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踏入育才学校旧址,在泛黄照片与褪色课本中,感受两国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深厚友谊;走进创新创业基地,在热闹的跨境电商直播间里,体验携手奔赴现代化的同频共振……友谊的种子跨越语言的障碍,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新华社南宁5月23日电 题:凝聚中越友谊的青春力量——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见闻
新华社记者郭轶凡
踏入育才学校旧址,在泛黄照片与褪色课本中,感受两国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深厚友谊;走进创新创业基地,在热闹的跨境电商直播间里,体验携手奔赴现代化的同频共振……友谊的种子跨越语言的障碍,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5月17日至23日,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首场活动暨“沿着胡伯伯的足迹”研学营在广西、广东举办,中越两国青年一路同行,共同探寻中越友好的红色基因,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携手为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凝聚青春力量。
这是一次红色基因的传承。
20世纪50至70年代,受战争影响,越南一批学校迁到广西办学,数千名越南学生在中国度过难忘的青春岁月。在位于广西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的越南学校纪念馆内,馆长闭彦龙指着一张张黑白照片,讲述着越南青年在此求学的往事:“来这里读书生活的越南朋友,大多是初、高中学生。他们结束学业后,有的踏上了战场,有的选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每年都会有人回来看看,激动地指着这两栋楼说,这是他们当年住宿的地方。”
一旁,越南青年围成一圈认真聆听,仔细观看展陈的教材。参观结束后,不少人排队与展厅的胡志明同志雕像合影,分享给家人朋友。
越南谅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副书记黄氏碧叶说,育才学校的参观让她印象深刻:“我们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学习胡伯伯的历史,关于胡志明在中国的历史,只能通过一些传记了解。这是我第一次更深入地了解胡志明在中国的情况。”
在广州,两国青年一同参观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回顾20世纪中越革命先驱并肩战斗、探寻救亡图存道路的峥嵘岁月,并前往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祭拜越南范鸿泰烈士墓。越南青年农宝孟感慨道:“范鸿泰为两国革命献出生命,烈士的热血早已融进这片土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两国青年更应携手守护好这份珍贵的革命遗产。”
这是一堂创新发展的实践研讨课。
在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试驾一辆智能新能源汽车;走进直播基地,感受屏幕后琳琅满目的商品;深入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实地体验“一瀑跨两国”。这次旅途中,不少越南青年捕捉到中越密切合作带来的新机遇,冒出了“新点子”。
从事旅游业逾十年的越南高平省西贡—板约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范泰兴说:“中越两国距离相近、文化相通,越来越多中国游客走进越南,也有很多越南游客来到中国。作为旅游从业者,现在我的生意越来越好,对发展前景很有信心,也将设计更多新路线满足游客需求。”
AI时代青年机遇与挑战、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责任、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上,各行各业的中越青年围绕青年发展、创新创业、青年工作、经贸合作等主题各抒己见,畅谈心声。海防市越南创业股份公司经理陶辉禄对两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满怀期待:“已经有人工智能方面的中国企业来和我们公司洽谈交流,我希望在物流等领域与这类中国企业展开合作。”
这是一段心手相牵的旅程。
在漓江的游船上,越南青年丁氏月戴上眼镜,一字一句读着中文,遇到不会的词语,便立马请教坐在对面的中国青年。
“我在河内学了两年中文,很开心这次有机会能和你们交流,我还会唱很多中文歌。”丁氏月边说边请刚认识的中国朋友打开手机音乐播放器,邀请同行的中越青年进行一场中国歌曲大合唱。
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中国青年卢雨桐:“我非常珍惜参加这次活动的机会,相信这次活动结下的友谊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间。”
“我深刻感受到中越青年不仅共享着历史记忆,更以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的态度,共同描绘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这正是我们携手书写中越友好故事新篇章的坚实基础。”越南青年阮俊胜说。(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