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院新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摘要:“门” 型空间如同巨型取景器,巨大框架内嵌“L”形的体量,构成艺术之门和艺术舞台的台框。在“门”型方正体量内部,将公共空间进行拆解并与交通空间相结合,从而建立起与校园、与城市之间多层面、连续互动的对话关系。

© 邵峰

“门” 型空间如同巨型取景器,巨大框架内嵌“L”形的体量,构成艺术之门和艺术舞台的台框。在“门”型方正体量内部,将公共空间进行拆解并与交通空间相结合,从而建立起与校园、与城市之间多层面、连续互动的对话关系。

感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gooood的分享

项目概况

近年来,大学校园的建设步入了内向更新阶段。都市既有校园(或称 “校本部”)因面临土地利用率低下、规划存在局限、建筑老化陈旧、停车与绿化不足等诸多问题,向内挖掘并整合已迫在眉睫。

项目概览© 邵峰

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十三五” 建设项目,选址于长宁校区,是一座总建筑面积达 5.7 万平方米、高度为 60 米、集三个应用型艺术学院的教学、实验、展示以及可容纳 1200 人学生住宿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校园教育综合体。

校园现状© TJAD

附近街道看向建筑© 邵峰

城市关系

基地西侧和南侧现状主要为多层建筑,南侧是虹桥绿地。面对西南侧的城市 “洼地” 以及南侧的都市景观,如何与城市进行对话成为项目的关键所在。艺术类学科也需要更多用于展示、交流以及激发思维碰撞的多样化空间,这一点值得深入挖掘。新建筑的 “巨大” 体量为面向城市、统筹校园提供了契机。

城市关系和校园关系© TJAD

操场视角© 邵峰

建筑近景© 邵峰

校园提升

本项目以主入口南移、功能置换以及利用地下空间为目标,明确教学、产研、生活三大功能,同时补充校园展示、艺术活动、生活配套等多样化配置。重塑校门空间序列,完善中心开放空间,共同构建校园空间形象,形成以中心绿地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校园公共空间体系。

校园功能置换与补充© TJAD

校园环境与功能提升© TJAD

建筑立面© 邵峰

建筑入口处© 邵峰

建筑入口处近景© 邵峰

艺术之门

60米限高条件下的建筑型态比较© TJAD

微型校园

垂直叠加的序列以校园中心绿地为起始点,衔接低层教学展示区,随后上行可进入南侧宿舍与北侧学院。在裙房内插入两个窄院,以此化解进深过大所带来的采光和通风问题。共享的艺术街区、垂直的公共平台、塔楼的垂直中庭以及联系塔楼的空中展厅共同组成本项目的非正式交流容器。

L型取景器对话城市校园© TJAD

多维立体的公共空间系统© TJAD

门型体量与L型取景器© 邵峰

裙房屋顶平台© 邵峰

顶层连廊俯瞰© 邵峰

裙房屋顶平台© 邵峰

高层上部小中庭© 邵峰

裙房窄院© 邵峰

艺术街

裙房南北两端连接原有校园道路,延续了校园肌理。艺术街水平展开,构建起贯通南北的漫游式通廊,并通过中庭垂直延伸,楼梯交错向上,连接各层屋面平台以及垂直中庭。裙房屋面自然形成不同高度的平台。西侧可瞭望校园核心绿地,东侧结合服装学院 T 台成为室外舞台空间。在“门”型框架内,面向城市、面向校园,将长宁独特的城市风貌以及校园核心绿地纳入视野之中。

一层平面示意图© TJAD

屋顶平台© TJAD

艺术街1F© 邵峰

艺术街2F© 邵峰

会议大厅© 邵峰

书山之径

盘旋而上的公共 “楼梯” 取意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个雕塑式的楼梯结构容纳了非正式报告厅、教室、展厅、阅览区、露台等功能空间,大量社交、展示活动在此处发生。顶层连廊联系南北,提供校园展示空间。展示大厅水平展开,面向城市、俯视校园,城市景观与校园活力通过横向长窗可一览无余。

书山之径© 邵峰

建筑与校园、城市对话© 邵峰

逐级向上的垂直中庭© 邵峰

项目图纸

一层二层平面图© TJAD

三层四层平面图© TJAD

实验楼,宿舍楼,顶层平面图© TJAD

剖面图© TJAD

项目名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设计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网站:http://www.tjad.cn/

联系邮箱:31wh@tjad.cn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8&2023

项目总负责人:王文胜

主创及设计团队

建筑:王辉、邱班中、张明科、张帆

结构:张涛、孟春光、黄林、李丰晨

机电:廖述龙、黄倍蓉、周鹏、路璐、董静建、徐而峰、吴佩培

景观:王辉、邱班中、张明科、张帆

室内:王辉、邱班中、张明科

项目地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长宁校区

建筑面积:57000平方米

摄影:邵峰

客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来源:弘霖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