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周前偶然刷到视频,一个拥有包含清华在内,三个硕士学位的海归富二代,主动在大理过着,每个月只花100元的流浪生活。事后给他私信,约他来我园子喝茶,想着有意思就写,没意思全当闲聊。
转眼大半年没更关于大理的人物故事。
一周前偶然刷到视频,一个拥有包含清华在内,三个硕士学位的海归富二代,主动在大理过着,每个月只花100元的流浪生活。事后给他私信,约他来我园子喝茶,想着有意思就写,没意思全当闲聊。
土拨鼠在大理
初次见面,他并不拘谨,三十多岁,身上还有股少年般的纯真之气,还随身带着,一个破旧的松鼠娃娃玩偶;过着流浪生活,不修边幅但也不显邋遢浑浊;五官单看没一个好看,神似土拨鼠,个人气质散发的磁场,却让人感到舒服安心。
小伙子其实挺有个人气质和魅力的
用我看人的视角,他的本我,还没被世俗裹挟,接受集体强加给个体的社会化改造,是个"活着且在思考与体验中"的人,于是约他采访,有了此文。
土拨鼠在准备旅行装备
土拨鼠生于1993年10月份,天秤座。父母是初中同学,高中毕业后,去外面念了大学,毕业后,又去上海发展事业。
上海出生的土拨鼠,很快被送回辽宁喀左县的姨姥姥家照顾,一岁左右才被接回上海,跟随父母住在厂里的职工宿舍。
土拨鼠在印度靠云南的地方 长的和中国人有点像,他说加了黑白滤镜就像一家人了
据他回忆,那时家里条件还很艰苦,因为生活不方便,父母又在工厂附近,租了个四五十平的老破小公寓。
当时土拨鼠还小,模糊的记忆中是温暖的感觉,一家人能聚在一起。
后来父母实在太忙,没时间带他,才三四岁,土拨鼠就被送去了寄宿制幼儿园。
土拨鼠小时候
后来父母事业有所发展,家里换了一百多平的大房子。从他五六岁开始,父母常吵架,土拨鼠也被送去读私立寄宿双语小学,只能每个周日回家跟父母相聚。在他三年级时家里又搬到浦东更好的小区。
小狗抱着的鸭鸭,就是土拨鼠的松鼠玩偶
随着搬家次数越多,房子住得越大,土拨鼠的精神却感到越发痛苦,小小年纪的他,那时就觉得赚钱没什么意义。
土拨鼠四年级时,全家技术移民新西兰,父亲大多数时候,都在国内做生意,妈妈则留在新西兰陪读,照顾儿子的生活。
大一第一年回新西兰和高中朋友去爬山
在土拨鼠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就是打,他又倔,打不服,因此那时很讨厌父亲。
土拨鼠的母亲,刚到新西兰时,各方面也觉得不适应,在家与儿子关系也疏离,身处异国他乡,双方隔阂与孤独感越发严重,母亲平时虽然不打他,但也不知道怎么哄他,给不了他亲情的温暖。
土拨鼠年岁渐长,母亲也在新西兰,逐渐找到自己的爱好,自费拍了一个关于诗人顾城的纪录片,在一个公益性的华人话剧社做导演和编剧。
土拨鼠和高中时的同学
对土拨鼠而言,肢体的打,所带来肉身的疼痛还好,情感上的不被理解,才是他痛苦的根源。
土拨鼠出国前所上的寄宿学校,语文老师刻板,讨厌他调皮捣蛋,有时会为难他。数学老师很喜欢土拨鼠,他也是课代表,出国前数学老师打电话各种叮嘱他,那种温暖的感觉,是父母从没给过他的。
土拨鼠在印度
出国后,语言问题土拨鼠一直是被动适应,过去四五年,沟通和文化上的隔阂才逐渐减少。
新西兰华人少,只有一个同年级不同班的男生,成为他唯一朋友,两人从小学一直玩到十四五岁,经常一起在家打游戏。
20 17年在法国读商学院第一年
初一左右在学校篮球场上,土拨鼠被当地的孩子王霸凌,对方还是老师的孩子。
从小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家人回应,土拨鼠并未将此事告诉父母,后来遇到霸凌他的人,只能主动离远绕着走,避免冲突。
直到高中后,土拨鼠才相对开心,生活有了色彩,一是谈恋爱,二是找到兴趣。
大三时 住在澳洲本科学校里 澳洲学校没有住宿的 但有些那种小房子是包吃住 挺贵 有一种社团的感觉 全男的
土拨鼠高中念的男校,在活动中跟女校的学姐认识了,也是华人,在一起一个月,对方突然提出分手,说他不够男人,初恋失败的土拨鼠伤心至极,甚至开车到女孩楼下,看着窗户发呆。
据他回忆,高中之前,很多年的记忆,都像丢失了,记不起细节。可能因为痛苦,心理防御机制,让他回忆不起来那些年发生的很多事。
学习上土拨鼠没怎么努力,成绩一直不错,高考发挥很好,不想去英美,对于排名又不看重,想到悉尼有个大一届的学长是朋友,于是报了新南威尔士大学,金融和哲学的文商科双学位,顺利拿到了学位证书。
本科毕业后,土拨鼠做了些兼职工作,在家煲鸡汤做外卖也挣了些钱,为了等女友毕业,继续留校读金融硕士,他想等毕业了,两人能一起去法国继续读书。
在巴黎HEC读研究生的第一年 跟中国的留学生 除了mba他们都是全国top的本科学校过来的
于是在巴黎高商hec 又读了管理硕士,研二的时候,因为女友要回国,土拨鼠就用交换项目,去清华大学念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呆了一年半。
回到祖国,搬到清华大学男生宿舍住的土拨鼠,突然意识到比跟女友同居时更开心,复盘起双方在各个方面的价值观都不同,女友又总是试图去改变他,这让他在亲密关系里无形中感到非常压抑,于是提出了分手。
19年底从北京回巴黎 在海关
在清华念书时,土拨鼠交往了一个比他大三岁的韩国女友,对方在清华美院雕塑系念博士,打乒乓球时认识的,交往后发现女方性格很软,习惯忍让忍耐,土拨鼠并不欣赏这样的性格;分手后,校外公司来招聘,他又遇到一个比他大一两岁的女生,展开交往。
2018年在北京做近视矫正手术
19年在清华大学修满学分后,还未完成毕业论文的土拨鼠,计划回巴黎找实习,20年回到巴黎,在奢侈品咨询公司工作。
这次工作经历让土拨鼠发现,自己不适合奢侈品行业,他也无法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工作,仅仅一个月就辞职了。
旅行中的土拨鼠
没有朋友,颓废在家,从早到晚,除去睡觉时间都在打游戏,饿到胃痛都不会吃,直到胃痛反复袭来,直到无法忍受,他才会去随便找点东西吃。
这样的颓废生活过了三个月触底反弹,土拨鼠开始出门社交,想到自己一直很喜欢做菜,在中餐馆找到了后厨的工作。
没有颓废时期的照片,这张示意下
工作内容是搬运货品,切菜备菜,收拾洗碗,给主厨打打下手,下班回家后打打游戏,他对此感到充实快乐。三个月后,因老板刁难,他主动选择了辞职。
有规律的生活,让土拨鼠的精神状态调整好了,土拨鼠找了份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做教育的初创公司做市场营销,干了快两年,工资跟生活持平,略有结余。
土拨鼠童真童趣的一面
为了解决与女友之间的出现问题,双方共同去做专业的伴侣心理咨询,这也让土拨鼠接触到了心理学,以及了解到心理学的重大益处。
启蒙他的第一本书是《也许你该找人聊聊》,后来又看了马特写的系列,对关于上瘾的书《空洞的心》印象深刻。《你所知道的恶魔》关于记录监狱罪犯的书,他不再以审判的眼光看待他人,认为如果自己经历了类似的事,不一定比对方做得更好,心理学的让土拨鼠更有同理心。
土拨鼠在印度
离职后,土拨鼠受法国同事,穆斯林朋友的邀请,去印度参加为期三天的婚礼,告别朋友后,他又在印度旅行了三个半月,在尼泊尔呆了两周。
土拨鼠在印度朋友的婚礼
他说印度在某种程度上,治愈了他,那种与他人有种被玻璃隔绝的孤独感,消失了些,他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土拨鼠在印度
土拨鼠大三时,在非洲乌干达呆了两个月,那个时候,他就觉得只要精神,心理,情感上足够了,物质上的匮乏,其实没那么重要,在印度也是同样的感受,甚至更强烈。
土拨鼠拍于非洲的照片
从印度回到法国,新西兰国籍的土拨鼠办了中国团聚签证,回上海处理完签证的事就去了成都,在米唐青旅前后做半年多的义工。两三个小时体力活,换取基本食宿,法国存下的工资补贴生活,一个月花一千块左右。
土拨鼠拍于非洲的照片
在成都钱快花完了,回上海参加友人婚礼的土拨鼠,想着火车票的钱都花了,干脆找份印度后厨的工作,但印度餐厅只招印度人。
土拨鼠到其他餐馆找工作,因为应聘时就实话实说只干一个月,店家本来同意,但试工后又以他只干一个月而辞退他。
土拨鼠在印度
在招聘网上看到有日结,交了500介绍费给中介,土拨鼠体验了啤酒节洗碗,开荒保洁,搬运,排队当黄牛,充场子,垃圾清理工,酒店宴会厅服务员,打包快递……
土拨鼠做日结认识的朋友,喜欢洗碗那种及时反馈 两人是少数享受日结工作的
日结一般不提供食宿,土拨鼠住在废弃的楼层,厕所,空置门面,星级酒店的宴会厅,带个防潮垫和毯子倒头就睡,兼职包饭时就吃饱一点,自己花钱时,吃点燕麦馒头。
折腾了一个月,挣了四千不到,存下两千,作为盘缠。
土拨鼠在印度时
在上海做日结期间,陆续见了些亲戚。
在三甲医院工作的表嫂,说他没苦硬吃,小姨父在外企工作,中高层管理,觉得他挺酷的。大姑是公务员,让土拨鼠别受罪,找个收入高的工作,不行让家人托托关系。父亲问他研究心理学的进展,有什么成绩。母亲不知道为他骄傲,还是为他担忧,不看好,也知道阻止不了。
土拨鼠在印度
2024年12月初,土拨鼠来到大理,参加各种活动,了解各种不同的创新教育体系,平时在慈缘斋之类的免费素食餐厅吃饭,在户外搭帐篷睡,通勤基本靠走步,一个月只花一百块钱,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看书和做自己喜欢事。
土拨鼠在大理
目前在做的有"未成年日结工作平台",或者叫做青少年社会实践游学平台,由家长出钱给孩子发工资,让孩子有机会探索不同的行业,接触不同的人,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流浪体验活动。在线的无领导心理学团体。读书会,以及home school家长的访谈。
土拨鼠在大理
土拨鼠说,他最早想考心理咨询师的证,申请一个离女儿近的学校,当他把外网心理学视频,搬运到国内,得到很多读者留言,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也积累了十万多的粉丝。他才意识到,自己不想做一对一,针对个体的心理咨询师,而是想在宏观层面传播心理学知识,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土拨鼠在大理
我是在采访前,从土拨鼠的朋友圈知道,他还有一个九岁多的女儿,土拨鼠对此并不避讳,十分坦然。
他说是念大三时,在非洲旅行认识了一个俄罗斯裔的美国女孩,他看对方很漂亮,提出他出钱骑摩托一起环游乌干达,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了快一个月。
土拨鼠在乌干达
旅行结束,土拨鼠回了纽约州的伦斯勒理工,女孩回了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某天土拨鼠又出机票钱,邀请女孩来纽约玩,住青旅的上下铺。一天两人都喝多,迷糊中发生了关系,第二天觉得挺尴尬,双方都没有好意思开口聊是否避孕了。
三个月后,女孩在网上告诉他自己怀孕了,女孩当时没有什么想法,土拨鼠说孩子如果她想生下来并给自己,他愿意养。
土拨鼠的电脑上贴着女儿的照片
女孩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只身来到新西兰,土拨鼠的妈妈负责照顾孕期的女孩,土拨鼠当时还在澳洲读书。
不料双方竟因争执,打起来了,女孩决定不把孩子给土拨鼠家,对此土拨鼠没有阻拦,女孩回到美国,真的把孩子送给了领养家庭,很快女孩就后悔舍不得了,又把孩子抱回来了自己养。
土拨鼠14年在美国交换,学期开始前去美国农场做义工 和同时做义工的2个中国留学生
几年后,土拨鼠的父母,给女孩在美国买了一套房子,让孙女有个基本安定的住宿。土拨鼠说,自己最初因孩子,提出跟对方谈恋爱尝试共同生活,但对方不想去澳洲找土拨鼠,于是作罢,后来他内心不想跟孩子妈妈,有太多情感纠葛,就没提过这事了。
现在女孩把孩子当做精神寄托,这几年经济困窘的土拨鼠,不能常飞美国,一年也只有一次,在孩子暑假时,跟女儿在国内见面相处的机会,还不一定能见得到。
土拨鼠在旅途中
我看他把女儿的照片,贴在随身携带的电脑上,一个眼神中透着聪明劲的混血小女孩,像洋娃娃样精致的长相。
采访中,我跟土拨鼠说,一个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爱的人,一直在内耗,解决心理创伤导致的问题,一是很难对赚钱产生动力,二是很难有能力真正去爱他人。
土拨鼠很喜欢狗狗
土拨鼠在采访时总是一阵阵沉默,回忆不起很多事情,表达上总是用模糊不清,表意不明的代词,不知道是创伤未被彻底疗愈的表现,还是他在思考,想尽可能准确描述。
他说他曾迫于道德,想要去修复与父母的关系,但失败了,现在他已经不想主动去修复了,因为他内心,对父母天然的感情基础很薄弱,没动力也没必要为此去做些什么。
土拨鼠在印度
土拨鼠说,他对父亲,人格上是尊重的,白手起家,对家庭也很有责任感,有钱后也没有变坏,染上不良恶习,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生活方式也很自律,父亲在某种传统意义上,肯定是一个好男人,为了家庭奋斗,奉献自我,但父亲缺乏感性和细腻的那一面。父亲穿名牌,坐游轮,开奔驰,打高尔夫,价值观上也与他背道而驰,双方想跟对方靠近,能意识到问题出在哪,但父亲没有能力去改善关系,土拨鼠没有意愿去改变,因为他从小已经习惯了这种疏离感,自童年时代起,就与父亲缺乏了感情基础。
土拨鼠和狗狗
土拨鼠对妈妈的感觉就是讨厌,看不起,对于她做的事,她这个人,她说的话,都让土拨鼠觉得很低级。
比如母亲常说,谁都是第一次当妈妈,不要对她太苛刻!抱怨土拨鼠就是上天派来折磨她的,自己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才有了这种儿子。
2019年底在北京
记得一次土拨鼠在稻城做义工,想要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认识一下藏区的小朋友们,母亲到了一见面,就当着那些小孩的面,脱口而出,这就是你说的那些农村小孩啊!母亲完全不考虑这样说,会不会伤害到藏区孩子们自尊心,土拨鼠质问她,怎么这么说话,母亲却觉得儿子在挑事,质问他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相处,她不远千里来一趟,为什么非要搞成这样。这种感觉让土拨鼠窒息。
在成都办活动 24年10月份
十二三岁,父亲的教育方式,从打人改成说教,但土拨鼠仍旧觉得,本质上没有改变,父亲会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灌输给他,也不管土拨鼠是否认可他所说的,情感上天然的疏离隔阂,后天的价值观也不同,土拨鼠从被动沉默,单方面听着父亲说教,到后来主动拒绝跟他们聊。
Home school 访谈录
毕业之后土拨鼠基本能养活自己,又对物质生活没有欲望,父母无法让土拨鼠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来,慢慢意识到彻底管不了后,就不怎么干涉了,也支持土拨鼠能自己喜欢的事,希望他开心。
土拨鼠在印度
对于父亲的发家史,土拨鼠不太关注,大概知道父亲最初在国企工厂工作,公转民改革父亲接管工厂后做玻璃幕墙,赶上了大基建时代,在房地产行业赚到钱,生意越做越大,房子也越搬越大,而土拨鼠,却感觉家的味道,越来越淡,与父母,越来越远。
土拨鼠家在上海的别墅带电梯
虽然跟别人介绍自己是辽宁人,但没有在东北生活过,对上海没有归属感,从小上寄宿制学校,少年懵懂,又去了异国他乡,成年后在不同的国家求学,旅行,搬家,从小与父母之间,没有形成那根彼此牵挂的线,他像风筝,越飞越远。
听完他的故事,对于他作为高学历的海归富二代,选择流浪生活,我一点也不奇怪。
土拨鼠在稻城
深夜结束采访,他在我园子选地方搭帐篷,因为猫扒拉他的帐篷,他拿着睡袋防潮垫,想睡淋浴间,我说淋浴间太狭小潮湿了,他说睡在小的空间里,他更有安全感。
我想到了,那个四五岁,住在上海老破小公寓,却感到无比幸福的小男孩。
只是,一切都回不去了,那些未曾得到的,只会永远失去。
[微风][微风][微风]
感谢对此文评论,点赞,转发
感谢真心支持戴梦写作的朋友赞赏此文。
来源:Demo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