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刚刚结束,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都认为自己赢得了这场冲突的胜利,更让人震惊的是,印度总理莫迪还宣称要全国上下一同庆祝10天,以此来庆祝胜利。
[玫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刚刚结束,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都认为自己赢得了这场冲突的胜利,更让人震惊的是,印度总理莫迪还宣称要全国上下一同庆祝10天,以此来庆祝胜利。
印巴冲突期间,印度官方高调发布了大量的“大捷”战报,把印度军队打造成一支敌军闻风丧胆、以防战无不胜的威武形象,但是经过国际媒体的详细调查发现,印度方有大量不实之处,很多细节都被证明是虚假的。
“印度式赢学”对印度本身有什么影响?莫迪为什么不敢承认印度的失败?
这场闹剧的根源得从印度军方那套“捷报”生产线说起,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冲突一开打,这条线就马力全开,标准化作业,源源不断地产出着各种“辉煌战果”、“大捷”、“敌人闻风丧胆”的罐头消息。
这些“半成品”再往上送,莫迪政府的宣传大员们早已磨刀霍霍,他们深谙此道,将这些素材精心烹调,调配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政治大餐”。
他们的算盘打得很响,用一个战无不胜的军事神话,把执政的位子坐得更稳,顺便让老百姓热血沸腾,支持率就会直线上涨,国家媒体这把好刀硬生生被磨成了只为政治站台的单刃剑,这操作的复杂和系统性,可不是简单吹牛夸大战果那么轻松,背后是一整套精密计算的政治工程。
这套宣传机器想玩得转,首先就得把喇叭都攥自己手里,据说印度主流媒体的股份,十有八九都悄悄落进了跟执政党穿一条裤子的资本大佬口袋里。
这样国防部喂过来的“通稿”,自然就成了各大电视台的“圣经”,主播们慷慨激昂,口沫横飞,背后可能还配着军方特供的三维动画,务求把“战果”做得跟真的一样,让人不信都难,但总有些人想刨根问底、探寻真相的小媒体。
一家叫“另类新闻”的网站,就因为想揭露几家电视台的假新闻,创始人自己都觉得,每写一篇揭露真相的稿子,都可能是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笔,这种系统性的封杀把信息环境搞得乌烟瘴气,除了“官方认证”的声音,你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发声。
还有一支号称十五万人的“莫迪数字军团”在网络上横空出世,那阵仗简直是铺天盖地,这些“键盘侠”每天能造出成千上万的虚假话题,引导舆论风向,谁敢质疑口水就能把他淹死。
欧盟的实验室甚至发现,有些账号竟然盗用去世联合国官员的身份,编造“国际社会力挺印度”的鬼话,最后再以“净化网络”,“抵制谣言”的名义,把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社这些外媒的声音一掐,全部变成他们的声音。
几亿印度人,尤其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就这么被关进了一个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天天听着“印度必胜”的独角戏,只是这种不惜血本塑造的强大,也反衬出他们在真刀真枪的高科技战场上,可能藏着多少心虚和焦虑。
可纸里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美国的《纽约时报》,这家在美国说话颇有分量的媒体,突然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他们用整整一个版面把印度官方战报里的猫腻扒了个底朝天,那叫一个不留情面,直接撕开了这场“辉煌胜利”背后的荒诞。
《纽约时报》的文章就像一束强光,照得那些曾让印度国内打了鸡血的“战例”纷纷显出原形,比如印度军方曾大肆宣扬,说他们的导弹“精准命中”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核电站,还特意给出了经纬度坐标,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打得有多准。
结果国际原子能机构天天盯着的数据显示,那核电站好端端的,辐射值一直稳定,后来的卫星照片也证明,核电站连块瓦片都没掉,进一步调查还发现,印度宣称的“核基地”目标,其实是个好几年前就废弃的普通仓库,这乌龙闹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印度军方还说他们总共打下来巴基斯坦六百架无人侦察机,但是巴基斯坦在整个冲突中投入的无人机,总共加起来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多点,除非巴基斯坦的每架无人机都自带复活甲,能被击落两次以上,否则这数是怎么也凑不出来的,这大话说的也太不过脑子了。
“卡拉奇港遇袭”事件更离谱,印度几家电视台当时播得热火朝天,画面里港口城市浓烟滚滚,配文直指这是印度海军航母舰载机的杰作,结果《纽约时报》一盆冷水泼下来,指出那些视频图片根本是以色列轰炸巴勒斯坦地区的旧闻,画面里的建筑跟卡拉奇港的标志性建筑八竿子都打不着。
印度海军后来自己也变相承认,他们一开始确实有空袭卡拉奇港的计划,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没有行动,所谓的“卡拉奇港大捷”从头到尾就是宣传部门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海军那边明明知道是假的却也只能配合着演下去,这默契也是没谁了。
那架关键的阵风战斗机到底有没有被击落,印度官方至今还是咬死了不承认,哪怕阵风的公司—,法国达索公司都出来旁敲侧击地证实了这事,印度国内不少网民还是跟中了邪似的,在网上用“造谣”,“假的”这种空洞的词语疯狂洗地,甚至反过来骂达索公司,说他们是为了向印度推销升级版战机才故意配合巴基斯坦的说法。
前阵子,印度西部军区还得意洋洋地展出几块据说是“被印军击落的巴基斯坦导弹残骸”,官方社交账号也高调宣称“印度军队坚不可摧”,没过几天就被军事专家认出来,那压根就是印度自家导弹的碎片。
官方账号只好灰溜溜地删帖了事,这一桩桩一件件让国际社会对印度发布的信息从头到脚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纽约时报》这些美国媒体,在这个时候指出来出来估计是这背后,牵扯着更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利益算盘,是印度不小心踩到了美国的痛脚。
在印度国内流传的一些说法里,这次冲突之所以没能“宜将剩勇追穷寇”,反而要坐下来和谈,锅居然甩给了美国,他们说是美国偏袒巴基斯坦,给印度施加了压力,才迫使印度“顾全大局”,就连阵风战斗机被击落这种事,都有印度媒体解读成“美国怕阵风影响自家战机在国际市场的销路,所以故意造谣抹黑”。
这种把盟友或者重要伙伴当成“背锅侠”的宣传路子,可真是走火入魔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来中伤主要武器供应国和战略伙伴的做法,能不把美国惹怒吗,美国媒体憋着火反击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莫迪政府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这套宣传体系,看着挺坚固可一旦把美国这样的重量级玩家给得罪了,想再维持下去难度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国际社会的质疑声越来越大,一层层剥开“胜利”的画皮,那些曾经看上去牢不可破的神话如今裂痕越来越多。
军队行不行终究是要在战场上见真章的,光靠宣传机器吹牛,是吹不出战斗力的,当所谓的“大获全胜”被证明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维护形象的手段反过来吞噬国家的信誉,这连锁反应恐怕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
来源:万秋人物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