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卫生组织4月28日发布警告:截至4月18日,美洲地区6国共确认了2318例麻疹病例,较2024年同期报告病例数增加了11倍!
疫情速递:美洲成重灾区,美国现死亡病例
增长11倍
世界卫生组织4月28日发布警告:截至4月18日,美洲地区6国共确认了2318例麻疹病例,较2024年同期报告病例数增加了11倍!
病死3人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月16日发布信息:美国麻疹病例总数上升至1024例,其中3例不幸去世。
1
高传染性+致命并发症的威胁
病原与传播特性
病毒特性:
麻疹病毒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此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在日光照射下或流通空气中 20 分钟即失去致病力,56℃ 环境中30分钟可灭活。
传染强度:
麻疹又称“见面传”,麻疹病毒的基本再生数(R0值)为12—18,这意味着在无免疫力人群中,每个麻疹患者平均可以感染其他12—18人,传染性极强,远超流感(R₀≈1.3)、新冠原始毒株(R₀≈2-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亦可造成感染。
病程与典型症状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高峰,当前麻疹病例中成人占比明显升高。
它的典型症状为“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
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和全身斑丘疹,可分为以下四期:
潜伏期
7~21天,一般为10~14天。
发热期(3天)
一般2~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喷嚏、咳嗽、上呼吸道症状及流泪、畏光、眼结膜炎等症状。起病后2~3天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出疹期(3天)
多于发热3~4天开始,持续3~5天。皮疹首现于耳后、发际、颜面部和颈部,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至手掌和足底。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可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
恢复期(3天)
出疹3~5天后,全身情况改善,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1~2周消失。
致命性并发症:
麻疹可引起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因并发肺炎导致的死亡病例占麻疹患儿死亡病例的90%以上。其他并发症包括心肌炎、喉炎、中耳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肝损害等。
2
防控核心:疫苗构筑免疫屏障
对无免疫力人群暴露后感染率超九成
只传人、只靠人:
麻疹病毒仅感染人类,急性期患者是核心传染源。患者在出疹前5天到出疹后5天内均具传染性,其中发病初期(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值得注意的是,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病毒排出时间可延长至数周。
无免疫≈必感染:
未接种疫苗或未感染过麻疹的人群对病毒几乎无免疫力,暴露后显性感染率超过90%。
接种麻腮风疫苗可预防麻疹
麻腮风疫苗是“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的简称,它是一种三联疫苗,可以同时预防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
接种方法如下:
1
儿童:根据我国的免疫规划程序,适龄儿童在8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共2剂次。
2
成人:可根据自愿自费原则接种1剂次(育龄妇女接种该疫苗后3个月避免怀孕,已怀孕的准妈妈暂不建议接种)。
当前全球多地区麻疹持续暴发,建议各位家长确保小孩及时接种麻腮风疫苗。有出国旅行计划或工作的人员应提高警惕,提前接种疫苗,积极预防麻疹感染!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