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大学毕业回乡务农,城里人笑话她,如今她的香菇年入五十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5:49 2

摘要:女儿下车的时候,我正在院子里摆弄那架旧三轮车。车链子生锈了,怎么上油都不得劲。

女儿下车的时候,我正在院子里摆弄那架旧三轮车。车链子生锈了,怎么上油都不得劲。

“爸,我回来了。”她站在巷口,背着那个被洗得发白的双肩包,和四年前去省城上大学时一模一样。

我手上全是机油,不敢去抱她,只是点了点头:“回来就好。”

本来盼着她毕业能在城里找个体面工作,买房子接我们过去住,可前几天电话里她突然说不考虑城里的offer了,要回乡下和我们一起过。

我和她妈都说不通她。

她妈把准备了一桌子的菜端出来,都是女儿爱吃的,腌笃鲜、清蒸鲈鱼、还有家里腌的酸萝卜。她妈忙活一上午,头上的汗珠子一直往下掉。

“小芳,你这大学生咋想的,好好的大城市不待,回这穷山沟干啥?”她妈一边往女儿碗里夹鱼,一边问。

女儿夹起一块酸萝卜,放进嘴里,眯起眼睛:“妈,城里房租太贵了,一个月至少3000,上班还得挤地铁,每天来回就是三个小时。”

“那你大学白上啦?”我忍不住问。

“爸,我学的是生物工程,正好可以用上。”她眼里亮晶晶的,“我想在咱村后面的荒山上种香菇。”

我和她妈面面相觑。

这孩子,怕是魔怔了。

县城亲戚来的时候,女儿正在鼓捣她的香菇大棚。

“哎哟,小芳这是干什么呢?”表嫂提着一兜荔枝进院子,“听说你考上省重点大学,我还特意从县城带了荔枝来看你。”

女儿从大棚里出来,头发上沾着木屑,脸上也全是土,看起来和村里那些种地的婆娘没两样。

“表嫂好。”女儿不好意思地抹了把脸,弄得更花了。

表嫂一听女儿要在村里种香菇,当场就笑喷了:“小芳啊,你这不是糟践自己吗?好好的大学生不去坐办公室,来种这个?城里亲戚都笑话死了。”

女儿咬着嘴唇不说话。

等表嫂走了,我看见女儿一个人对着那堆木屑发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默默地帮她把木屑搬到阴凉处。

那天晚上,听见女儿在房间里偷偷哭。我和她妈对视一眼,没敢推门。

接下来的日子,女儿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她从县里买回一大堆书,堆在屋子里,什么《食用菌栽培技术》、《香菇高产栽培新技术》,还有不少英文的资料。每天晚上头顶着台灯看到深夜。

白天,她就在那片荒山上忙活。

起初村里人都笑话她:“这丫头,书读傻了。”

连我都不敢把女儿种香菇的事告诉村里人,怕他们笑话。但女儿不在乎,该干嘛干嘛。

那片荒山是村集体的,过去因为太偏僻,水源也不好,一直荒着。女儿找到村支书,说要租下来种香菇。老支书被她的执着打动,只象征性地收了点租金。

她把自己的积蓄全掏出来,建了两个简易大棚。又从山上收集了不少朽木,拿来做培养基质。

我和她妈怕她吃不消,偷偷帮她做些力气活。女儿发现了,还挺不高兴:“爸,妈,我自己能行。”

倔脾气跟她爸一模一样。

第一批香菇失败了。

菌丝才长了一半,就全部染上了杂菌,发出一股恶臭。

女儿蹲在大棚外面,一声不吭。我看见她的肩膀在抖,心里比刀割还难受。

村里传开了,说城里回来的大学生斗不过大自然,白费钱财。

二狗子他妈看见我,忍不住说:“老刘啊,让闺女回城里找个班上多好,非得遭这罪。”

我没搭腔,默默走了。回到家,看见女儿正在院子里一遍遍地清洗塑料筐,手都搓红了。

“爸,我想通了,”她抬头,眼圈还是红的,但声音很坚定,“我失败是因为消毒不彻底,还有温湿度控制得不好。”

我见她这样,也不忍心再劝她放弃,只好说:“需要啥帮忙?”

她摇摇头:“让我自己来。”

那段时间,她整宿整宿地看书,上网查资料。有时候早上起来,发现她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电脑还亮着。

她用剩下的钱买了温湿度监控设备,还有专业的消毒工具。为了省钱,很多设备都是二手的,有些甚至是从废品回收站淘来的,自己修好的。

第二次尝试,情况好多了。

菌丝长得很旺盛,但到了出菇阶段,却只零星冒出几朵小蘑菇,产量低得可怜。

女儿不死心,又去请教了县农技站的老专家。老专家来看了看,说是水分控制和光照问题。

于是她又开始改进设备,甚至自己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自动喷淋系统。

这时候,她的存款已经快见底了。

有天早上,我发现厨房里的肉少了一块。问她妈,她妈也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女儿偷偷拿去卖了,换钱买设备零件。

我心疼得不行,偷偷去银行取了两万块钱,塞到她枕头底下。

第二天,她把钱还给我:“爸,我自己能行。这是我的事业,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我和她妈偷偷抹眼泪。

那段时间,她瘦了一大圈,原本白净的脸晒得黝黑,手上全是茧子。但眼神比以前更亮了。

第三批香菇终于成功了。

那天早上,她冲进屋里,拉着我和她妈去大棚:“快来看!”

大棚里,一朵朵肥厚的香菇从菌棒上冒出来,黑褐色的菇盖上还带着水珠,像是打了蜡一样光亮。

“闺女,这是你种的?”她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女儿点点头,眼里闪着泪光:“是我自己研发的新配方,加入了一些特殊的营养物质,能提高产量和品质。”

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放在鼻子下闻了闻,那香气浓郁得让人直流口水。

“比市场上卖的香多了!”我由衷地赞叹。

她笑了:“这是有机种植的,没有任何农药和激素,完全靠菌种自身的活力生长。”

第一批香菇,她带到县城的农贸市场上卖。因为个头大、品相好、味道香,很快就销售一空。有人问她还有没有,要长期订购。

消息不知怎么传开了,县里一家餐厅的老板亲自开车来村里,看了她的种植基地,当场拍板要长期合作。

渐渐地,订单越来越多。光靠两个大棚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

女儿开始扩大规模,租下了更多的山地,建了十几个大棚。她雇了村里的几个闲人帮忙,还特意找了那些嘲笑过她的人。

“让他们亲眼看看,种香菇怎么就不如在办公室坐着了。”她悄悄跟我说。

一年过去了,女儿的香菇基地已经成了村里的”香饽饽”。

她研发的那种特殊香菇,不仅香味浓郁,还特别耐储存,适合长途运输。省城的几家高档餐厅都成了她的客户。

二狗子他妈见了我,再也不敢说闺女的闲话了,反而打听怎么让二狗子也去基地上班。

县里电视台来做过专访,说她是”返乡创业的典型”。市里领导也来视察过,还帮她申请了创业补贴和低息贷款。

女儿开始尝试深加工,做香菇酱、香菇脆片之类的产品。她从网上找来设计师,做了精美的包装,起名叫”芳香菇语”,还注册了商标。

我帮她跑手续的时候,镇上的干部都另眼相看:“老刘啊,你闺女了不起啊,大学生回乡创业,带动就业,响应国家政策啊!”

我心里美滋滋的,但嘴上还是谦虚:“孩子自己喜欢,我们做父母的支持就好。”

有天晚上,村口小卖部里坐满了人,都在聊女儿的事。

“听说小芳的香菇卖到国外去了?”

“可不是嘛,听说日本人特别喜欢,一公斤能卖到300多块钱呢!”

“这丫头厉害,大学没白上,把书本上的东西真用上了。”

我坐在角落里,喝着二两小酒,心里比蜜还甜。

回家路上,遇到了女儿的小学老师。

“老刘啊,你闺女出息了。当年我就说她不一般,这不,大学毕业回来种个香菇都能种出名堂来。”

我点点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咱做父母的,支持就好。”

其实心里明白,当初我和她妈也曾怀疑过她的决定。

老师拍拍我的肩膀:“现在的年轻人,有知识,有闯劲,不走寻常路,反而能成大事。”

表嫂又来了,这次是专程来道歉的。

“小芳,表嫂当初不该笑话你,”她有些尴尬地说,“我儿子在城里做销售,每月到手七八千,结果房贷车贷加起来,月月光。听说你现在……”

女儿笑了笑:“表嫂别这么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我这不也是刚起步嘛。”

表嫂塞给她一堆保健品:“这是我带来的,你别嫌弃。对了,你那香菇,能不能给我点?我想带回去给城里亲戚尝尝。”

女儿大方地送了她两大包。

表嫂走后,我问女儿:“你现在一个月能挣多少?”

她神秘地笑笑:“爸,我上个月纯利润六万多。”

我倒吸一口冷气:“这么多?”

“现在基地规模大了,产量上来了,成本反而降低了。而且我的高端香菇市场反应特别好,供不应求呢。”

她拿出一张纸:“爸,我打算再扩大规模,再租100亩山地,建个现代化的香菇产业园。请专业的农业科技公司做顾问,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她的眼睛亮闪闪的:“我还想成立一个食用菌研究所,专门研发新品种,带动整个村子发展食用菌产业。”

我看着她兴奋的样子,想起她小时候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时也是这样兴奋。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儿的香菇基地越来越大。

她研发的菌种被省农科院看中,合作开发新品种。她还给村里其他想种香菇的人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培训。

去年,她的”芳香菇语”品牌在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了奖,市长亲自颁的奖。

电视台又来采访,记者问她为什么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种香菇。

她笑着回答:“我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就是研究菌类的。与其在城市里做个普通的研究员,不如回到农村,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记者又问:“听说你现在年收入已经超过50万,有没有想过回城市发展?”

她摇摇头:“我的根在这里,我的事业也在这里。城市很好,但乡村也大有可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回来。”

采访播出后,县里不少大学生都来参观她的基地,有的还留下来实习。

前几天,村支书找到我,说要在村口立个牌坊,上面写”大学生创业示范村”。

我笑着摆手:“别,太招摇了。”

支书拍拍我的肩膀:“老刘,你闺女给咱村争光了。你知道吗,现在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开始种香菇了,家家都有收入。以前那些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都留在村里了。”

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

晚上,我和她妈坐在院子里乘凉,看着远处大棚的灯光。

“老头子,”她妈突然说,“咱闺女比咱强,她认准的事,果然是对的。”

我点点头:“她有文化,有想法,咱不懂的,她都懂。”

这时候,女儿骑着电动车回来了。她从车上卸下一箱东西。

“爸,妈,这是送给你们的礼物。”

打开一看,是两部最新款的手机。

“这么贵重干啥?”我有些不好意思。

“爸,你知道咱家香菇年产值多少吗?”女儿笑着问。

我摇摇头。

“去年总产值320万,纯利润58万。”她骄傲地说,“今年估计能翻一番。”

我和她妈惊得说不出话来。

“爸,妈,”她郑重其事地说,“我下个月要去日本考察,学习他们的香菇深加工技术。回来后,我准备建一个小型加工厂,以后就在村里安家了。”

她顿了顿:“还有,我准备年底结婚。对象是大学同学,学食品工程的,现在辞职来帮我了。”

我和她妈愣住了,然后相视而笑。

月光下,女儿的脸庞和四年前离家时一样年轻,但眼神却坚定许多。

她不再是那个怯生生的大学生,而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实干家。

想起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我突然明白,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跑得更远。离开城市的繁华,回到乡村的宁静,或许真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那些曾经笑话她的城里人,如今只能羡慕她的年入50万。

而我,只为女儿感到骄傲。

来源:默默Mo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