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周纪记载范雎远交近攻之策时,有段话振聋发聩:“夫欲取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句《资治通鉴》里的惊世之语,道破的不只是王朝更迭的规律,
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困局。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往往深谙破局三法:
破迷局之眼,破执念之心,破虚妄之智。
01
破迷局之眼:穿透迷雾见乾坤
《资治通鉴》周纪记载范雎远交近攻之策时,有段话振聋发聩:“夫欲取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
当年秦王困于六国合纵之围,正是范雎以穿透迷雾的眼光,看破列国貌合神离的本质,才成就秦国东出之伟业。
这种看破表象的智慧,放在今天同样令人警醒。
如同北宋宰相吕蒙正,年轻时在洛阳龙门读书,寒冬腊月只能破庙栖身。
同窗见他衣衫褴褛,常讥讽其寒酸。
他却对好友说:
“你看这破庙漏风的窗棂,能看到整片星空;
你听这穿堂而过的风声,能听清天地呼吸。
十年后,我眼中所见必非今日之景。”
后来他三度拜相,果然兑现了当年的预言。
我们现在常被眼前的房贷车贷困住手脚,被同事间的勾心斗角扰乱心神。
但若学明代张居正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在改革受阻时写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决绝,
就能明白: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在迷雾中寻找北斗。
02
破执念之心:舍得之间见真章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郭子仪功成身退的智慧时,
司马光特别点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安史之乱后,这位再造大唐的功臣面对代宗的猜忌,
主动交出兵权,在长安城东建汾阳王府,日日开门宴客。
有人劝他闭门避祸,他却大笑:“若整日紧闭大门,反而让人以为我心中有鬼。”
这让我想起东晋谢安接到淝水大捷战报时的场景。
当时他正在与人下棋,看完捷报后面色如常,继续落子。
客人问及战况,他只淡淡说了句:“小儿辈大破贼。”
直到客人告辞,他才激动得木屐齿碰断门槛。
这种“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境界,正是破解得失执念的密钥。
我们现在常常困在升职加薪的执念里,就像《庄子》里那个朝菌不知晦朔的故事。
其实看看苏轼在黄州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豁达,
就能明白:
真正的放下不是放弃,而是看清生活本质后的从容选择。
“凡用智术者,必先知人心。”
这位屡献奇谋的智者,晚年却对子孙说:
“我一生所用,皆阴谋诡计,此道家所忌。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
这种对人性的透彻认知,恰似一面照妖镜。
战国时孟尝君门客三千,失势时却只剩冯谖相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点:“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看透世态炎凉后仍能保持初心,才是真正的智慧。
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八个字道破人性迷局。
现代人常困于社交媒体的点赞数和虚荣攀比,
却忘了白居易“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的警示。
那些在直播间一掷千金的打赏,那些为博关注制造的虚假人设,不过是《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现代翻版。
说到最后
《资治通鉴》开篇说: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看破迷局方能守礼,放下执念才知本分,洞穿虚妄方得真名。
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格局,到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觉悟,
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破局智慧,始终在告诉我们:
来源:文化学堂天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