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伊始,钢琴沉稳地开启柱状和弦连续行进,祖克曼手执琴弓悄然进入。随着旋律的推进,即便是对于强力度的句式演奏,祖克曼以清晰干净的换弓避免了爆破式音头的出现,这种换弓技法很好地阐释了勃拉姆斯作品中“呼吸间隙”式动机的表达。副部展开处的漫长声
文 | 何佳羽
5月16日,小提琴家平夏斯·祖克曼与钢琴家谢·沃斯纳在长沙音乐厅奏响勃拉姆斯作品专场音乐会。
《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伊始,钢琴沉稳地开启柱状和弦连续行进,祖克曼手执琴弓悄然进入。随着旋律的推进,即便是对于强力度的句式演奏,祖克曼以清晰干净的换弓避免了爆破式音头的出现,这种换弓技法很好地阐释了勃拉姆斯作品中“呼吸间隙”式动机的表达。副部展开处的漫长声线交替中,小提琴力度的把控并未呈现极致的弱,而是以留白的形式给钢琴留下渐弱的空间。第二乐章,祖克曼通过平稳的运弓,以及轻微的弓压变化,凸显出左手揉弦对力度层次的影响,他对于弱力度的处理在于上半弓弓段的使用及弓长与音符时值的匹配性。第三乐章,在清晰换弓与运弓力度的变化下,小提琴发出了饱满甘醇的音色,换弦与换把的细微处理则再次呈现出作曲家严谨细致的创作理念。
勃拉姆斯在创作《G大调第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奏鸣曲体裁,小提琴的声线效果还是会略弱于钢琴声部,于是在第一乐章中,沃斯纳以略微厚重的音色来权衡小提琴之间的关联,祖克曼则变化弓弦接触点及用弓长递增方式推进句式的发展。音乐极具对比性的中段,适时回收右手控弓力度以便更好地把旋律向上推升。当钢琴叩响民歌式主题旋律时,进入到第二乐章对死亡的思考,小提琴在演绎过程中,弓弦接触点在从中间到不完全靠近琴码的间距中配合着不断变化揉弦的幅度,以增强音乐效果,最后把弓速减慢并使其接触点逐渐靠近指板,以此表达对死亡的轻声告别。与无痕换弓技法不同的是,祖克曼在第三乐章使用“呼吸间隙”式换弓,是为了让音符演绎更加清晰,旋律更加轻快,这种弓法的弊端是如果停顿时间过长,容易使旋律显得松散,他的解决办法是用不间断揉弦方式增加旋律的连贯性以弥合其空隙。整首作品中,祖克曼与沃斯纳在保持着句式呼吸丝毫不差的同时,以钢琴多元化的和声织体与小提琴单一渐变声线相互交汇,连成一线。
《d小调第三奏鸣曲》是下半场的重点,这部作品更具戏剧性,四个乐章的内容及结构使其更接近交响乐规模,小提琴的难点在于如何组合不同的演奏技法解读其内在的音乐语言。祖克曼在第一乐章主部使用紧而短的手臂式揉弦,右手运弓以线性逻辑构建递增或递减的力度层次变化,钢琴在织体的转变中以跳音三连音节奏型一步步推动旋律的发展。展开部中,小提琴展现轻盈细微的换弦技巧,并以颗粒性解读无穷动式模进的平稳推进。再现部的不匀称乐句中,祖克曼以快速换弓保持长句式的歌唱性,沃斯纳则以连续切分音的伴奏织体改变乐句重拍的位置,体现出“和而不同”的哲学意蕴。第二乐章,小提琴家以聚焦在指尖的揉弦触碰人心,句式末的渐弱部分以揉弦渐少渐无来表现其内心的情感。作曲家把再现部的主部与副部进行了变奏,弦乐音域在高八度环绕,与年轻时的演奏相比,祖克曼的音色变得更加直白,与此同时钢琴的织体更加丰富,增加了主题的流动性。最后,随着小提琴下弓的轻微提起,渐行渐远的尾音营造出无限延长的意象。第三乐章,弦乐的揉弦放松且随性,以中下弓位置快速进行跳音演奏,每个休止符的处理都非常贴合地与钢琴进行旋律交替,以示旋律中所表达的不确定性。最后一个乐章祖克曼以高频率手臂加手腕的方式揉弦,在下半弓单双音切换时,整弓换弓力度保持一致,让单双音主题旋律成为一体,彰显出戏剧张力与情感冲突,进而衍生出“不同而和”的意境。
祖克曼的演绎清新自然自成一格,他常将重心放置右手,讲究以不同的运弓方式配合左手演奏技法阐释作品的内涵。我们可从这场音乐会中“和而不同”到“不同而和”的演绎悟出:音乐无国界,演奏无终极,正是每个看似微小的细节,组成了音乐家恢宏如宇宙的艺术观。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