没有朴素的爱国情结在推动,恐怕很难说得过去。

因此综合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了2003年,乌克兰经济开始好转,泽连斯基就会在自己刚刚有了不错的发展时,停掉和《KVN》的合作,转而回到乌克兰,与寡头科洛莫伊斯基旗下的1+1频道进行合作了。

这种选择,打个不完全一样的比方,就像一个刚刚在城市里事业有了起色的人,放弃手头的机会和积累,转而回到自己落后的家乡去搞建设。这对于真正的精致利己者是不可想象的。

但回国发展之后的泽连斯基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乌克兰呢?

腐败,这就不说了,乌克兰的腐败已经是烂到根子里了,这么多年了,就从来没有好过的时候。

然后还有什么?

2004年的“橙色革命”,也被称为“栗子花革命”。

2005年,“欧盟义子”尤先科上台,开始要把乌克兰打造成一个“欧洲国家”。

从这一刻起,原本库奇马那个对乌克兰来说被验证过是最合适的国策,被这场颜色革命打断,一如乌克兰被打断的脊梁。

可以说,这场颜色革命,葬送了乌克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而既然要完全朝着西方靠拢,那么该有的代价是跑不掉的。

07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08-09年乌克兰的经济再次断崖式下跌。09年时乌克兰的GDP居然再次出现-15%的增长,简直是梦回“休克”时代。该年,乌克兰外债占GDP比例上升至90%,格里夫纳贬值60%,外汇储备从2008年的320亿美元骤降至2009年的200亿美元。

对此,IMF果断出手,给乌克兰提供了164亿美元的贷款,然后要求乌克兰实施紧缩政策,包括削减社会福利和能源补贴,由此引发了民众抗议。

与此同时,尤先科政府的内部延续了寡头互相对抗的传统。由于权利的分赃不均,波罗申科和季莫申科展开了更为激烈和全方位的内斗。然后斗着斗着,连尤先科都被卷入其中。

可以说尤先科整个执政期间,别说发展经济、整顿寡头政治、还百姓朗朗乾坤了,他甚至开起了历史倒车,在2010年公然把纳粹刽子手斯捷潘班德拉授予乌克兰国家英雄称号,这种倒行逆施的结果自然就是被赶下台。

紧接着就到了亚努科维奇的时代。

这位传说中亲俄的总统,在其执政期间,相比尤先科和一众寡头也是不遑多让,基本是带着乌克兰朝着经济停滞的绝路一脚油门踩到底。

他执政的四年里,乌克兰的经济在最开始两年,也就是10和11年恢复了增长。10年增长了4.1%,11年是5.2%,但12年增速就降到0.2%,13年也几乎停滞。

就这么个情况下,亚努科维奇还再一次重启了私有化,而且是更为彻底的私有化,将国防、 通讯、 金融、 煤炭、 电力、天然气等等关键领域全都拿出来卖了。

10年的时候,乌克兰私有化收入是11亿格里夫纳,到12年的2月份就达到了27亿格里夫纳。

而他自己的家人在其中也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一来,本来就饱受寡头政治摧残的乌克兰人民的生活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民众对亚努科维奇的失望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才刚刚送走了一个专心搞内斗的尤先科,迎来一个号称会继承库奇马平衡策略的亚努科维奇,得到的结果却是总统带头继续瓜分所剩无几的国家资源来中饱私囊,人民还能怎么办?

与此同时,境外势力经过那么多年和寡头们共同在乌克兰上吸血,以及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早就等待着一个更好的时刻,去把乌克兰彻底变成一枚好用的棋子了。

乌克兰并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

2013年11月,亚努科维奇要跟欧盟签署联系国的协议,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此举极大地刺激了当时已经饱受现实摧残的、内心充满失望与愤怒的人民。

而早在一个月之前,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就已经向乌克兰反对派,提供了总计约12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示威者组织非暴力抗议活动”。

于是,该年12月份,“广场革命”爆发。

次年3月,克里米亚危机爆发。

14年6月,乌克兰第一个犹太人总统,波罗申科宣誓就职。

12月,乌克兰新一届政府诞生,其中美国人纳塔莉·亚列西科出任财政部长,格鲁吉亚人亚历山大·克维塔什维利出任卫生部长,立陶宛人艾瓦拉斯·阿布罗马维丘斯出任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波罗申科在他们就职时授予了他们乌克兰国籍。

瞅准机会的IMF和欧盟,再一次慷慨地给乌克兰提供了170亿美元贷款,但要求提高天然气价格、削减养老金和大幅度提高乌克兰的军费,由此,乌克兰2015年的军费相比2014年,涨了6倍,似乎也为后续俄乌冲突,埋下伏笔。

以此为标志,乌克兰正式进入“傀儡时代”。

在这整个历史阶段里,泽连斯基在做什么呢?

他表现得非常像个日子人,这可能也导致了很多人会忽略他这个阶段做的事情,对他后续能成为总统的重大影响。

05年的时候,也就是将事业重心放回乌克兰的第二年,泽连斯基与一个叫做“Inter”的电视台合作,发布了自己制作的节目。

以此为开端,泽连斯基的演艺事业和乌克兰的整体发展呈现出K型分布,一个仿佛朝阳冉冉升起,一个朝着深渊油门焊死。

而经过尤先科的“内斗之治”,跨入到亚努科维奇的“大私有化时代”时,泽连斯基已经从Inter电视台的合作方,变成了其董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该电视台的总制作人,也就是制片人了。

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其实非常有意思。

还是那句话,泽连斯基作为一个演艺圈的人,一个文化赛道的人,他是真的有文化的。

相比于那种赚了钱就去各种消费的艺人,他在不断地用收入为自己加码,以至于在私有化的浪潮中,他也靠着这样的投入,从一个供应节目的乙方,一点点地购入电视台的股权,最终摇身一变,完成阶级跨越,变成了能上桌打牌的人,也就是一个电视台的总制片和董事会成员了。

另一边,泽连斯基非常娴熟地在各种避税天堂注册公司,在海外各个地方购置资产,像一个正经资本家一样,进行全球资产配置。

但他的成长并未止步于此。

只能说,时也命也。

2014年,由于“广场革命”和“克里米亚危机”,乌克兰当局出台禁令,禁止任何所谓的“对乌克兰有害的俄罗斯艺人”入境,同时禁播与他们相关的文艺作品。也就是但凡跟这些人沾边的作品,不管他们在里面是什么身份,哪怕只是一个片场打杂的,这个作品也会被禁。

于是在文艺行业互相深度绑定的情况下,大量的乌克兰演艺公司和团队由于此前有俄罗斯人员的参与不得不面临作品被毙掉或者禁播的局面,起码一半以上的演出团体没了活路。

当时已经深度嵌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文化市场的泽连斯基在当年8月就公开反对过这个法令。

但这种反对在当时肯定是无效的。于是,泽连斯基做了一件相当于给自己后续从政垫砖头的事情。

他一边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执政的波罗申科,一边仗着此前自己通过各种投资而积累起来的财富,投资了大量因禁令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同行。既然是投资嘛,那自然就要有回报,要么是这些团队的股份,要么就是所有权。

这就不得了了,经此一役,泽连斯基一下子就成了乌克兰演艺圈子里大量团队的金主爸爸,隐隐有了乌克兰娱乐教父的势头。

也由此,泽连斯基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演艺商业帝国,成为了乌克兰仅此一家的超极娱乐巨头。

也是从这时候起,科洛莫伊斯基开始公开宣称,泽连斯基和他是“好哥们儿”。

从此,泽连斯基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戏子”。

他早就从一个会脑门一热也好、灵机一动也罢,朝着俄罗斯领导人喊话把自己带走来抵掉祖国外债的,带着朴素爱国情怀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对乌克兰寡头的各种烂事见怪不怪,然后能娴熟处理自身财富和业务的新锐小寡头了。

而这一点,是现如今几乎所有分析泽连斯基的人,不知道是有意忽略,还是不经意遗漏的部分。可这一点,却极其重要。

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不能理解泽连斯基在事实上,已经从一个所谓“戏子”,蜕变成了可以在乌克兰这个棋盘上执子对弈的角色之一,就不可能理解后续泽连斯基的《人民公仆》,以及他从政后的抉择,比如反腐反到科洛莫伊斯基头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2003年到2014年这11年的时间里,相信泽连斯基是希望和失望并存的。

让他充满希望的,是他通过自身的经营,居然从一个因苏联解体而变得寻常无比的“双职工”家庭,一步步走到了掌管乌克兰演艺行业半壁江山的新晋小寡头;而让他失望透顶的,是他这11年的时间里,看到的是乌克兰如何系统性地一步步走向落魄,是这些寡头们在这个系统之中如何不顾一切地瓜分自己的祖国,是除了老百姓之外,似乎没人真的在乎这个国家的死活。而这些百姓,或许也是一朝得势后,在如此这般的系统中,迅速蜕变成寡头的模样,一如亚努科维奇,又或许,一如未来的他自己。

他就这样的,在对自身未来的希望和对乌克兰未来的失望中拉扯前行。

你如果问我,已经变成小寡头的泽连斯基还爱着他的乌克兰么?

我想,他应该还是爱着的。不然后续他从《人民公仆》开始的一系列操作,似乎也很难解释得通,他似乎是想放手一搏去试着挽救一下他的祖国的。可你要说他真的是因为爱着他的祖国所以才做的那些事情么?似乎也可以说不是,毕竟从如今的结果来看,他的爱国是用他人的生命和鲜血去换取自身的利益,和亚努科维奇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也许,在这11年里,他攀爬权力和财富之路的过程中,他不得已戴上后才能跟各路政客、寡头打好交道的、喜剧演员的面具,早已经嵌入他的血肉与灵魂,和他的本来面目混在一起,分不清是真是假了吧。

乌克兰的苦难如第聂伯河的流水奔腾不息,从苏联的废墟到休克疗法的阵痛,从橙色革命的喧嚣到广场上的血色黎明,这个国家的命运,一如被第聂伯河分成东西两边的疆域,始终被巨手撕扯着。

泽连斯基,手握着新剧本的泽连斯基,看着第聂伯河的波涛在基辅的暮色中沉浮,一如看着历史洪流中的他自己。

他曾是红色帝国遗孤,是讽刺现实的喜剧演员,是游走于寡头的资本新贵。而今,走过了栗子花盛开时在街头群情汹涌地把尤先科推上台的人群,来到各方势力混乱博弈的广场上的泽连斯基,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之上。

他早已完成了蜕变,目标早已瞄定在乌克兰总统的宝座上,在他的喜剧面具之下,是理想与权谋的角力,是救赎与沉沦的博弈。

而历史的戏剧从不仁慈,迎接泽连斯基的下一幕,到底是英雄的独白,还是小丑的终章?

答案,藏在东欧平原呼啸而过的狂风中,藏在千万双凝望故土的眼睛里。

硝烟起时,喜剧落幕。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最后一期文章,《泽连斯基传·下——顿巴斯的枪声和未终结的战争》来为这个系列画上暂时的句号吧。

来源:域外编撰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