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发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6:22 3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存在迫切需求。《指导原则》旨在为阿尔茨海默病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研发目标的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技术建议,适用于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药物研发;讨论了整体研发策略和研发目标,并进一步从关键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落楠) 5月22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存在迫切需求。《指导原则》旨在为阿尔茨海默病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研发目标的药物临床试验提供技术建议,适用于化学药品和治疗用生物制品的药物研发;讨论了整体研发策略和研发目标,并进一步从关键技术考虑、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确证性临床试验、统计学考量、安全性评估等方面展开阐述。

《指导原则》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大致可分为临床前AD/认知未受损AD、前驱期AD/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AD痴呆三个分期。基于不同的临床分期、预期治疗效应和产品开发目标,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技术要求有所区别,因此,通常应结合药物的作用机制特点和临床定位制定合理的研发策略。鼓励在早期研发阶段基于药物特点和研发目标开展必要的患者体验数据研究,并基于获得的患者体验数据完善临床研发计划及试验方案。

《指导原则》指出,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有多款新靶点、新机制创新药物研发,但其中某些药物的探索性试验可能没有为确证性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概念验证”信息,导致大型确证性临床试验失败。因此,在开展确证性临床试验之前,强烈建议在特征明确的患者人群中进行充分的探索性试验。探索性临床试验可能有以下目标:证明靶点结合、从临床和实验室角度评估短期不良反应、确定药代动力学特征、确定最大耐受剂量、确定PK/PD关系、确定剂量-效应关系、有效性的初步评估、概念验证、确定能够从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亚群以及确证性临床试验的人群选择等。

对于确证性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分别阐述针对症状治疗、疾病修饰治疗、疾病预防和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症治疗进行药物研发的临床试验设计关键要素考虑,并围绕有效性指标的选择进行讨论。例如,其中建议,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期患者,可基于认知终点、日常功能终点、总体终点(总体临床疗效)三个维度的指标评估患者临床获益,每个维度应设置合理的有效性变量。不同痴呆程度的患者,相应的有效性评价指标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指导原则》还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期关注的次要疗效终点可包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以及行为和精神病学症状量表等。在痴呆晚期,精神行为问题对患者和照护者有较大影响。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