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速度终于赶上了短视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3:22 3

摘要:实际在2017年被Firefox浏览器的母公司Mozilla收购之后,这款曾经为1700万用户保存超过10亿篇文章的第二大脑,就已经进入了慢性死亡。

全球最大的稍后阅读工具Pocket宣布停服,它将在今年10月8日删除所有账户和用户数据。

实际在2017年被Firefox浏览器的母公司Mozilla收购之后,这款曾经为1700万用户保存超过10亿篇文章的第二大脑,就已经进入了慢性死亡。

在官方的公告里,用一段非常简单的文字解释了他们为什么要关闭Pocket:

具体来说,其实只有一条:

随着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不断演变,我们将资源投入到更符合他们浏览习惯和在线需求的项目上。

这款曾经代表着“稍后阅读”精神图腾的产品,它的象征意义,正在被一个新时代迅速解构。Pocket的式微,与其说是一个产品的失败,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在AI浪潮席卷一切的当下,我们或许真的不再需要“稍后阅读”了,同样,可能也不再有“稍后写作”。

稍后本来就不存在

Pocket成立于2007年。

与它的一众同侪,如Instapaper,诞生于一个信息爆炸初期、但个体处理能力尚未迭代的时代。

有个许久不被提及的词,用来形容那个时代——信息爆炸。那时的网民贪婪地刷着RSS、Twitter、各个博客与论坛,在Google简洁的搜索窗前连接全世界的连接。

在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帮助他们筛选信息的时候,总有一种“这个似乎有用,但现在没时间细看”的焦虑。于是,“加入稍后阅读”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将那些未读的文章、视频存进去,就等于我们已经拥有了它们,或者至少,拥有了未来某个时刻从容阅读它们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病,反映了用空间换时间的幻觉。我们将数字内容从一个即时性的信息流中“拯救”出来,安置到一个专属的、看似永恒的“冷宫”里,期望在未来的某个“良辰吉日”——通常是通勤路上、午休间隙,或者某个百无聊赖的周末午后——再将它们“解冻”。

Pocket们扮演的是信息管家的角色,更是焦虑的缓冲带。曾几何时,它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不至于手足无措,相信自己总有办法对抗遗忘。然而,这种“稍后”的承诺,本身就内含着一种与信息即时性的对抗,一种对深度阅读价值的坚守,以及一种对个人时间掌控能力的自信。

可悲的是,这种自信在今天看来,越来越像一种天真的错觉。我们Pocket里的文章,有多少真正被“稍后”阅读了?恐怕大多数都和健身房年卡一样,成了自我安慰的摆设。而AI的到来,则从根本上动摇了“稍后阅读”的根基。

当阅读变成一种“即时”行乐

为什么说AI时代不再需要“稍后阅读”?因为“稍后”所隐含的“等待”和“延迟”,正在被AI无情地压缩。

首先,你想看什么,立刻就能看到。这里的“看到”不仅仅指找到信息源。过去,我们看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会去搜索相关文章,然后筛选、收藏,等待有空再读。现在,你完全可以直接向AI提问。

无论是DeepResearch这样的整合型研究工具,还是GPT-4、Claude这类大型语言模型,它们都能在短时间内针对你的问题,从海量数据中检索、筛选、总结,并生成一份相对完善的报告或答案。你无需等待记者采写、学者著述,AI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你的专属“写稿人”。信息的获取,从“等待投喂”变成了“按需定制”。

其次,你想用多长时间看,就能用多长时间。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点出了AI对阅读体验的重塑。面对一篇万字长文,过去你可能因为畏惧其长度而选择“稍后阅读”,结果往往是“永不阅读”。现在,AI可以帮你提取核心观点、生成摘要、列出关键论据,甚至将复杂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解释。你可以在几分钟内掌握文章的精髓,如果仍有兴趣,再投入更多时间去研读原文。AI如同一个阅读加速器和减速器,它赋予了你掌控阅读节奏和深度的灵活性。时间不再是稀缺资源,或者说,AI通过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变相“创造”了时间。

“稍后阅读”的本质,是对抗信息过载和时间稀缺。但当AI能够以近乎无限的算力,为我们提供即时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时,“稍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自然就大大降低了——你为什么会担心错过一些信息呢?你下次需要的时候,直接向AI提问就行了。

文字内容,在消费端,其获取和理解的速度,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了短视频的“即时”行乐。

写作进入5G时代

更具颠覆性的,或许发生在创作端。如果说AI让“稍后阅读”变得多余,那么它也可能让“稍后写作”成为历史。

让我们用女工作家范雨素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在豆瓣上,有人将她的文字评价为经典文学作品与个体经验巧妙熔炼的典范。

她的存在,本身是一种写作者的矛盾——正因为她是基层劳动者,她才拥有这样的视角。而正因为她拥有基层劳动者普遍不具备的文字表达能力,她才得以写出那样的文字。

范雨素就像是一支笔,将来自文学经典著作的那些华丽的文字墨水,写成专属于她自己的独特故事。

但遗憾的是,范雨素太少了,与她有同样视角的人,往往根本不能像她那样自由顺畅的用文字表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内容的分发门槛,但内容的创作门槛,尤其是书写“看得过去的文字”的创作门槛,依然高耸。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清晰、准确、生动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文字素养,依然是少数人的“特权”。我们看到无数鲜活的故事、深刻的洞察,因为表达能力的匮乏,而湮没无闻。

而AI正在改变这一切。

在当下,人们普遍认为AI最擅长的是对既有文本的解构、重组与风格化再创造,但最缺乏的是灵魂。这意味着,想要让AI生产出既有皮囊,又有灵魂的文章,需要的不是皮囊(写作方法)而是灵魂(生活经历)。

这让我不禁想到,AI最能赋能的,反而是那些最不擅长表达的人,比如与范雨素相同的基层劳动者。

世界上拥有丰富生活经验和独特故事的劳动者不计其数,但具备范雨素般文字天赋与表达技巧的,终究是凤毛麟角。在过去,无数值得被倾听的声音,因为书写能力的门槛而被埋没。

AI的出现,则预示着一种转机。设想一下,一位并未受到良好教育的普通环卫工人,如果能长期与一个AI助手交流日常,记录点滴感悟,那么这个AI或许有朝一日能以精湛的笔触,为他整理出一本个人回忆录。这并非天方夜谭。

许多职业写作者之所以对AI的崛起感到焦虑,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更多依赖于对他人生活的观察与转述,自身的体验反而相对单薄。当AI赋予了更多普通人自我书写、自我表达的能力时,这类“代言人”式的写作者,无疑将面临最直接的冲击。

从这个角度讲,AI并没有取代人类写作,而是压缩了人类写作的延时。

在过去,当你要写一本历经十年生活积淀的作品时,你可能需要额外闭关一年才能完成它。但现在,你要写一本历经十年生活积淀的作品,你只需要十年的积淀本身,和额外的一两个小时。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未来决定一篇文字能否产生的,不再是作者的“写作能力”,而是作者的“表达意愿”和“生活体验”。写作的门槛,从技巧层面,大幅降低到了意愿与阅历层面。那些曾经因为“不会写”、“写不好”而沉默的故事,将有机会被讲述。那些深藏于个体经验中的智慧,将有机会被分享。

我之前曾在《少读点书,多刷刷抖音吧》中讲过,短视频早已经是一种新时代的“普通话”,那里沉淀着大量未结构化表达的社会知识。

文字的速度,在创作端,也因为AI的加持,终于赶上了短视频的速度。

人要活在机器之外

文字的速度终于赶上了短视频,无论是阅读还是生产。

短视频以其直观、刺激、快速反馈的特点,在过去十年重塑了全球的内容生态。文字,这种古老而强大的媒介,在AI的武装下,似乎也找到了与之抗衡,甚至融合的路径。

但这并非没有代价。当一切都追求“即时”,深度思考的空间是否会被压缩?当AI能够“代笔”,原创的价值如何衡量?当“看得过去的文字”唾手可得,我们对文字的审美标准是否会滑坡?人作为一个有机体,能否跟上一个机器大生产的内容时代?

然而,从一个更宏观的叙事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解放,初期总会伴随着混乱、焦虑与价值重估。马车夫也曾憎恨汽车,手写书吏也曾抵制印刷术。但历史的车轮终究向前。AI赋予文字新的速度,也赋予了更多人执笔的权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Pocket的“消亡”,都像一个隐喻。它曾经是一个数字的外脑,用来存储那些我们的生物脑放不下的信息。直到今天,这个外脑也被信息炸掉了。因为一个更迅猛、更直接、也可能更混乱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但AI始终没有取代你,AI没有办法代替你去经历人生、体验命运、连接你我。它只是在你已经经历完这一切之后,耐心的倾听、恰当的引用、精准的表达成文章。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的诞生,本身就是这一趋势的例证,因为这篇文章就是AI生成的。但如果没有我之前积累下来的一些即刻和文章,它就不可能完成。

而这些积累,全都来自离线空间,来自那些远离机器的场域与交谈。

来源:孙哥讲科技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