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您看见了吗?那个被您无奈送走的‘巧云’,今天回家了……”5月22日早晨,66岁的赵俊华站在高邮认亲会现场,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历经两天1700公里,她带着满身疲惫,终于与分别超半个世纪的两位弟弟重逢。
“妈,您看见了吗?那个被您无奈送走的‘巧云’,今天回家了……”5月22日早晨,66岁的赵俊华站在高邮认亲会现场,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历经两天1700公里,她带着满身疲惫,终于与分别超半个世纪的两位弟弟重逢。
认亲会现场。 程宝军 张旭 摄
我终于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南方(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因自然灾害导致大量孤儿面临生存危机,国家将约3000名孤儿转移至物资相对充足的内蒙古,由当地家庭抚养。这些孩子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当年,因家庭条件困难,1岁的赵俊华被放在上海一大院门口,后被好心人送到上海福利院,再后来,作为“国家的孩子”中的一员,被送到了包头市。命运在此转折,支援包钢建设的退伍军人赵景山与妻子沈秀兰,在包钢医院收养了赵俊华。从此,草原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温暖的怀抱让她在包头扎根成长。
直到养父母相继去世后,赵俊华内心深处沉寂已久的寻根念头被悄然唤醒。
“每当看到别人一家团圆时,我总会想,我的亲生父母是什么样子?他们有没有想我?”赵俊华回忆道。
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赵俊华一次次尝试寻亲,却都如大海捞针,无果而终。这份深埋心底的思念,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浓烈,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在时光的滋养下疯狂生长。
2024年10月26日,一次特别的参观彻底改变了赵俊华的生活。当她踏入“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展馆,尘封的历史照片、泛黄的信件、充满年代感的生活用品,瞬间勾起她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展馆内循环播放的老人们讲述当年故事的影像,仿佛带她回到了往昔岁月。
“站在展馆里,我的心跳都加快了,那些沉睡多年的记忆瞬间被唤醒,寻找亲人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强烈。”赵俊华激动地说,这次参观成为寻亲路上的关键转折。
姐弟重逢,相拥而泣。
老家的门锁30年没有更换过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赵俊华先后采集DNA血样,进行专业基因检测。经过漫长的等待与细致的信息比对,终于确认她的故乡在扬州高邮。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我等这一刻太久太久了,终于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5月20日,赵俊华的女儿开车,从包头出发,一家六口踏上了寻亲之路。一路上,车轮滚滚向前,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从辽阔的草原到广袤的平原,从连绵的山脉到蜿蜒的河流,仿佛是她跨越时空,奔赴一场与亲人的约定。
认亲现场,弟弟王其海声音颤抖地说:“30年了,我们从未更换过老家的门锁,母亲临终前,一直攥着姐姐还在襁褓中穿的婴儿鞋,这双鞋我们一直保存至今。父母在世时,一直后悔当年的错误决定。直到离世前,都在寻找姐姐。他们一直交代我们,有一天他们不在了,也要继续寻找姐姐。这么多年,我们遵守父母的遗愿,从未停止过寻找姐姐。如今,我们终于可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姐姐终于回家了!”
从苍茫的内蒙古草原到秀美的江南水乡,从锡林郭勒盟到古城高邮,地理的距离被亲情的力量彻底跨越。赵俊华紧紧握着弟弟们的手,许下承诺:“从今往后,姐姐会陪你们扫母亲的坟,会把缺席的六十年,一天一天补回来。”话音刚落,她用蒙古语和高邮话动情呼喊:“额吉,毕力格其白斯日太!(蒙古语,意思为:妈妈,我找到家了!)”“弟弟,家来吃饭喽!(高邮话)”
两种不同的语言,交织着赵俊华对草原与水乡的眷恋,也诉说着这份迟到已久的团圆。
认亲会结束后,赵俊华又随两个弟弟回到幼年出生时的老家——卸甲镇周北墩村,再次走进那离开了60多年的家,与家人围坐谈心吃汤圆。
赵俊华
让更多离散的亲人得以团聚
“山海无法阻隔亲人的团圆,岁月更无法磨灭真挚的情感。我们将持续开展公益寻亲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更多离散的亲人得以团聚。”高邮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徐跃亮说。
据了解,自2024年6月以来,赵俊华已是高邮阳光寻亲团寻找到的第三位“国家的孩子”。
扬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薛鹏告诉记者,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是无数爱心汇聚而成的璀璨结晶。在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下,一定会有更多“国家的孩子”踏上回家的路,与亲人重逢。
为了感谢内蒙古人民将高邮籍“国家的孩子”养育长大,高邮为内蒙古送去了一份文旅礼物。高邮农文旅集团文旅运营公司副总经理赵宝霞介绍,今后,内蒙古居民凭身份证可以在高邮的国有景区享受门票半价优惠政策,65周岁以上免费。“我们还为所有高邮籍的‘国家的孩子’准备了包括咸鸭蛋、董糖等在内的土特产大礼包,欢迎他们回家,品尝高邮的味道。”
通讯员 邮宣 翟绪 徐晨 李彬彬
记者 张旭 程宝军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