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到第四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表彰的“全国残联系统先进个人”、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残联教育就业科副科长李季的影响,他心态转变,将日常工作转化为生命守护。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残联干部 马利民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宁夏摄影报道
马利民,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残联一名工作者。他人如其名,在残联系统工作的13年工作时间里,用责任托举起当地残疾人的梦想,帮助更多“折翼天使”重新飞翔。
精神传承,榜样带动榜样
马利民说,2012年他刚进入吴忠市残联工作时,心底常会涌起一股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受到第四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表彰的“全国残联系统先进个人”、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残联教育就业科副科长李季的影响,他心态转变,将日常工作转化为生命守护。
那时李季带马利民下乡走访,走入一户残疾人家时,眼前的情景让人心酸不已:女主人因家庭困难离家出走,年迈的父亲和一个智力伴有肢体残疾的儿子相依为命。他们进去的时候,孩子瘦弱的身体蜷缩在一张铺着塑料布的土炕上,屋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看到这一幕,李季没有丝毫犹豫,不顾孩子身上的污秽,亲手为他洗浴更衣,随后协调将孩子妥善安排到托养机构。
在给孩子擦洗时,李季发现了马利民捂着鼻子把孩子换下的旧衣物扔掉,他语重心长地对马利民说:“小马,有人常抱怨人生艰难,但可曾想过,有的人仅是活着就已竭尽全力?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如果不用心用情工作,那就肯定干不好!”他的话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马利民的心上。
自此,只要工作中遇到困惑,马利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李季怀抱那个残疾孩子的场景。逐渐地,在老一代残疾人工作者的耳濡目染下,马利民也成了残疾人的贴心人、娘家人。
残联工作涉及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维权、文化等各方面,普惠+特惠政策很多,不懂政策就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为了确保惠残政策惠及每个残疾人,马利民常常挤出时间一遍遍咀嚼政策文件,直至将每一个文字印刻在脑海里。
据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有10个部室,马利民直接或间接对接着其中的9个。同事们常戏称说,“吴忠市的残疾人工作,找利民就行了”。各兄弟残联的同事遇到难题,也常常找马利民沟通交流。现如今,每走进一户残疾人家庭,马利民都能精准说出该享受的惠残政策,乡亲和同事们因此亲切地称马利民为惠残政策的“活字典”。
马利民和同事们也经常深入残疾人家庭,用脚步去丈量民情,用真心为他们解难。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吴忠市2371名残疾儿童及时得到抢救性康复服务,绝大多数功能可以有效恢复;适配辅助器具18911件,让他们的脊梁得以舒展,让听人士重新听到外界声音;改造3962户家庭无障碍环境……琐细数字背后,是具体个体生活的改善与突破。
助力残疾人实现朴素人生梦想
在与残疾朋友相处的过程中,马利民常常被他们超乎寻常的毅力所感动,也见证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他说,残疾人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他们不仅用自强不息诠释着生命的全部意义,而且也从未放弃实现人生梦想的朴素追求。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尚之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马东,虽然视力障碍严重,但一直在为残疾人朋友能有尊严地生活四处奔波。为了帮助他实现这一心愿,马利民多方协调落实帮扶资源,开发多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目前,该中心成为周边残疾人最想去的地方,在这里,就业人员已发展到近200人,吸引各地残联纷纷前来学习。马东感激地说:“马哥,谢谢你让我实现了梦想。”
为了破解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照料护理工作难题,马利民提出“守望情”邻里照护项目,让轻度残疾人对重度残疾人开展“一对一”邻里照护服务,既实现轻度残疾人增收,又为重度残疾人和他的家庭解困,让残疾人社会保障网织得更牢更密。如今,这一项目已在全自治区推广,成为服务困难残疾人的新模式,让每个参与者成为照亮彼此的光。
他也积极帮助那些中途致残、正身处低谷的残障朋友们走出困境。2019年,家住红寺堡区大河乡石炭沟村的马尚俊接连遭受失去幼子和车祸致瘫的双重打击,一度痛苦到说:“太难了,即使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我都做不到。”
马利民在他家看到后,就想一定要为他做些什么。通过多方联系,马利民送他参加了自治区残联举办的第一期脊髓损伤训练营,在专业团队的悉心指导下,短短30天,马尚俊能自如地坐在轮椅上独立完成日常起居。随后他们又推荐马尚俊进入自治区残疾人体育训练队,他每天带着尿袋反复练习投掷动作几百次,屁股磨破、手臂抽筋也咬牙坚持。
努力有了回报,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投掷项目中,马尚俊荣获1银1铜。他坐着轮椅在赛场上投出的铅球,实现了吴忠市残疾人在竞技体育中零的突破。
马尚俊说:“等我康复以后,也要加入你们,一起关注残疾人事业,来回报这个社会。”
采访当天,马利民给记者翻看他的微信聊天记录,里面存着上千条残友们这样的消息,马利民说,那是他们对他工作的认可,也是他心中最宝贵的“勋章”。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