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最近又搞了个大动作,7支“朱砂行动”全球宣讲团浩浩荡荡地出发了。22号,印度这边派出去的宣讲团直接和日本外相岩屋毅会了个面,而且不是那种敷衍打卡——人家新德里电视台和“亚洲新闻国际通讯社”都说了,这7支宣讲团的目标就是全球宣讲,专门对着巴基斯坦的说法“打脸
印度最近又搞了个大动作,7支“朱砂行动”全球宣讲团浩浩荡荡地出发了。22号,印度这边派出去的宣讲团直接和日本外相岩屋毅会了个面,而且不是那种敷衍打卡——人家新德里电视台和“亚洲新闻国际通讯社”都说了,这7支宣讲团的目标就是全球宣讲,专门对着巴基斯坦的说法“打脸”,顺便防止联合国安理会听信谣言、被带节奏。7支队伍,超过50名成员,里面有国会议员、前部长,各路大佬都在名单里。据说他们要走遍32个国家和欧盟总部,这阵仗不是一般的“外交团建”,而是带着很明确的政治任务和信息战目的。
22号那天,和日本人聊完后,这宣讲团还要马不停蹄赶去印尼、马来西亚、韩国和新加坡,另一拨人则直接飞迪拜见当地政要。说白了,印度这波操作就是“多线作战”:一边主动出击,向世界各地高调讲自家故事;一边试图“抢占话语权”,让自己的版本盖过巴基斯坦的叙事。
而且这次不是简单的口头宣讲,印媒News18爆料,宣讲团还带着一份150页的材料,专门“揭露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别小看这150页,印度这次是抱着“有图有真相”的心态,力图把各种细节都摆出来,试图把舆论天平往自己这边拉。
看到印度这么卖力,巴基斯坦也不是吃素的。人家巴基斯坦国家广播电台直接报道,巴总理夏巴兹亲自点将,派前外长、人民党主席比拉瓦尔领队,组了个“和平主张”代表团,也开始全球宣讲。这阵仗说白了就是针锋相对:你有“朱砂行动”,我有“和平主张”。比拉瓦尔临出征还在外交部开了个简报会,话说得很明白——这代表团就是要在全球反击印度“炒作”印巴冲突、澄清帕哈尔加姆枪击案的“宣传”,告诉世界巴基斯坦其实一直在为地区和平稳定努力。
巴方代表团的核心诉求也不复杂:克什米尔、恐怖主义和水资源分配这三个老大难问题,才是印巴矛盾的根子。比拉瓦尔还专门点名印度,说印度把水资源“武器化”,这等于是在掀桌子,直接破坏了和平基础。巴基斯坦的《黎明报》也没闲着,社论里毫不客气地批评印度:长期煽动分离主义、资助恐怖组织,这些事都不能装作没发生过。巴方还要搜集更多证据,争取在国际舞台上“正名”,别让印度一家独大。
有意思的是,这场外交大戏背后,其实是新一轮印巴信息战的升级。两边的宣讲团像极了两支国际“带货主播”——各自拉着材料、证据、媒体资源,争抢全球舆论的“购买力”。谁能“种草”更多国家,谁在联合国、G20、东盟这些场合获得更多同情和支持,谁就能在国际议题中赢得先机。
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嘴仗,背后有着很明显的战略考量。印度这边主攻“反恐”叙事,试图把巴基斯坦标签成“恐怖主义输出国”,这其实是给国际社会打预防针,万一哪天真动手,也好“师出有名”。而巴基斯坦则反复强调和平、对话、地区合作,试图把自己塑造成理性、受害、愿意沟通的一方,顺便甩锅印度“破坏和平、操纵水资源”。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外交上的“例行公事”,但真要说起来,这种宣讲团“全球走穴”,其实是对传统外交方式的一种升级。过去靠大使馆递个照会、发个声明,现在可好,直接“组团带货”,不仅要和各国政府聊,还要和媒体、智库、公众“唠嗑”,让自己的叙事渗透到各个舆论角落。
不过,事情热闹归热闹,咱们得让新闻再飞一会儿。真要说“朱砂行动”到底有多大影响,目前还没有权威第三方数据,各方宣讲团的访问成果、具体见效,也都还要看后续的国际回应。从宣讲团阵容、材料厚度、访问国家数量来看,印度这次确实是下了血本——但国际社会真能买账吗?这得另说。
更别忘了,信息战的“有效性”从来不只是看谁嗓门大,还要看谁能拿出真凭实据。巴基斯坦这边甩出“水资源武器化”的新标签,印度那边则疯狂输出“恐怖主义证据包”,双方都在抢占“道德高地”。问题是,这种“材料对材料”的打法,外部世界会不会审美疲劳?各国会不会直接“左耳进右耳出”?这才是值得观察的点。
说到底,印巴这场“带货大战”,本质上是两国战略焦虑的集中体现。印度担心被“恐怖主义国家”形象拖后腿,巴基斯坦则怕自己在国际舞台上被边缘化。谁都想给自己先贴个“无辜受害者”的标签,抢到更多支持。但世界这么大,谁都不是傻子。无论你材料写得多厚、PPT做得多炫,真相还是得靠事实说话。就像股市里常说的,“消息再好也得有成交量”,宣讲团跑断腿,最后还得看各国的实际动作。
笔者认为,这场印巴“全球宣讲赛”,怎么看都有点像现实版的“外交带货直播间”。各位看官,咱们不妨多点耐心,让新闻再飞一会儿,看看最后谁能真正“出圈”,谁又会被打回原形。无论谁赢,国际社会都该多点理性,少点被高调宣传带节奏的冲动,毕竟,和平和稳定从来不是靠嘴皮子打出来的。
来源:太白走马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