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又躺不平,一位沪上女学者出书谈当代青年的人生姿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6:11 2

摘要:《45°青年》对近年出现的极富时代感的诸多热词,如注意力经济、上岸、内卷、躺平、35岁陷阱、反向消费、新节俭主义、空巢青年、圈群、搭子、淡人、绩效主义、边界感、圈地自萌、分离式社交、恋爱脑等,从社会学视角进行了解读,阐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

谁是青年?

青年的数字化生存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技术理性”成为社会共识后有什么潜在风险?

个体化与个人的选择、制度性的转变是什么关系?

对青年而言,什么是“岸”?青年能到的“岸”和什么有关?

“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这句话为何近年流行?

二手交易为何近年在青年中火爆?

在社交、婚恋等方面,青年顾虑什么?

《45°青年》对近年出现的极富时代感的诸多热词,如注意力经济、上岸、内卷、躺平、35岁陷阱、反向消费、新节俭主义、空巢青年、圈群、搭子、淡人、绩效主义、边界感、圈地自萌、分离式社交、恋爱脑等,从社会学视角进行了解读,阐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

序言(节选)

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杨雄

本书从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巨变出发,从经济增长、社会转型、时间加速、技术迭代、职场变迁等多个维度,全景式地描绘了当代中国青年成长与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着重探讨了“谁是青年”这一元问题,提出年龄和技术可作为划分青年新标准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强调了青年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尤其是从学生到劳动力市场的主角的转型过程对代际特征形成的关键作用。

作者将“青年”置于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之中,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情境下的数字化生存、直面社会的个体化趋势、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的叠加效应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是如何作用、影响新生代青年的。在作者看来,正是“巨变”与“转型”伴随着青年一代的成长,使这一代青年在转型的张力中寻找动态平衡与稳定,从而形成了他们的独特个性与价值取向。

本书的一个鲜明风格是,作者从奋斗观、消费观、情感观、社交观、婚恋观等多个维度,深描了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整体走向。其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一是“自由”与“稳定”是理解当代青年奋斗观的核心概念,但青年人对二者的追求并非非此即彼,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为自身价值定位。二是当代青年的消费观念是花钱与省钱并存,这取决于青年一代对“物—我”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三是当代青年在情感上并非冷漠,他们创造小世界、重审现实性、重建支持系统,为情感着地做出尝试和努力。四是互联网、趣缘和绩效化生活构建了全新的社交场景,青年一代在社交中既维护边界感,又寻求深嵌入,以个性化方式寻找社交生活的自洽。五是当代青年对爱情与婚姻并非排斥,他们对爱情既惧怕又向往;如果建立婚姻关系,希望是主体性与归属感的统一。

综观全书,作者对当代青年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青年虽被时代塑造,但并未完全被时代规定。无论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他们的内核都是正向积极的,在用自己的青春和朝气书写和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时代。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描摹而非概括。作者认为,当代青年的丰富性与多样化使得全称判断变得不恰当且单薄。作者主张深入青年日常生活的内部、细部展开观察,从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文化过程入手,理解其复杂性与变化态势。第二,呈现而非判断。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青年本身处于生命周期中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阶段。作者努力呈现态势和进程,让读者感受到观念是一个形成的过程,而非一种固定的状态,并接受其不稳定性。作者不对任何观念做出轻易判断,不认为青年哪一种观念是完全正确的,或者绝对错误的、需要摒弃的。第三,理解而非解释。本书的立足点不是分析青年价值观念的形成原因和机制,而是试图理解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互动,进而形成观念并指导行动和选择。作者带领读者观察和理解当代青年在直面现实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彰显人的主体性,并拓展行动的边界,为自身的处境和选择赋予价值及意义。

总之,上一代人总是希望下一代人像自己,而下一代人又总是希望自己有别于上一代人。这就构成代际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代际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与相互尊重。这就是一位“80 后”沪上年轻女学者对当代青年价值演化所作的深描和诠释。作为一个“50 后”青年研究工作者,有幸成为本书第一位读者,写下上述感想,仅此为序。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青年日常生活的内部、细部展开观察,描摹而非概括当代青年的丰富性与多样化;呈现而非判断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动态过程;理解而非解释青年价值观念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同时本书将“青年”置于社会巨变之中,从奋斗观、消费观、情感观、社交观、婚恋观等多个层面入手,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所思、所盼、所惑、所感,尝试回答时代何以塑造青年、青年何以创造时代。

作者简介

邢婷婷,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年社会学,当下主要关注新时期社会变迁背景下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生活。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专家推荐

《45°青年》是一本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具的社会学作品。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作者用社会学思维贯穿全书,以敏锐的洞察和生动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们看到了张力之下,青年一代的压力与期望、探索与彷徨。本书对于青年与时代、青年与未来的讨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社会学的想象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朱迪

与其说这本书尝试对当代“青年”进行刻画,不如说它是对一种时代症候群的深描和理解。与单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或者居高临下的“爹味”教训不同的是,作者以最大的诚意,尝试在第一人称的“体感”、第三人称时代的观察,以及抽象的理论建构三者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青年”永远是一个动态,理解时代和理解自我恰似硬币的一体两面,而45°可能是最为恰当的“姿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郁喆隽

当我们执着于从“内卷”或者“躺平”中,选择一个去描述当代青年时,或许从一开始设问的方式就错了。 “45°青年”这一概念,试图将年轻人放置于若干组矛盾、纠结、悖论之中加以考察。比如:年轻人相信“人生是旷野”,但也渴望“上岸”;年轻人追求“极致性价比”,但也“为快乐买单”;年轻人既害怕孤独,又恐惧在亲密关系中失去自我。恰恰是这些“既要又要”的矛盾、纠结、悖论,生动地诠释了作者提出的,“青年”是一种境况,“青年”也是一个过程。

——青年文化实践者、

《轻刀快马》新锐主播 付宇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巨变的时代:从世界到中国

一、引子:中国与世界的40 年

二、经济增长创造的历史新阶段

(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二)城市化率提升

(三)新的经济形态生成

三、时间加速带来的发展新体验

(一)社会时间凌驾于个体之上

(二)不确定性和效率优先为时间加速赋权

四、技术进步塑造的发展新局面

(一)科技发展带动结构与观念的重组

(二)“技术理性”成为社会共识后的潜在风险

五、职业结构变迁引领的就业新空间

(一)新兴职业不断涌现

(二)新兴职业的主要特征

(三)新的雇佣关系出现

六、产品模式转型引发的新可能

(一)非标准化的产品模式

(二)可能产生的影响

七、谁是青年?

第二章  巨变中的当代中国青年

一、互联网情境下的数字化生存

(一)数字化的语言表达

(二)数字化的社会交往

(三)数字化塑造的主导意识

二、直面社会的个体化趋势

(一)作为制度性后果“个体化”

(二)意义体系的建构成为个体的任务

(三)“自我利益”上升为价值目标

(四)“为我所用”成为中心任务

三、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的叠加效应

(一)“增长”以外的因素得到重视

(二)“参与”的吸引力增加

(三)表达意识日渐突出

四、与经济发展新阶段同频

(一)上一阶段沉淀的老问题

(二)下一阶段面临的新情况

五、张力之下:当代青年的进退空间

第三章  奋斗观

一、自由:“旷野”的吸引与艰辛

(一)机会与变数同步增长

(二)看重才华与能力的核心作用

(三)尤为重视灵活支配的时间

(四)抱有不被规则所宰制的期待

二、稳定:“上岸”的挑战与企盼

(一)“上岸”不易

(二)“岸上有岸”

(三)何处是“岸”

三、奋斗:“旷野”与“上岸”是硬币的两面

(一)为什么不能“既要……又要……”?

(二)自由与稳定:凡是追求,皆有意义

第四章  消费观

一、积极消费:追求品质,建构“精致”

(一)花钱,让自己精致又漂亮

(二)花钱,让自己新潮又健康

(三)花钱,让自己舒适又有趣

二、参与式消费:重视价值,强调体验

(一)消费与社交深度绑定

(二)与其盲目跟风,不如建构品牌

三、控制式消费:聚焦需求,减少浪费

(一)没必要花的钱不花,没必要留的东西不留

(二)支持二手交易,主张物尽其用

(三)重拾现金,学习存钱

四、消费观:花钱还是省钱并不是关键

第五章  情感观

一、变化:青年情感的三重特性

(一)情感的对象化

(二)情感的商品化

(三)情感的工具化

(四)在场景中理解情感

二、困局:情感的需求与失落

(一)深度嵌入缺失

(二)信任成本增加

(三)支持系统被弱化

三、破局:为情感“落地”做出的努力

(一)寻找小世界,重建“附近”

(二)重审现实性,营造“当下”

第六章  社交观

一、背景:互联网、趣缘、绩效化生活

(一)互联网:新的场域

(二)趣缘:新的抓手

(三)绩效化生活:新的压力

二、需求:维护边界感与寻找深嵌入

(一)边界感:努力维护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深嵌入:寻求彰显个人意志和主导地位

三、特征:在对立统一中寻找自洽

(一)“社恐”与“社牛”并存

(二)小规模团结与大规模分散并存

第七章  婚恋观

一、爱情:惧怕又向往

(一)不做“舔狗”“恋爱脑”

二、婚姻:既要有感情,也要好合作

(一)硬性条件是保障

(二)情感交流是基础

(三)追求主体性与归属感的统一

第八章  青年与未来

赠书活动

在你的青年时代,产生过那些困惑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青春迷茫,我们将在5月30日抽取一名读者,送上《45°青年》新书一本!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