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房源、接受预订、提供住宿服务的网约房凭借个性化、高性价比等优势受到青睐。但制度立法空白、管理主体模糊等治理问题也逐渐凸显。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房源、接受预订、提供住宿服务的网约房凭借个性化、高性价比等优势受到青睐。但制度立法空白、管理主体模糊等治理问题也逐渐凸显。
为揭露乱象并推动问题解决,中央广电总台重庆总站编委王磊和团队开展为期4个月的走访。他们向中国记协“舆论监督系列谈”栏目来稿,分享报道创制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舆论监督系列谈 | 监督报道,就是为了批评吗?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和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委员,我坚持以更宽视野和多角度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民生议题。
今年春节和五一假期,重庆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游客接待量接连突破千万大关。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房源、接受预订、提供住宿服务的网约房凭借个性化、高性价比等优势受到青睐,市场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然而,在渝中区政协一次关于网约房的讨论中,制度立法空白、管理主体模糊、行业规范缺失、安全隐患凸显等诸多现实问题被摆上台面。我的新闻神经被触动了:重庆的网约房业态究竟如何?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治理难题?
我迅速联系更熟悉本地情况的渝中区融媒体中心,双方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攻坚克难。在挖掘问题时,大家直面痛点难点,不回避、不遮掩,以严谨态度核实每一个数据、研判每一个案例。
如何在揭露乱象的同时,避免过度渲染引起社会恐慌?
我与团队反复研讨,决定摒弃猎奇式报道,使用权威数据、典型的案例事实、当事人的客观陈述和克制的镜头语言呈现具体现象和问题本质,既让观众认清问题的严峻性,又严格遵守新闻伦理,避免过度披露敏感细节。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立足渝中区网约房市场,走进一栋栋居民楼,与网约房经营者、游客、小区居民深入交流,开启为期4个月的调查走访。
有人抱怨预订的房间与图片严重不符,入住后才发现卫生条件堪忧;也有人感慨网约房为他们的旅行提供了别样的居住体验……
在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中,我们得知部分网约房存在实名登记流于形式、房源信息审核宽松等问题。
对此,监管部门也感到十分无奈:当前法律尚未对网约房的性质作出明确界定,监管部门权责不清,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闭环;此外,许多网约房发布平台注册地在外地,当出现虚假宣传、违规经营等问题时,属地监管部门面临“看得见、管不着”的尴尬局面。
正是这些实地走访,让我挖掘出网约房业态中房源信息不实、消费纠纷频发、治安隐患突出等痛点,也让报道有了坚实的基础。
走访结束后,新闻评论《驻站观察:“网约房”野蛮生长,便利背后如何治理?》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推送;节目报道在央视综合频道、财经频道、新闻频道等6个栏目同步播出,构建大小屏联动的传播矩阵,为推动行业规范治理凝聚起社会共识。
建设性监督是媒体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报道中,我们不仅呈现房源信息不实、消费纠纷等显性问题,还着重指出两大深层矛盾:一是法律层面亟须明确网约房性质,为监管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二是需针对跨区域平台建立全国统一协调机制,打破异地执法壁垒。这些问题的提出,既聚焦现实困境,也为治理指明方向。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不是片面批评,而是客观呈现、引导舆论、推动问题解决。因此,在如实指出行业乱象的同时,我们也充分肯定了网约房作为新兴文旅业态的积极意义,平衡各方视角,让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居民、游客、经营者都能从报道中看到自身关切,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同时,在报道中,我们加入渝中区破解网约房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希望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真正发挥媒体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作用。
政府部门各司其职、信息共享,社区发挥基层自治作用,行业从业者规范经营,居民积极参与监督……这种多方联动共治模式,也为我的报道带来启发:媒体在报道社会治理类新闻时,可以通过展现多方联动的过程和成效,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这几天,我总想起那些在网约房里听到的游客抱怨、居民困扰,而这些问题即将在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被一个个解决。这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揭开问题本质,寻找破局之道。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来源:湘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