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恩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4:47 2

摘要:尼克松,1913—1994,全名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共和党人,美国第37任总统,政治家。生于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爱尔兰人后裔。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37年至1942年在加州做律师。1946-1950年,先后当选为众议员、参

尼克松

尼克松,1913—1994,全名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共和党人,美国第37任总统,政治家。生于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爱尔兰人后裔。后进杜克大学专修法学,1937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37年至1942年在加州做律师。1946-1950年,先后当选为众议员、参议员。1953—1960年,当选为艾森豪威尔内阁的副总统。于1959年7月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进行过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厨房辩论”。在1960年总统竞选中落败于肯尼迪,卸任后再做律师。1968年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两度担任副总统和总统的人,长期纵横美国政坛,人们称之为“狡猾的迪克”“永远的斗士”,而他自己认为是资深“国务活动家”。执政后,推行“尼克松经济”,加强政府干预经济,实行物价和工资双控制,取消金本位制等。对外,提出尼克松主义,在强烈反共的同时主张缓和与退出。

1971年,他促使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1972年访华,签署《上海公报》,为中国今后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外部条件。1973年,他宣布结束越南战争,同年苏联领导人回访美国,并于1973年、1974年两度与苏联勃列日涅夫达成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1974年8月8日,因“水门事件”(在华盛顿水门公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辞职。著有《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不再有越战》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突患中风,22日病逝于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享年81岁。邓小平对尼克松评价说:“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很欣赏当时尼克松总统走出了勇敢的一步,亲自到中国来,双方签订了《上海公报》,这是我们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是新的开端。”

1968年11月,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由于尼克松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曾任副总统,以坚决反共著称,又同蒋介石有私交,因此,蒋对尼克松政府充满了希望。1969年1月,尼克松就职时,蒋介石曾发去一封热情洋溢的贺电,并于同年11月,在回答法国作家的采访时,再次表现出对尼克松总统的希望,称“我相信他所领导的美国政府,在战略上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改弦更张,采取了一种新的姿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希望建立双边关系。尼克松在1月20日就职演说中表示愿意和中国对话,要“让一切国家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一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况中”。1969年7月,尼克松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他在旅程的每一站都打算为中国人留下一张名片。他开始传播这种信息,我们准备同北京来往”。

从1969年7月开始,尼克松在对华关系的具体事务如贸易及旅行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放宽措施,取消了不让去中国内地的禁令,放宽两国的非战略性商品交易,取消对于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结束已存在20年的中美之间的贸易禁令等。中国也对美国的要求做了回答。1969年,中国释放了4名美国人;1970年7月,释放了以间谍罪判刑20年的詹姆斯·华理柱主教。12月,毛泽东在会见埃德加·斯诺时,第一次表示欢迎尼克松访问。

在此前后,两国的直接接触开始了。1970年1月到3月,中断两年的华沙大使级会谈又连续举行了两次。与前几次会谈有所不同的是,尼克松政府没有事先通知台湾当局美国将要会谈的内容是什么,这引起了台湾当局的极大不安。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将访问中国。这一消息如同一颗原子弹爆炸,强大的冲击波使年迈的蒋介石受到极大刺激。他竟没有发表公开的谈话和声明,只是台湾“外交部”“国民大会”“议会”“工会”“商会”“农会”等纷纷发表声明抗议。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总统专机跨越太平洋,飞向北京。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拟发表一个联合公报,并为此举行了多次会谈,台湾问题成为会谈的焦点。中方坚持美方对台必须以“断交、撤军、废约”三条件作为恢复中美正常关系的前提,美方则不愿放弃“两个中国”的观点,双方争执不下。后毛泽东提出:“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他部分可以商量。”

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之后,2月27日下午5时,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公报涉及台湾问题时说: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奠定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基础,表明了美对台关系性质已在改变,它虽然不是正式的协定和条约,“但是,从双方就这项公报所发表的所有官方声明,以及主张华盛顿与北京建立密切关系的人士此间发表的文章来看,赋予这项公报的重要性远甚于重要条约”。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正如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所说,他对中国的七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确是一个并不过分的描述。尼克松北京之行,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反共复国”的梦想,它不仅造成台美关系江河日下,而且对蒋氏台湾政权给予致命一击。

尼克松与新中国建交,即有美国利益和自己政绩考虑,也有与蒋介石恩怨有关。尼克松早期以反共著称,曾经多次以私人身份访问台湾,当时他不过是小小参议员,急需像蒋介石集团这样的势力背书支持,竞选和获得美国高级职务。蒋介石让夫人宋美龄调查尼克松。根据所得调查结果,蒋介石认为尼克松背景势力小,就是一个到台湾打秋风的美国政客。蒋介石对他接侍很差,随便派人送了几百美圆给尼克松。正所谓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大,从此尼克松对蒋介石集团很讨厌。后来尼克松竞选美国总统,而蒋介石却支持他的对手肯尼迪,使尼克松失败落选,他只能回家当律师,尼克松对蒋介石只剩仇恨。

蒋介石和宋美龄

尼克松1968年当上美国总统,蒋介石还派人送去重礼,表示祝贺。蒋介石自认为与尼克松关系得到缓解,其实尼克松已对蒋介石挂上了号,策划了中美建交,以后更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减少停止对蒋介石援助等事情。蒋介石在得到中美建交信息大骂:“尼克松不是个东西!”同时声明,《上海公报》协议无效,台湾不予承认。而尼克松在回到美国后,则不断地对台湾在美国大使沈剑虹下保证:“美国决心遵守对‘中华民国’的承诺。”当蒋介石听完沈剑虹的报告后,不禁长叹一声:“从此以后,我们要比以前更依靠自己了。”

沈剑虹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水门事件”爆发,蒋介石指使所掌握媒体大肆报道。尼克松宣布辞职消息传到台湾,有传闻蒋介石听闻高兴地说:“这小人终于下台了。”

来源:天有余而补不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