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走进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亚精工)的精品装备事业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龙门柔性加工线和卧式柔性加工线正高效运转,MES系统实时呈现生产数据、物料数据和品质统计数据。“通过数字化改造,精品装备事业部效率至少提高了30%。”博亚精工资产管理
全媒体记者 韩秀嫣 通讯员 王自立
5月19日,走进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亚精工)的精品装备事业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龙门柔性加工线和卧式柔性加工线正高效运转,MES系统实时呈现生产数据、物料数据和品质统计数据。“通过数字化改造,精品装备事业部效率至少提高了30%。”博亚精工资产管理中心总监姜建华介绍说。
作为深耕高端精密装备制造26年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博亚精工通过持续9年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管理、设计到生产全链条智能化升级,多项核心业务效率指标提升超50%。“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以及国家级‘绿色工厂’的‘老把式’,玩转数字化‘新算法’后,最终把‘制造’变成了‘智造’,公司获评湖北省‘2024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并继续筹划申报国家卓越级智能化工厂。”姜建华告诉记者。
2016年,博亚精工迈出数字化转型第一步。为满足上市需求,企业率先引入用友ERP-U8系统,将手工记账转为电子化流程。“过去做月报需要至少一周,现在都是日清日结。”姜建华回忆道:“后来更新至U9系统后,财务数据实时更新,为后续转型奠定了基础。”
2019年,企业引入PDM系统,设计部门迎来关键变革——技术人员通过标准化编码规则,可直接调用积累数十年的图纸数据。“设计圆盘剪产品时,过去要翻找近十年的旧图纸收集资料,现在输入特征编码就能匹配相似零件设计图。”姜建华介绍,系统内沉淀的数千组参数化模型,形成海量资源的数据库,将产品设计效率提升一倍。
新工厂的投产成为转型“加速器”。2022年,博亚精工投资新建高端装备智能化工厂,MES系统覆盖了从订单下达到产品交付的全流程。生产主管现场演示了扫码报工流程:工作人员完成工序后,终端自动生成电子流转单,任务实时推送至下一环节。“过去派活需要人工通知,现在系统自动派单,工序衔接得到优化。”姜建华说,以刀箱产品为例,涉及十几道工序的生产效率提升30%,质量保障也上了新台阶。
智能化改造的溢出效应在绿色生产领域尤为明显。通过MES系统对设备能耗的实时监控,车间还优化了设备的运行策略。“过去设备空转耗电是隐性成本,现在系统会自动识别闲置设备。”姜建华表示,数字化管控助力企业践行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发展理念。去年博亚精工引入的NX工艺仿真系统同样发挥作用——技术人员输入参数后,系统自动生成三维模型并模拟工况。“此举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还降低了材料损耗。”姜建华说。
转型阵痛始终伴随技术升级。人才短缺是一大挑战,“既懂机械设计又通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仍是稀缺资源。”姜建华告诉记者,“每个公司情况不同,很难找到完全匹配的数字化转型人才,都是公司内部培养,逐步搭建数字化人才梯队,新系统也是我们一边摸索学习,一边使用。”
面向未来,博亚精工已明确数字化转型长期战略。除ERP、PDM、MES三大系统外,泛微OA和NXCAM数控机床编程系统等其他数字化改造系统也在逐步覆盖企业。“未来,我们计划推动ERP、PDM、MES等系统实现企业全覆盖,并进一步互联互通,构建覆盖研发设计、智能生产、运维服务的数字生态。”姜建华表示,随着新质生产力在车间扎根,博亚精工正以数字化为支点,掀起精密制造领域的革新浪潮。
…记者手记…
数字化转型永无止境
“电子系统每5-8年就需要更新迭代,就像手机系统需要持续升级一样。”博亚精工资产管理中心总监姜建华道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技术迭代永无止境。
博亚精工的9年转型历程证明,数字化不是一次性项目,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不断迭代的持久战。2016年起步时的解决方案,每年博亚精工都在不断升级,这种持续进化正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PDM系统上线只是开始,每年往知识库里添加新的参数化模型实现持续的知识积累,让系统越用越“聪明”,数字化转型的真正价值,在持续优化中逐步释放。MES系统从最初的简单报工功能,到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这种持续迭代的方式,避免了“一次性改造”带来的水土不服。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永远着眼于下一步。在这个数字时代,企业要么持续进化,要么被时代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来源:身边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