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达州东部经开区的广袤乡野,一幅“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舒展于青山绿水间。福善镇四合村的百部基地里,600亩药苗在阳光下舒展藤蔓,首批80亩试种区即将开启初采序幕;麻柳镇龙洞庵村的1200亩青花椒地里,村民们指尖翻飞修剪枝丫,墨绿叶片间缀满的青果即将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的广袤乡野,一幅“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舒展于青山绿水间。福善镇四合村的百部基地里,600亩药苗在阳光下舒展藤蔓,首批80亩试种区即将开启初采序幕;麻柳镇龙洞庵村的1200亩青花椒地里,村民们指尖翻飞修剪枝丫,墨绿叶片间缀满的青果即将在次月化作“金豆豆”;安仁乡的柚园里,改良后的柚树摇曳着青碧果实,现代农业园区的智能滴灌系统在阳光下折射出希望的光芒……这些充满张力的乡村图景,正是达州东部经开区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擘画的振兴新篇。
党建铸魂
破局“空壳村”的红色引擎
曾几何时,“捧着绿水青山,守着穷家薄田”是不少村庄的现实困境。2022年,达州东部经开区以村集体经济“筋骨壮大”工程为抓手,将“红色动能”注入乡村发展脉络——区党工委统筹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调研督导+现场办公+进度追踪”的闭环推进机制,让党建引领从“顶层设计”落地为“基层实践”。
麻柳镇石和尚村陈家沟水库。
为助力各村精准规划发展路径,达州东部经开区创新实施“五元赋能”计划,即编制资源潜力图鉴、定制政策支持包、组建专家智囊团、建立村企合作链、打通产销直通车。59个村依托山水资源、人文底蕴,迅速勾勒出“一村一品”的产业蓝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过村“两委”换届,45名“有技术、善经营、能带富”的产业带头人走上“头雁”岗位。麻柳镇龙洞庵村新班子平均年龄降至47岁,“80后”干部蒋天周联系的稻虾共作基地,面积80亩,年产水稻40吨、鱼虾20吨;安仁乡“90后”新农人郑磊在区级人才培育工程支持下,完成500棵老柚树品种改良;张家店村“两委”成员带头投资12万元,将废弃保管室改造成共享餐厅,成功盘活闲置资源。截至2024年,达州东部经开区有4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10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村平均收入较前三年增长70%。
产业筑基
唤醒“沉睡资源”的振兴密码
产业振兴的密钥,藏在对“沉睡资源”的激活中。
达州东部经开区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注入技术活水、打通融合路径”,让“荒坡”变“金坡”、“老产业”焕“新活力”。
福善镇四合村的改变堪称典范。四合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将千亩撂荒地变为“希望田”。在发展的600亩百部基地里,首批80亩试种植株将于2026年贡献“第一桶金”。待首批种植的中药材长成后,预计每年为集体增收10万元。“流转土地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年底分红拿股金”的“三金”模式,让村民的钱包日渐丰满。
麻柳镇龙洞庵村则以“农文旅共振”奏响强村乐章。废弃村小变身“森林民宿”,石墙青瓦间流淌着乡愁;村干部化身“乡村主播”,在抖音账号里,千年石笋、古法酿造的短视频获赞超10万次,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安仁乡严马庙村桑蚕种植基地。
该村的产业融合更催生出“链式反应”。辣椒基地通过技术改良亩产提升,直供经开区园区;稻虾产品搭乘冷链物流端上成都餐桌;田园体验项目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增长。”村党总支书记李祥彪笑得合不拢嘴。
安仁乡的“柚乡蝶变”,则是标准化与品牌化共振的结果。达州东部经开区统筹水利、交通、商务三部门资金,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为柚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乡党委组建由党政班子成员牵头的工作专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电商平台拓市场、线下活动塑品牌”双向发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前柚子只能低价贱卖,现在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营销,单果价格提高,我们柚农的收入大大增加了。”村民周贤文感慨地说。
安仁乡不仅专注于安仁柚的栽培种植,还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对其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每年带动2000农户实现就业增收。“安仁柚”品牌越来越响亮,成功入选国家级和市级农产品名录,成为飘香全国的“金招牌”。
惠民破界
共享“发展红利”的生动实践
“壮大集体经济,终极目标是让群众共享发展阳光。”达州东部经开区构建“红利反哺”长效机制,让振兴成果触手可及——麻柳镇张家店村连续三年分红31万元,暖了民心、聚了人心;安仁乡“土专家”服务队穿梭田间,免费为村民传授实用种植技术,开展技术培训;福善镇大力弘扬孝善文化,每年支出资金慰问留守老人和儿童,传递温暖与关怀。
数字技术成为惠民新变量。安仁乡现代农业园区内,村民石楚波经过培训,熟练掌握了无人机植保、土壤墒情监测等技能,“区里组织的培训很实用,现在我管理果园更得心应手,收入也增加……”
安仁乡柚子产业园。
数据显示,2024年,达州东部经开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710元,同比增长6.4%;59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740万元,较2022年增长3.5倍。从“口袋鼓”到“精神富”,乡村治理呈现“党群同心、干群同力”的生动局面。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村集体经济“筋骨壮大”工程犹如一支神奇画笔,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如今,达州东部经开区开启乡村振兴新赛道,正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助力早日建成“产城绿乡”深度融合的城市新区。
达州融媒记者:赵曼琦 图/张浩
来源:达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