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滴酒不沾”和“适量饮酒”,这两种观点在健康领域争论了几十年。
很多医生说饮酒无益,小酌也有害,也有不少人说红酒护心、啤酒解压、白酒通络,但没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结论。
最近一些新的大样本研究又让这个问题变得复杂。
医生发现,那些每周喝1~5次、每次饮酒量控制在轻度范围内的人,在某些生理参数上表现得比完全不喝酒的人更好。
尤其是心血管系统、代谢能力、认知功能这几块,出现了让人意外的数据倾斜。
不是说喝酒越多越健康,而是适量饮酒在特定剂量下,对特定人群的确有一部分生理益处。
这跟“饮酒无益论”不是完全对立,但确实打了个补丁。
比如心脏这一块。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曾对78000多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为期12年的跟踪分析,发现那些每周饮用不超过7标准单位酒精的人,其冠心病发生率比不喝酒的人低18%。
酒精在微量状态下可促进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升高,有助于动脉壁清除胆固醇,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速度。
这点在亚洲人群中的数据也开始有了更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合作的数据指出,华人群体中每周饮用少量红酒者,其血管内皮功能明显优于完全禁酒者。
酒精在低浓度状态下对血管有短暂舒张作用,能提升一氧化氮活性,降低血管张力。
不过这类效应不是天天都有,而是出现在规律摄入、无暴饮史、肝肾功能正常的中老年群体中。
另一个没被说透的是酒精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很多人一听喝酒,就想到血糖飙升,脂肪肝上身,但真相没那么简单。
酒精在进入体内后,会优先被代谢,抑制肝脏生成葡萄糖,这种“抑糖效应”在某些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反而会起到短时调节作用。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项临床试验发现,在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适量饮用干红葡萄酒(每次100毫升,晚餐后饮用)。
持续三个月后,空腹血糖下降明显,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且未见肝功能恶化。
当然这不代表糖尿病患者可以随意喝,而是说明一个问题:酒精在代谢链路中的调节作用要比大众想象得复杂。
在脂肪代谢这一块,适量饮酒还可能激活脂联素(Adiponectin)的分泌。
脂联素是一种能增强脂肪酸氧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激素,而它的水平常常在肥胖者、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偏低。
酒精能短暂上调脂联素表达,但这种效应的门槛非常敏感,只存在于每日饮酒不超过15克酒精的区间。
第三个让人不太愿意相信但确实有研究支撑的点是酒精对认知的刺激。
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中老年群体在适量饮酒后,执行功能和短期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有微弱提升。
这个机制可能和GABA神经通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释放有关。
长期极轻量饮酒者(指每周不超过3次、每次不超过一杯红酒量)在MRI成像中表现出海马体积略大于不饮酒组,神经元连接密度稍高。
但最反常识的一个点是,适量饮酒者的心理韧性得分普遍更高。
美国耶鲁大学做过一个横断面精神行为分析,结果显示,那些有社交性饮酒习惯的人,其生活满意度、情绪稳定性、自我价值感得分高于不饮酒群体。
不是酒本身带来的直接心理改善,而是饮酒这一社交行为激发了多巴胺、催产素的释放,形成了心理支持反馈机制。
这一点在高压职业群体中尤为明显。适度放松的饮酒场景,有时候比单纯的心理治疗还要更真实有效。
这些听起来像是为饮酒找借口,但医学研究不是情绪导向,是数据导向。
很多年“酒精零容忍”的宣传方式把讨论空间封死了,但人体的反应并不非黑即白。
毒和药之间本就只差剂量。关键不是喝还是不喝,而是到底喝多少、怎么喝、谁能喝。
适量饮酒不是没底线地纵容,也不是每个人都适用。
肝功能异常、长期服药、有酒精过敏、家族中有酒精依赖史的人,一律不在“适饮人群”内。
而能从适量饮酒中获益的,往往有四个共同点:代谢功能平稳、饮食规律、作息正常、情绪稳定。缺一不可。
而且适量的界限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小。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克纯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这大约等于一小杯白酒、两听啤酒或者半杯红酒。
超过这个量,益处全都变成负担,肝脏先受不了,胰腺后跟着出事,最后变成血压、血脂、血糖全面紊乱的代谢风暴。
如果一个人属于“健康饮酒群体”,是否可以通过规律饮酒来替代部分药物干预,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目的?
答案是不能替代,但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手段。
药物的作用机制精准、剂量明确、副作用控制在可预测范围内,而酒精是一种生物活性广谱但不稳定的物质。
人体每天的状态都不同,酒精的代谢受酶活性、饮食、情绪、睡眠影响很大,无法标准化控制。
想靠饮酒去调节血脂或稳定情绪,是个危险信号,说明对自身健康控制力正在下滑。
更科学的做法是,将饮酒视为一种“行为标签”。它既是社交状态、生活习惯、心理状况的反映,也可以是健康干预的辅助参考变量。
一个人在压力小、社交稳、身体代谢良好的状态下,每周适度饮酒不会有坏处,反而是生活质量的体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刘渝.轻中度饮酒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的相关性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1-06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