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法治国,普法为先。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治素养不断提升,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走进河南,既是对河南省多年来做好网络普法工作的充分肯定,又吹响了河南省网络普法再出发的冲锋号。
依法治国,普法为先。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治素养不断提升,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走进河南,既是对河南省多年来做好网络普法工作的充分肯定,又吹响了河南省网络普法再出发的冲锋号。
近年来,河南省持续创新网络普法样态,聚焦不同受众法治需求,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网络普法,既抓好网络普法阵地建设的“硬功夫”,又聚焦普法内容入脑入心的“软实力”,既重视网络普法方式的“十八般武艺”,又关注“实战效果”,以软硬结合、刚柔相济的“河南功夫”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河南力量。
以快制敌。网络普法就是要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快的优势,让普法始终跑在群众法律需求前面。河南省对网络普法部署早,行动快。2021年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出台《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就提出,要“以新技术新媒体赋能精准普法”,第一时间对网络普法工作进行部署。各单位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立足自身职责,注重协同配合,将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独唱”逐步发展为各部门“大合唱”,切实形成网络普法合力。如省公安厅、省妇联、省法院等单位联合制作反家暴微电影《不再沉默》,在各类网络平台累计播放1000多万次;“河南省反诈骗中心”抖音账号发布反诈宣传微视频500余条,播放量超1200万次,用网络的力量为百姓安居乐业树起法治“防火墙”。
正合奇胜。普法不是法律条文的简单推介,而是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法律走进群众心里。河南省通过开展以案说法、网络普法短视频大赛、发挥“法律明白人”作用等多种形式,打造普法矩阵。如省法院“豫法阳光”微信公众号发布典型案例3476件,《无偿帮工期间出事故致人受伤,咋赔偿》等文章阅读量均超过10万+,让群众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感受法律正义,领悟法治精神;省总工会依托豫工惠App,开展工会法、民法典等网上有奖知识竞答活动28次,吸引106万名会员参与,推进网络普法从单向式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转变,让群众在参与中增强法治意识、培植法治信仰;在基层,全省26.9万名乡村“法律明白人”响应号召,发挥血缘、亲缘、地缘“三缘”优势,利用乡情、亲情、友情“三情”资源,拍摄“法律明白人”系列普法短剧,通过微信群、大喇叭,用基层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开展普法,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激发基层普法内生动力,用法治力量护航乡村振兴。
以柔克刚。网络普法,要达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应。近年来,河南积极创新普法产品,立足河南厚重文化积淀,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推动“枯燥说教”的法律条文向“生动演绎”转变,用小故事讲述法治“大道理”,传播法治“正能量”,让法律知识走出法律文本,走进市井巷陌,走进千家万户。如省司法厅打造法治人物、法治遗存、法治典籍、红色法治文化4个电子数据库,推出“掌上”可视化普法图谱《河南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地图》,将我省436项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立体呈现。同时,省司法厅深入探索内乡县衙、开封府、包公祠等知名地标中蕴含的法律典故,制作普法系列节目《古今探法》等;在马街书会现场搭建法治专场“唱响”法治,掀起全省法治文艺创作热潮。如今,网上说法治、写法治、演法治、唱法治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
法治是“默默的”的力量,网络是“悄悄的”的力量,在河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普法形式的革新,普法内容的多姿多彩,更是中原文明与法治文明碰撞融合后的精彩蝶变,这就是中国式法治建设河南实践的生动写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敬伟)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