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琴:高校如何推动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6:21 2

摘要:高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理念融合筑牢思想根基,以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以实践协同凝聚育人合力,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

·

高校如何推动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

李志琴

高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理念融合筑牢思想根基,以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以实践协同凝聚育人合力,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大党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理念融合,以党的创新理论构建育人精神原点

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同价值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将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高校办学宗旨深度融合,形成全员认同的精神原点。以立德树人统领育人目标。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建工作通过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办学方向不偏航;意识形态工作通过价值塑造,夯实思想根基不动摇。推动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同频共振,实现二者在目标上高度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强化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参观革命遗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样板,使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符号图腾,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转变。以问题导向破解思想困惑。直面师生关切的现实问题,以党的创新理论回应时代之问。精准把握师生思想脉搏,推出专题党课、典型案例分享会等,用身边人和事深入浅出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内涵。以党建引领破解思想难题,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激发载体创新,以立体化矩阵拓展育人实践场域

高校必须构建“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协同发力”的立体化育人载体,让党的声音在校园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打造“课程思政+党建元素”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强化思政课程的显性引领,夯实主渠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的隐性浸润,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构建“大思政课”格局,让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判断。构建“线上+线下”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互联网+”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生态。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中心,将线下党员服务站与线上“智慧党建”平台对接,实现组织生活、思想交流、成长服务的全天候覆盖。通过党建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使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从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创设“实践育人+红色基因”的立体化平台。组建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乡村等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在社会服务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理解;依托“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并撰写乡村振兴报告,将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融合提供了接地气的鲜活场景,使师生在“知行合一”中坚定“四个自信”,真正成为党的理论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强化机制保障,以制度化建设夯实育人根基血脉

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长效机制,将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形成责任明确、协同高效、考核科学的工作体系。完善“党政同责、协同联动”的责任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将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与意识形态工作考核相结合,倒逼各级党组织种好“责任田”。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宣传部门、学工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形成“理论研究—实践创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协作模式,避免各自为政。健全“师德师风+队伍建设”的赋能机制。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选拔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实现学术骨干与党建骨干“一肩挑”。完善师德师风考核体系,把参加支部组织生活、指导学生党建活动等纳入教师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将“治学、做事、为人”统一起来。将党建要求融入教师职业发展,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创新“考核评价+示范引领”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将意识形态工作成效纳入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基层党支部达标创优的考核指标,避免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注重典型培育,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示范效应。

促进主体协同,以“大党建”格局凝聚育人合力

打破传统壁垒,构建“党委领导、师生参与、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共同体,让每个主体都成为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发挥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作用。高校应通过评选先进学生党员、创建红色班级等形式,引导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实现同辈教育的倍增效应,让党的声音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共振效应。强化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家校共育,通过向家长传递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第二课堂;社区共建,组织师生参与基层治理,在服务群众中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解。通过家校社协同模式,将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育人网络。系牢党建带团建的组织纽带。高校应通过党建带团建机制,将意识形态工作延伸到青年群体最活跃的领域。由党委组织部与学校团委联合实施“团学骨干培养计划”,实现党团联动,巩固党在青年中的组织基础,通过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党的主张有效传递给广大青年,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后继有人。

新起点上,高校要将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的摇篮,为民族复兴输送“心中有党、眼里有光、肩上有责、脚下有路”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选自《新湘评论》2025年第10期

编辑:胡雅南

新湘评论官方视频号 ↓

掌上阅读党刊

《新湘评论》

2025年第10期

进入电子刊

来源:新湘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