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讲道理的方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7:31 2

摘要:太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教育,实则在破坏关系;以为在讲道理,却让孩子关上了心门。

▎人民酱说:

太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教育,实则在破坏关系;以为在讲道理,却让孩子关上了心门。

全文3586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可乐妈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前两天,刷到了一位博主@家卫老师的视频。

在视频中,他提到了一个观点,不要用对错掩盖真实的情感。

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几乎每个家长都遇到过孩子顶嘴的时候。

有的父母看到网上说,顶嘴的孩子是聪明的好孩子,于是,父母就开始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控制欲太强了,是不是应该允许孩子顶嘴。

在家卫老师看来,这完全是错的。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父母陷入了顶嘴对不对的陷阱,却没有意识到,顶嘴其实不存在对不对,顶嘴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伤感情的行为。

另一方面,很多父母不敢承认自己生气、伤心,只是一味跟孩子讲道理,反而引发了争吵。

而家卫老师自己,会采取另一种方式。

当儿子顶嘴时,他会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受伤,会告诉儿子这样做让人感觉很冷漠,作为父子,大可以温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怼人。

这样一来,既疏解了自己的情绪,也让孩子意识到错在哪里,以后也会更好地表达。

他的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不久前,发生在我家的一幕:

有一天傍晚,我在厨房熬了两小时南瓜粥。

熬好后,我又特意盛出吹凉,端给了儿子,并满心期待他的反应。

谁知他只尝了一口就皱起眉头,吐了出来:“太甜了!”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脱口而出:“农民伯伯多辛苦你知道吗?浪费粮食是不对的!”

儿子也不甘示弱:“我不对?你把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做得这么难吃,你才是真正的浪费!”

那一晚,我们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两个人都被气哭了。

直到看了家卫老师的视频,我才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说的是:“妈妈花了那么多心思,你这样说我好难过。”

事实上,生活不是辩论赛,无需争个输赢;家庭也不是战场,无需分个高下。

正如电影《囧妈》中的一句台词,在感情里面讲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讲道理。

遇到问题时,不用成人思维跟孩子掰扯是非对错,道理置后,感情置顶,这才是父母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

不争对错

即使吵赢了道理也会输了感情

《情绪勒索》一书中,心理咨询师周慕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慕姿的表妹阿珂,正在上大学。

有一年放暑假,阿珂打电话告诉父母说,自己准备和朋友去英国旅游。

父亲一听,便生气地说:“你有没有听过‘父母在,不远游’,一放假就想着出去玩,丝毫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种不孝的女儿。”

而阿珂也毫不示弱地说:“那你们有关心过我的感受吗?你们知道这趟旅游,我计划了多久吗?”

就这样,父女俩相互争吵起来,都觉得是对方的不是。

最终,女儿还是气鼓鼓地回了家,但却整天待在房间里面生闷气。

而父亲也始终铁青着脸,隔三差五地发脾气。

本来好好的一个家,气氛就这样降到了冰点。

其实,生活中,特别是亲子关系当中,很多事本就没有道理可讲。

非要争个是非对错的结果,就是伤了感情,坏了和气,让这个家陷入无休止的战争当中。

有个老艺术家,一直以来都对女儿要求很严格。

哪怕女儿已经一路读到了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博士,她依然觉得不满意,总喜欢反驳、指责女儿。

有一回,她去美国看女儿时,两人再一次因为一点小事争论了起来。

女儿绝望地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有办法让你满意?”

她冷漠地回复:“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女儿听罢,翻身从阳台一跃而下,结果当场身亡。

实在是令人痛惜。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完美的,特别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一边试错,一边长大。

如果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作为父母,自然要指出。

但如果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非要争个对错,不仅会伤害感情,还会让家里的每个人都身心俱疲。

不如试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会闭嘴,放过孩子,同时也守护了亲子关系。

道理置后

别用指责和贬低来表达你的关心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利用大脑扫描仪搜集了人们在听到不同词句时,大脑活动产生的核磁共振图像,并且分析他们脑内的神经变化。

结果发现,当听到“你好笨”、“你真差劲”等指责时,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皮质醇。

而皮质醇,是人体在面临压力时分泌的一种激素。

这种激素会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抑郁、体重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还会损害人的逻辑推理、语言处理、情绪表达等能力,对健康危害极大。

我们总以为 “激将法” 能让孩子进步,却忘了语言的杀伤力比想象中更大。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坐在河边的桥檐外,想跳河自杀。

好在消防员动作迅速,成功将女孩救回。

没想到,面对刚刚脱离险境的女儿,父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拥抱,而是当众给了她狠狠一记耳光。

母亲也开始指责她:“你到底想怎么着,不说清楚我今天就赖在这里!”

在父母的双重夹攻之下,女孩再次崩溃了:“你看,你们每次都这样逼我……”

孩子闹自杀,最担心的自然是父母。但这对父母表达自己焦急的方式,却是冷冰冰的暴力和讲不完的大道理。

结果,寒了女儿的心,还激化了矛盾。

当孩子犯了错,搞砸了事情,本身就已经很难过了,父母责备的话一出更是火上浇油。

遇到问题时,比起居高临下的说,更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包容。

一万句“你的错”,也不如一句“没事的”。

网友@林小羊大一入学没多久,就丢了一部新手机。

那时的她,万分忐忑,因为她来自贵州某个农村,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

所以,当她借同学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手机丢了时,事情还没讲完,就哭了起来。

可她的母亲却没有批评她,而是安抚道:“人没丢就行,手机丢了就再买一个。”

发生这件事以后,林小羊无论在外怎么奔波,一想到家,就有一股坚定的力量。

她说,家里未必能提供什么经济支持,却提供了大部分家庭难以提供的精神力量。

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难免会遇到挫折、磕碰,如果只知道一味指责、说教,只会让整个家分崩离析。

但当我们把道理对错朝后放一放,先心平气和地想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同时,这样的家庭氛围,也会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无限的生长空间。

感情置顶

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当大人当久了,我们难免习惯了用是非对错去判断一件事,张口闭口就是规则、道理,却忽略了,与孩子相处,他们需要的是看见、共情,而不是评判、指点。

《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曾经分享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有阵子,他特别喜欢给小女儿讲道理。

每次女儿犯错,他都会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可女儿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要么红着眼睛跟他吵架。

一回,他看到女儿准备从桌子上往下跳,正准备开口教育孩子。

但转念一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如此活泼、调皮吗?如果是那时的自己会希望得到怎样的教育呢?

想到这里,他也站上了桌子,跳了下来,并假装自己受了伤。

随后,他又去冰箱拿了一个鸡蛋放在桌子边上,鸡蛋从桌子上滚下来,“啪”一下掉在地上摔碎了,蛋液流了一地。

他问女儿:“鸡蛋怎样了?”

女儿说:“鸡蛋碎了!”

他告诉女儿:“你跳下去也会像这个鸡蛋一样,会摔坏的。”

女儿听到这里,立马露出了害怕的表情,并告诉爸爸,自己再也不想跳了。

经过这件事,金惟纯才逐渐明白,原来,真正的沟通从来都不是讲道理,而是从情感上给予对方共鸣。

在孩子眼里,道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看见,就是爱。”

热播剧《小舍得》中,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当女儿欢欢因成绩下滑情绪崩溃时,妈妈南俪并没有讲“学习多重要”的大道理,而是陪孩子吃甜品、看漫画,等孩子情绪平复后才说:

“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慢慢来。”

正是这份接纳,让欢欢重新找回自信,成绩也逐步提升。

感情置顶的本质,是把“人”放在“事”之前。

在家庭中,没有什么比被看见、被接纳更能滋养一个孩子的心灵。你的每一分理解,都会在孩子那里得到超乎想象的美好回报。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

这句话不是指年龄,而是在提醒我们:孩子的情感世界,藏着最纯粹的智慧。当我们总用成人的思维去评判、纠正、讲道理时,或许早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家不是辩论赛的赛场,父母也不必做永远正确的裁判。

放下对是非对错的执着,先看见孩子眼里的委屈、心里的不安,用拥抱代替指责,用倾听代替说教。唯有让感情先行,道理才能真正抵达孩子的内心。

毕竟,我们穷尽一生想教会孩子的道理,远不如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里,自己长出面对世界的勇气与力量。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人民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