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856万失信者,两个多月增长近6万5000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1:56 2

摘要:4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其中的“执行案件办理情况”为,全国法院受理首次执行案件273.4万件,同比增长7.98%。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数延续负增长趋势,同比下降9.85%,完成信用修复超过40万人次,努力帮助被执行企

4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其中的“执行案件办理情况”为,全国法院受理首次执行案件273.4万件,同比增长7.98%。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数延续负增长趋势,同比下降9.85%,完成信用修复超过40万人次,努力帮助被执行企业与个人重塑信用,助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尽管2024年,是十年来中国失信名单人数首次下降的一年,新增245.7万人,同比下降23%。可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披露,截至5月16日,全国公布中的失信被执行人有856.83万。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3月4号,全国失信人数总数是8501494人 ,仅仅过了两个月多月到5月11号,这个数字就变成了8566092人 ,增长了近6万5000人!平均下来,每天都有好几百人被新增到失信名单里。

再将数据统计拉长,2020年3月17日,全国失信人数总数为574.3124万人,到2024年12月26日的8501381认 ,4年多时间增加了约276万人,增长了将近48%。

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变,2023年2月1日时还没突破800万,8天后就增长到800.1692万人,8天时间增加了7638人,平均每天增加将近1000人。哪怕是在2025年。最高法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法院受理执行案件(不含恢复执行和保全案件)944.51万件,同比下降5.50%,其中受理首次执行案件887.12万件,同比下降6.34%,全国法院新纳入失信名单245.7万人次,同比下降23.4%,可到了今年上半年的三四月份,数字又开始上升。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对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包括不能坐飞机、软卧,不能住星级酒店,不能买房,子女不能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9条。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界定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并有下面六种情形之一的,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六种情形是:以伪造证据、暴力等方式妨碍执行的;以虚假诉讼、转移财产等方式规避执行的;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违反限制消费令的;拒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其他有履约能力而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会录入最高人民法院的名单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公布。公布信息包括公司名称、自然人姓名和身份证号、失信具体情形等。

自此,“失信被执行人”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被正式提出。2014年、2016年多部门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失信人被限制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信用卡、限制担任企业高管,并扩大为30多个领域的55项惩戒措施。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改变是,原规定中,判定有履行能力但不执行,且符合六种情况的人为失信,修改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执行的,就是失信,不需要叠加其他情况的认定。现实中,因“有履行能力但不执行”而被划入失信名单的人是最多的。

对个人而言,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生活方方面面都受限制。不能坐飞机、高铁,住不了星级酒店,出行和生活品质大打折扣;想贷款买房、买车,基本没可能;孩子上学也可能受影响,比如不能上一些高收费的私立学校。

对社会来说,失信人员只增多不减少,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大家都不敢轻易和别人合作、交易,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转自第一法商

来源:法律与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