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 2021 年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汽车行业以来,小米汽车便备受瞩目,热度居高不下。从首款车型 SU7 的亮相,到如今 YU7 的预发布,小米汽车每一次动作都能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自 2021 年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汽车行业以来,小米汽车便备受瞩目,热度居高不下。从首款车型 SU7 的亮相,到如今 YU7 的预发布,小米汽车每一次动作都能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
然而,在这高关注度的背后,争议也如影随形,从最初被调侃为 “保时米”,到如今 YU7 被称作 “法拉米”,小米新车为何总是陷入争议的漩涡?
借鉴还是模仿?
小米 SU7 上市之初,因其外观设计与保时捷部分车型有相似之处,被不少人戏称为 “保时米”。
从车身线条到整体造型,小米 SU7 确实与保时捷的设计样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神似,这难免让人联想到当年众泰汽车因模仿保时捷而被称为 “保时泰” 的情景。
尽管小米方面或许并未有意抄袭,但这种相似性还是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在汽车设计领域,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品牌辨识度至关重要,消费者往往会对具有原创性设计的车型给予更高的评价。小米 SU7 在设计上的这种相似性,使得部分消费者和行业人士认为其缺乏足够的自主创新,在品牌形象塑造上难以摆脱模仿的阴影。
而此次小米 YU7 的出现,又因采用了动感的轿跑 SUV 设计,与法拉利旗下的 Purosangue 车型颇为相像,被网友冠上了 “法拉米” 的称号。这
一现象再次将小米汽车的设计风格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汽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但频繁出现与其他知名品牌车型相似的设计,无疑会让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产生怀疑。小米汽车需要思考如何在设计上形成独特的品牌 DNA,摆脱这种因设计相似性而带来的争议困境。
信任危机的根源
小米汽车在宣传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然而,部分宣传内容与实际产品表现的差异,却成为了引发争议的重要导火索。
以小米 SU7 Ultra 版为例,其曾大力宣传的 “赛道性能” 碳纤维前舱盖,宣称拥有双风道设计,不仅外观独特,内部结构也经过精心改良,能够为轮毂散热,雷军在直播中更是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细节。
但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有车主和业内人士实测发现,前舱盖的开孔纯粹是装饰,所谓的 “双风道高效导流” 根本无法引导气流,散热性能也毫无提升。拆解对比后,其内部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相同,仅减重 1.3 公斤,却要消费者支付 4.2 万元选装。这种宣传与实际严重背离的情况,瞬间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纷纷指责小米汽车虚假宣传,导致小米苦心经营的信任大厦开始动摇。众多车主集结起来维权,要求退车退款。尽管小米后来道歉,并给出了 2 万积分(约合 2000 元)的补偿方案,但这在车主们看来,简直是 “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弥补他们内心的失望与愤怒。
此外,小米 SU7 Ultra 原本宣称拥有 1548 匹马力,这一数据相当亮眼,吸引了众多追求高性能的消费者。然而,在后续的 OTA 更新中,小米却悄悄将马力限制至 900 匹,若车主想要解锁全部马力,还需前往赛道完成考核达标。
这一操作让车主们感觉自己花了顶配的钱,却买到了一辆 “阉割版” 的车,心理落差极大。小米对于此事的回应,也未能让车主们满意,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这种在产品性能宣传上的前后不一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使得小米汽车在市场上的口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从 “网红车” 到 “实力派”
从 “保时米” 到 “法拉米”,小米新车争议不断,背后反映出的是小米汽车在设计创新、宣传策略以及产品安全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小米汽车而言,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站稳脚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就必须认真对待这些争议,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争议的困扰,实现从 “网红车” 到 “实力派” 的转变,在汽车行业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