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平舆县万金店镇的乡间村落,一座座农家书屋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能量站”。从曾经鲜有人问津的闲置空间,到如今人气爆棚的“精神粮仓”,这里的农家书屋通过创新管理、精准服务与多元融合,实现华丽转身,不仅为村民送去了科技致富的“金钥匙”,更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
在平舆县万金店镇的乡间村落,一座座农家书屋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能量站”。从曾经鲜有人问津的闲置空间,到如今人气爆棚的“精神粮仓”,这里的农家书屋通过创新管理、精准服务与多元融合,实现华丽转身,不仅为村民送去了科技致富的“金钥匙”,更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破局:从“沉睡资源”到“文化驿站”
过去,农家书屋在不少乡村面临建而不用的尴尬。为破解这一难题,万金店镇打出“制度 + 培训”的组合拳。自2024年起,镇里连续举办2期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班,对12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全覆盖培训。培训课程围绕图书分类、借阅登记、活动策划等实操内容展开,让管理员们从“门外汉”变身“行家里手”。
同时,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借阅登记、环境保洁、意见收集等制度全部上墙,确保书屋管理有章可循。郭寨村书屋管理员小李说:“以前不知道怎么管,现在有了规范流程,书屋管理起来轻松多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各村书屋藏书量均超5000册,涵盖农业技术、少儿教育、政策法规等10余个类别,日均接待群众50余人次,曾经冷清的书屋变得热闹非凡。
赋能:农技知识铺就“致富路”
走进万金店镇的农家书屋,最显眼的莫过于农业科技角。这里陈列着《设施农业实用技术》《高效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等200余册专业农技书籍,还配备了镇农技推广员定期驻点答疑。这些书籍和专家成为了村民致富的好帮手。
王寨村村民李宁就是受益者之一。过去,他种植的西瓜和反季节蔬菜产量总是不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书屋借阅了《大棚蔬菜种植指南》,按照书中的方法改良种植技术,没想到当年亩产就增收3000元。尝到甜头的他如今成了书屋的常客,还带动了不少村民一起学习。
大郭村养殖户郭永刚也深有体会。在《畜禽疫病防控手册》的指导下,他掌握了科学的防疫方法,肉鸡成活率从原来的80%提升至95%。2024年,全镇通过书屋获取农业技术的村民超过500人次,带动30余户村民发展起特色种养业。农家书屋,成为了村民家门口的“农技课堂”。
蝶变:多元融合涵养“文明风”
如今的万金店镇农家书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阅读功能,通过“书屋 +”模式,实现了与志愿服务、节庆活动、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
每逢世界读书日、儿童节等重要节点,书屋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农技图书漂流”活动让实用农技书籍在各村间流动,“亲子阅读会”增进了亲子感情,农科专家的“田间课堂”直播更是让知识传播得更远。寒暑假期间,“四点半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作业辅导和科普阅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2024年以来,全镇累计开展各类阅读活动40余场,参与群众达2000余人次,书屋借阅量同比增长60%。
书屋还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紧密联动,开设“理论宣讲角”“红色故事会”,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设立读书积分榜,村民凭借阅读积分可兑换农资,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
展望:数字赋能开启“新征程”
“小书屋”撬动“大振兴”。万金店镇党委书记魏春华表示,下一步,万金店镇将持续深化“农家书屋 +”模式,引入数字阅读资源,打造“云端书屋”。通过搭建线上阅读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丰富的知识资源,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的精准下沉。
今后,万金店镇还将探索更多创新举措,让农家书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再到“活起来”,万金店镇的农家书屋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驻报全媒体记者 陈文科 通讯员 郭军伟)
来源:记录乡村与乡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