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周历史的长河中,周懿王姬囏登场前的背景可谓星光熠熠。他出生于王室,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周穆王姬满。周穆王在位期间,那可是四处征战,威风凛凛,对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一顿 “收拾”,让各诸侯国和中央王权的关系紧密得不行 。他还喜欢周游天下,去了西王母国,跟西王母相会,
在西周历史的长河中,周懿王姬囏登场前的背景可谓星光熠熠。他出生于王室,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周穆王姬满。周穆王在位期间,那可是四处征战,威风凛凛,对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一顿 “收拾”,让各诸侯国和中央王权的关系紧密得不行 。他还喜欢周游天下,去了西王母国,跟西王母相会,这故事流传千古,给西周历史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父亲周共王姬繄扈呢,在治国策略上跟父亲周穆王不太一样。周共王裁减军队,让百姓安心搞生产,还把土地私有合法化,国家政治稳稳当当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姬囏自幼就被立为太子,含着金汤匙出生,享受着顶级的教育和资源,所有人都觉得他未来会成为西周的顶梁柱,延续西周的辉煌 。公元前 900 年,周共王去世,姬囏顺理成章地登上王位,开启了他的懿王时代,以壬戌年(前 899)为周懿王元年。
周懿王接手的西周,本应是在先辈余荫下继续繁荣的局面,可现实却狠狠打了脸。他生性懦弱,在政治上缺乏强硬手段和果断决策力。朝堂上,官员们越来越放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成了常态 。
贵族们生活极度奢靡,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们全然不顾先王定下的律令,随意欺压百姓,搞得民间怨声载道。普通百姓们苦不堪言,原本安稳的生活被搅得一团糟,生产活动也大受影响,社会矛盾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触即发。周懿王看着朝堂的乱象,也想做点什么。他任命益公牧统辖百事僚,想着能整顿朝纲,让官员们守点规矩。他严令益公牧按先王政令办事,明察确断,依法量刑 ,可他的这些努力,在根深蒂固的腐败面前,就像小石子扔进大海,激不起一点浪花。官员们依旧我行我素,腐败之风没有得到丝毫遏制,西周的国势也随着这混乱的政治,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要是内部问题还能勉强应付,那外部的威胁,可就像悬在周懿王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周懿王时期,西戎、严狁等外族势力瞅准了西周国力衰退的时机,频繁发动进攻。
周懿王元年,严狁气势汹汹地侵犯西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们苦不堪言,只能作诗讽刺周懿王治国无能。周懿王二年,北方的狄人严狁更是打到了西周的发祥地宗周,疯狂抢劫财物,杀害百姓,边关守军根本抵挡不住,被打得节节败退,敌军一路追杀到岐山 。岐山离王都镐京不足二百千米,镐京的安危危在旦夕。周懿王紧急征调各诸侯国军队联合出兵,好不容易才击败严狁,保卫了岐山 。
可这只是个开始,周懿王七年,西戎侵略周境,一路势如破竹,竟然兵临宗周镐京城下,都城陷入一片恐慌。周懿王十三年,北方翟人又来侵略岐周。这些外族的入侵,一次比一次凶猛,一次比一次深入西周腹地,西周的边境线就像被撕开的破布,千疮百孔。西周军队在与外族的战斗中,也是胜少败多。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奉懿王命率领周师北伐犬戎,结果却大败而归,这让西周的军事威望一落千丈,也让外族更加看清了西周的虚弱,侵略愈发肆无忌惮。
面对外患,周懿王不是没想过反抗,他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只是效果不太理想。周懿王二年(公元前 898 年),北方狄人严狁气势汹汹地入侵西周的发祥地宗周,在周人的地盘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关守军前去迎敌,却被严狁打得丢盔弃甲,敌军一路追到岐山 。岐山离王都镐京太近了,镐京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周懿王不敢耽搁,赶忙挑选国中精兵,又向各诸侯国征兵,联合出兵北征严狁,保卫岐山 。他任命虢公统帅六师讨伐严狁,大军开到凤翔一带,和严狁军碰上了,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经过好几天的战斗,严狁军终于被击败,灰溜溜地逃回了本国,周军乘胜追击,一直把严狁人赶到了太行山。这一战,算是给了入侵的严狁一个狠狠的教训,也暂时保住了西周的根基。
可这种胜利并没有成为西周军事的常态。周懿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880 年),虢公又奉懿王的命令,率领周师北伐犬戎,本想着能再次扬威,结果却被犬戎打得大败,周军损失惨重 。这场败仗,就像一记重锤,把周懿王和西周的军事威望砸得粉碎。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军事信心,瞬间崩塌,也让外族更加看清了西周的虚弱,此后侵略更加肆无忌惮。这一胜一败,鲜明地体现出周懿王时期军事行动的不稳定和西周军事力量的衰退。
周懿王三年(公元前 897 年),发生了一件让周懿王惊恐万分的事,天空中出现了 “天再旦” 的天文现象,也就是日出之后发生了日全食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天象十分迷信,周懿王也不例外,他觉得这是上天对他的警告,是不祥之兆,总觉得国都镐京对他不利,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
再加上外患不断,西戎等外族频繁进犯,镐京时常受到威胁,周懿王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迁都,他亲自选定了镐京西北的犬丘(又名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作为新都 。他认为此地处于周人的祖源岐周与宗周镐京之间,是个绝佳的建都之地,既能得到祖先的庇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外患 。于是,他下令在全国征调工匠,采办建筑材料,开始营建新都 。
周懿王四年(公元前 896 年)秋,新都犬丘的宫殿还没完全建好,周懿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迁都 。“天再旦” 的阴影和外患的威胁,让他一刻都不想在镐京多待,感觉多待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在他的催促下,大臣们只好跟着他一起迁往新都 。迁都后,周懿王将新都命名为槐里 。
可这迁都之举,并没有让西周的局势好转。犬丘也没能完全避开外患,后来还是多次遭到戎狄的侵略。而且,匆忙迁都不仅让西周的政治尊严受到伤害,也让很多大臣不得不舍弃在镐京的利益,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这一举措,更多的是周懿王在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周面临的问题。
周懿王也清楚,光靠迁都和军事行动,解决不了西周的根本问题,所以他在内政方面也尝试了一些改革,想要整顿朝纲,革新法制与土地制度,挽回西周的颓势 。
在整顿朝纲上,他任命益公牧统辖百事僚,严令益公牧要按先王政令办事,明察确断,依法量刑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约束那些骄横淫奢的官员,让朝堂恢复往日的清明 。可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官员们早就习惯了腐败的生活,根本不把他的命令当回事,依旧我行我素,朝纲混乱的局面没有得到丝毫改善 。
在法制建设方面,周懿王对一些旧有的法律进行了更新,想要强化法律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他觉得只有大家都遵纪守法,国家才能稳定 。可在当时的环境下,法律的更新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社会秩序依然混乱,百姓们的生活还是苦不堪言 。
土地制度上,他也进行了改革,对分封制下的土地制度动了手术 。他想通过改革,让国家的土地分配更加合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国家收入 。但这些改革措施,因为触动了一些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制,最终也没能顺利推行下去 。
周懿王的这些努力,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他性格懦弱,缺乏强硬的手段和坚定的决心,再加上贵族势力的强大和社会矛盾的复杂,这些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西周的衰落趋势也没有得到扭转 。
在文化方面,周懿王有着独特的贡献。他在位期间,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提倡儒家思想,虽说儒家思想在当时还未形成像后世那样完备的体系,但他对仁、义、礼等观念的推崇,为儒家思想在西周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升道德修养,进而维护社会秩序 。在他的推动下,周朝的礼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各种礼仪活动变得更加规范、庄重,乐舞也有了更多的形式和内容 。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贵族们在举行祭祀、宴会等活动时,严格遵循着周懿王倡导的礼乐制度,人们在礼乐的熏陶下,行为举止更加得体,社会氛围也更加和谐 。周懿王的这些举措,对后世尤其是东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像在文化的长河中,投下了一颗闪亮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
后世对周懿王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他是个失败者,在位期间政治腐败、国势衰落,面对外患一味逃避,迁都之举更是被视为懦弱的表现,没能阻止西周走向衰落的命运 。比如《史记》就记载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直白地指出他统治时期王室的衰败 。但也有人觉得,他虽然最终没能挽救西周,但也做出了不少努力 。他尝试改革内政,想要整顿朝纲、革新法制与土地制度,还积极应对外患,组织军事行动抵抗外族入侵 。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为周朝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懿王的失败,固然有他性格懦弱、能力不足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当时西周面临的复杂局势 。政治腐败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外患凶猛,西周军事力量又在长期的消耗中逐渐衰落 。他在困境中努力挣扎,虽以失败告终,但也在历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