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类产品国际标准首个由中国人主导:福建农林大学牵头制订发布乌龙茶国际标准的前世今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2:25 2

摘要:在茶叶的全球化市场中,乌龙茶(也称“青茶”)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风味与精湛工艺,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乌龙茶在国际贸易的征途上荆棘丛生,产业发展也受到诸多掣肘。为此,开展乌龙茶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无疑成为打破困境的关键之

福建农林大学 2025年05月21日

开拓之路:国际标准版图的实力突围

在茶叶的全球化市场中,乌龙茶(也称“青茶”)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风味与精湛工艺,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乌龙茶在国际贸易的征途上荆棘丛生,产业发展也受到诸多掣肘。为此,开展乌龙茶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无疑成为打破困境的关键之举,而立项前的筹备工作,恰似一场充满挑战与艰辛的冒险之旅。200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标准技术委员会茶叶分技术委员会(ISO/TC34/SC8)第22次年会做出重要决议,成立特种茶工作组,将乌龙茶、黑茶、黄茶等标准研制纳入计划。根据茶叶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国际上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类,中国是茶叶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种植且消费六大茶类的国家,然而此前红茶、绿茶的国际标准已由外国人制订发布,中国在茶类国际标准制订上还未突围。由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迅速响应,指示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专家开展乌龙茶国际标准提案的研制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凭借其在茶学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众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为参与此项工作的重要力量。同年10月,来自福建省市场监管局、福建农林大学、省供销社茶检站等多单位的20多位专家怀着满腔热忱齐聚福州西湖宾馆,为乌龙茶国际标准的未来出谋划策,就此拉开了这场漫长征途的序幕。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们在此次会议中主动作为,积极发挥专业优势,针对乌龙茶的特性、工艺等关键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初步展现出在乌龙茶标准制定领域的专业能力与引领潜力。

中国代表团合影(伦敦,2017年)

2009年10月,中国代表团在伦敦ISO/TC34/SC8第23次年会上,正式提出乌龙茶国际标准研制计划,该计划作为预研项目,必须在下一次全体会议上拿出标准草案。这无疑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挑战,福建农林大学迅速组建了以孙威江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日夜钻研,深入剖析乌龙茶的各类特性,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为标准草案的撰写做足准备。2012年6月,在斯里兰卡科伦坡ISO/TC34/SC8第24次年会,孙威江教授正式提出乌龙茶国际标准草案并作大会汇报,乌龙茶终于作为预研项目列入SC8研制计划中。这份凝聚着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无数心血的草案,内容涵盖了乌龙茶的定义、工艺、品质指标等关键要素,以其科学性和专业性获得了国际认可,进一步奠定了福建农林大学在乌龙茶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导地位。2015年6月,在日本静冈举办ISO/TC34/SC8第24次年会,正式成立WG7(乌龙茶)工作组。鉴于福建农林大学在前期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尤其是孙威江教授团队在标准草案制定过程中展现出的卓越专业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孙威江教授被推选为WG7召集人,牵头制定乌龙茶国际标准。由此,福建农林大学正式成为主导乌龙茶国际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肩负起推动乌龙茶国际标准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草案走向规范的重任。此后,在样品收集这一关键环节,虽困难重重,但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并未退缩。要从20个国家收集样品,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连样品的具体产地和合适的联系人都难以确定。团队成员们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他们借助朋友的人脉关系,通过茶叶贸易公司牵线搭桥,甚至委托国外商会从中协助。在这个过程中,历经了无数次的沟通与协调,每一次交流都充满了挑战,不知耗费了多少口舌,才逐渐打消了对方的顾虑。更为艰难的是,每个国家的样品需要连续收集3年,这漫长的等待过程,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次申请样品合作,都承载着满满的期待,也伴随着无尽的艰辛。在国内,幸运的是得到了武夷星茶业、福建省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八马茶叶有限公司和安溪铁观音集团等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这些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无偿提供样品,为项目的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

ISO/TC34/SC8会议合影(斯里兰卡,2024年

除了样品收集的难题,技术方面的挑战也接踵而至。在国际上,茶叶类别主要依据工艺和化学指标划分,而在国内,划分依据更为多元,涵盖了工艺、品质、香气等多个方面。当时,乌龙茶的化学特性尚不明确,如何将其与绿茶、红茶等其他五大茶类准确区分开来,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国内在这方面的数据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几乎要从零开始。面对这些难题,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领衔的茶产业创新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在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安徽农大和全国茶标委的帮助下,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认真学习已有的绿茶、红茶国际标准,深入了解国际标准制定的规则与流程。同时,他们争分夺秒地积极收集样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后续的研究工作精心筹备。乌龙茶国际标准立项前的工作虽然布满荆棘,但科研团队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的支持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艰难险阻中踏出了一条奋进之路。这些前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为后续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也充分彰显了科研团队推动乌龙茶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坚定决心。每一次克服困难,都让乌龙茶国际标准离成功更近一步,也让人们对乌龙茶产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薪火相传:两代茶学专家的十年磨剑

在乌龙茶国际标准的漫漫制定征程中,福建农林大学的科研团队宛如一座坚固的灯塔,稳稳地矗立在行业潮头,发挥着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团队里不同代际的科研人员怀揣着共同的梦想,如同接力赛场上的健儿,一棒接着一棒,奋力奔跑,推动着项目持续向前迈进。2008年,项目的大幕刚刚拉开,孙威江教授和刘乾刚副教授便凭借自身深厚的科研功底与丰富的专业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乌龙茶国际标准的研究工作中。在样品收集的关键阶段,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与国内众多茶叶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乌龙茶样品汇聚而来,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在探索乌龙茶工艺和品质的过程中,他们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就像一束束明亮的光,照亮了团队前行的道路,为大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思路。

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左一)、刘乾刚副教授(左二)、黄艳副教授(左三)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ISO/TC34/SC8会议(日本,2015)

孙威江教授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灵魂人物,从项目启动的那一刻起,便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面对国际标准制定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没有丝毫的畏惧与退缩。当样品收集遭遇困境时,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途径,只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技术难题如一座座大山横亘在面前时,他亲自带领团队成员,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深入钻研国际标准制定的流程和规范。他不仅在专业领域为团队指引方向,更是以自己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让大家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斗志,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个挑战。

乌龙茶和白茶工作组部分专家合影 (伦敦,2017年)

黄艳副教授作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优秀代表,在项目中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016年,她背上行囊,远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食品化学研究所交流学习。在德国的那段时间里,她像一块海绵,尽情地汲取着国际先进的茶叶化学成分检测和分析技术,深入学习ISO标准的工作流程。她不仅成功获取了许多珍贵的乌龙茶样品,还将所学的前沿知识带回团队。回到国内后,她迅速投入到后续的研究工作中,积极参与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携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她的加入,为整个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确定乌龙茶的标准工艺和品质指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乌龙茶国际标准现场汇报 (伦敦,2017年)

陈志丹副教授在项目的后期工作中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深度参与到乌龙茶国际标准草案的编制以及数据的分析和验证工作中。在处理海量数据时,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严谨细致地确保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与国际专家的沟通交流中,他更是展现出了出色的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他积极主动地向国际同行传递中国科研团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乌龙茶研究领域的努力与成就。2019 年,国际茶叶标准化第27次会议在杭州盛大召开,陈志丹副教授代表WG7项目召集人进行工作进展汇报。在交流过程中,他精准地表达团队的研究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项目的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乌龙茶国际标准现场汇报 (杭州 2019年)

在整个乌龙茶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从经验丰富的孙威江教授、刘乾刚副教授,到充满活力的黄艳副教授、陈志丹副教授,不同代际的科研人员紧密团结在一起,相互协作、传承创新。老一辈科研人员用他们的宝贵经验为项目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年轻一代则凭借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为项目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共同铸就了乌龙茶国际标准的辉煌,为乌龙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贡献:解码茶类规范的世界意义

2022年11月,茶界沸腾了!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导制定的ISO 20716:2022《乌龙茶 — 定义与基本要求》国际标准正式发布,这一消息如同茶界的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在茶叶领域散发着耀眼光芒,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份标准的神秘面纱,深度探寻其具体内容、创新亮点以及重大意义。一是明确规范,为品质筑牢根基在内容上,这份国际标准对乌龙茶的定义和要求细致且科学。原料选取山茶属茶种茶树适宜成熟度的新梢,从源头为乌龙茶的高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其加工工艺,更是涵盖了萎凋、做青(摇青与晾青)、杀青、造型、干燥等一系列关键步骤。每一道工序都是成就乌龙茶独特风味的关键密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乌龙茶特有的摇青工艺

在品质要求方面,该标准更是尽显科学与严谨。它明确确定了水浸出物、总灰分、粗纤维、儿茶素总量、总茶多酚、总儿茶素和总多酚的比值、咖啡碱、茶氨酸这8个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要求。这些指标就像精准的度量衡,为乌龙茶的质量把控提供了科学、客观的量化标准。有了它们,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监管者,都能更清晰、准确地评判乌龙茶的品质优劣。二是创新突破,绽放独特工艺魅力从创新角度来看,乌龙茶国际标准实现了多维度的重大突破。它开创性地基于乌龙茶特有的化学成分和内在规律,完成首个由我国牵头完成的六大茶类标准体系,彻底打破了以往标准制定的局限。这使得该标准能够更加科学、精准地反映出乌龙茶与其他茶类的本质区别,让人们对乌龙茶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更值得骄傲的是,在乌龙茶的定义上,中国成功掌握了话语权。国际社会认可了中国提出的乌龙茶是部分发酵(氧化)茶的定义,并接纳了依据做青工艺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发酵(氧化)类型的分类方式。这一创新成果意义非凡,它将中国乌龙茶独特的工艺价值完美呈现于世界面前,成为中国乌龙茶在国际舞台上独一无二的标识,让全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精妙之处。

鲜叶

中发酵

重发酵

三是意义深远,助力产业蓬勃发展这份国际标准的发布,意义极其深远,全方位推动了乌龙茶产业的发展。在国际贸易领域,它为乌龙茶的全球流通提供了统一规范。曾经,由于缺乏国际标准,乌龙茶在国际贸易中常常遭受技术贸易壁垒的重重阻碍,发展之路困难重重。如今,有了这份标准,就如同为乌龙茶打开了通往全球市场的大门,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了乌龙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销售。从科研角度出发,该标准为乌龙茶科学研究搭建了标准化的框架,有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助力乌龙茶科研发展。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发挥关键作用,运用植物保护技术监测茶树病虫害,深入分析病虫害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特定病虫害侵袭会改变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基于此,采用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从源头保障茶叶原料品质。林学学科同样深度参与。研究人员运用林学知识分析茶树生长环境,发现茶园周边植被丰富的区域,茶树生长更健康,茶叶品质更优。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我校后续主导的《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制定中,对茶园生态环境提出明确要求,如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植被,优化茶树生长环境,进而提升乌龙茶风味和品质。多学科与茶学紧密协作,植物保护保障原料质量,林学优化生长环境,共同为乌龙茶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助力人们深入探索乌龙茶奥秘,提升科研整体水平。在产业发展方面,标准积极践行“三茶统筹”理念,为构建乌龙茶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筑牢了坚实基础。通过规范产业标准,推动了乌龙茶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保障了产业的可持续性。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乌龙茶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乌龙茶国际标准的发布,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福建农林大学及标准研制团队功不可没,他们用智慧和努力为乌龙茶产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展望未来,随着标准持续推行,乌龙茶产业必将在全球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让世界尽情品味中国乌龙茶的独特魅力。

来源:新闻焦点海峡茗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